本文通过厘清山地城市社区中的空间文化要素、文化单元乃至整体文化结构价值,因地制宜地进行社区微更新,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日常空间文化品质。运用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理论,以重庆市渝中区张家花园社区为实证研究对象,梳理山地城市社区中的空间文化要素、文化单元及其呈现的空间文化结构。通过对社区内历史与当代空间文化单元的文化价值适度计量研究,解析和评价社区空间文化结构,并从节点、路径和区域3个层次提出山地城市社区的微更新策略,透过特征曲线的图示方式对社区空间文化品质提升进行评价。
厘清城市空间的文化要素及其整体价值,从而对症下药,是评估和提升城市空间文化品质的一套有效方法。城市空间中的文化要素包括:与人文相关联的自然环境、历史和现代的人物、事件以及物质和精神的创造物,并体现为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但这些人物、事件都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社区是社会的最小细胞,也是城市空间的最小构成单元,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载体,其空间品质优劣直接体现了城市空间品质的优劣。当城市发展的眼光从宏大叙事走向有机更新,关注的空间单元从城市片区走向社区,“以人为本”的社区微更新更加凸显出了它的价值。
1城市空间文化品质研究方法
1.1 城市空间文化价值的适度计量方法
对城市空间文化价值做出适度计量的量化分析,能够有效地评价城市空间中的文化价值,直观地反映城市空间文化品质的高低。首先要分析研究范围内空间文化的组成要素,并对其中历史的城市空间与当代的城市空间进行分类,分别通过赋值的方式计算其空间文化价值总量,而研究范围内的文化资源价值总量即为其总和。
对于历史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估,有一种五要素评分方法,其指标主要关注建筑本体、历史、环境、实用性与完好性。因此在历史的城市空间中,除了空间的历史悠久度、艺术科学价值与历史文化意义之外,类型的数量、规模和发生重大事件的次数也应纳入考量的范围。
对于城市空间中的当代文化单元同样需要建立适度的文化价值计量机制,其文化价值计量的标准主要包含环境宜人度、文化功能、空间创意,当代空间文化单元的空间规模与重要性应折算为计量系数考虑。
在判断某个特定空间的城市空间文化品质时,可引入“文化价值浓度”与“文化单元密度”的概念,分别代表地区单位面积的文化价值量和文化单元个数,反映空间文化价值和文化单元在该空间的集中程度。
1.2 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理论
前述的文化资源价值总量是一种机械的求和计算,而空间文化结构则能抽象地从宏观角度解读出城市空间的文化价值。在对城市空间文化成分的类别、空间分布、关联性梳理透彻的基础上,可按照节点、路径、区域的类别将城市空间文化成分抽象地进行结构化提取,形成空间文化结构地图,作为城市空间文化品质提升的“规划底图”。
1.3 城市空间文化品质的适度评价方法
对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的现状或规划设计方案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3个空间尺度上采用特征曲线的方式来进行评价,是通过已获得的城市空间文化单元的文化计量值总和以及文化浓度与文化密度的情况下,评价该地区的空间文化的整合效果。而对于社区层面的城市空间文化品质可纳入中观或微观尺度予以计量和评价。
特征曲线中各个因子的赋值采用问题累计模糊扣分法,即根据对该城市空间调查发现实际存在的各项因子方面的问题累计评判,对其空间文化结构状态用减法模糊打分。特征曲线的最大取值为100,各项分值以5分为间隔。
2张家花园社区空间文化品质提升实证研究
张家花园社区因民国期间辖区张姓建有花园而得名,地处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地势南高北低,占地面积为15.9 hm2。在渝中区落实建设“十个传统风貌区、十个山城老街区和十个特色老社区”的城市更新思路框架下,张家花园社区所在的大溪沟街道办事处委托重庆大学社区发展与都市更新工作室编制张家花园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规划。规划引入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理论,从节点、路径、区域3种空间形态解析张家花园社区空间文化结构,并围绕其构建山地城市社区微更新的策略体系。
张家花园社区区位示意图
2.1 张家花园社区空间文化要素分析
张家花园社区中具有丰富的自然要素。社区北临嘉陵江,内部地势南高北低,多用梯步台阶连接,是典型的山地地形条件。在人工空间文化要素方面,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遗址棫园与巴蜀学校老校门旧址两处历史遗迹。渝中半岛重要的慢行系统山城步道从张家花园社区内部穿过,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
张家花园社区公共空间
2.2 张家花园社区空间文化单元梳理
张家花园社区中重要的空间文化要素和空间文化单元分布如下图所示。下表则列出社区内的人工空间文化要素和20项空间文化单元。
张家花园社区重要空间文化单元
张家花园社区人工空间文化要素与空间文化单元一览表
2.3 张家花园社区空间文化价值量化分析
根据前述空间文化价值量化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张家花园社区内历史与当代的空间文化价值总量V1=6.92、V2=30.42。求得社区的文化资源价值总量V=V1+V2=37.34。已知张家花园社区空间计量面积A=19.5 hm2、文化单元个数n=53。据此,可计算出张家花园社区内的文化价值浓度C:C=V/A=1.91cvu/hm2;张家花园社区内的文化价值密度D为:D=n/A=2.72cu/hm2。
张家花园社区文化价值计算
2.4 张家花园社区空间文化结构
张家花园社区从空间文化结构上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整个社区的空间文化性主要体现在纪念空间、教育空间、外部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4个空间层面。
张家花园社区空间文化结构简图
2.5 张家花园社区空间文化品质提升微更新策略
张家花园社区的空间文化品质提升应同时注重可达性、丰富性、安全性和舒适性4个方面的空间环境需求特征,突出“老”、“特色”、“文化”等关键词。在现有的社区空间文化结构基础上,通过对社区节点、路径、区域的空间文化品质改善提升,不断合理优化张家花园社区的空间文化结构。
在节点上,改善存量空间文化单元的空间品质并增加新的空间文化单元。选取人流量较大、使用率较高、空间品质亟待提升的巴蜀小学入口绿化区、张家花园社区入户区域、山城步道沿线区域、张家花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头小花园、北区路大堡坎等10余处进行景观节点优化设计。
张家花园社区微更新时序图
在路径上,联动山城步道为代表的线性空间实现空间文化线路的串联与激活。在文化线路沿线设计社区文化旅游标识系统,包含社区文化旅游地图、展示墙、指向标识3类。
张家花园社区文化旅游导向标识
在区域上,突出片区空间文化特征与内在联系性。巴蜀幼儿园、小学、中学所在的区域是张家花园社区“书香文化”的主要载体,结合巴蜀学校老校门的历史空间文化单元,围绕“巴蜀教育”的文化主题进行整体营造。
3更新后社区空间文化品质评价
3.1 更新后中观社区空间文化品质评价
对于张家花园社区更新前后的空间文化品质评价适用于前述中观层面的城市空间文化结构评价,评价标准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1)空间文化单元组织的场所特征性和主题性。(2)空间文化单元的空间序列组织艺术性。(3)空间构成的生态与人文关怀性。(4)城市空间中不同功能空间的匹配与互补。(5)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历史遗产保护与新旧空间要素的整合性。(6)城市空间不同民族与地域风格文化的协调共存度。
从张家花园社区更新前后空间文化评价的特征曲线对比图可以看出,张家花园社区在空间艺术性与民族兼容性方面评分较高,而更新后最大的空间文化提升体现在生态人本性与功能匹配性方面。
张家花园社区更新前后空间文化评价特征曲线对比图
3.2 更新后社区微观空间品质提升评价
山城步道是城市中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通线路。对其更新前后的空间文化品质评价即适用于前述微观层面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体现空间微观层面的“真、善、美、特”原则,主要包含以下6个方面:(1)空间的整洁度。(2)适宜的空间尺度。(3)空间要素的形态构成整合度。(4)既有文化价值体的保存与主题突显。(5)空间环境的宜人度。(6)空间结构特色。
从下图可以看出,山城步道在尺度感与特色度方面评分较高,而更新后最大的空间文化提升体现在整洁度、和谐度与特色度方面。
山城步道更新前后空间文化评价特征曲线对比图
4结论
重视社区空间品质将成为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而社区空间文化价值的挖掘、识别和利用是提升社区空间品质的关键因素。因此,建构相适宜的社区空间文化价值理论和方法尤为迫切。城市空间文化结构理论及适度的空间文化价值计量方法是有益的尝试,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厘清社区空间文化价值并加以利用,进而提出有效的空间品质改善策略和实施行动依据。
对于类似张家花园社区这样的山地城市社区而言,线性空间是其最典型、最突出的空间特征,社区生活和文化围绕山城立体步道展开,要提升其空间文化品质,必须围绕如何满足这种立体的线性空间的公共生活需求展开研究,通过挖掘古代历史人文资源,结合现代的生活方式,识别并激活其城市空间的文化价值,最终实现历史与当代空间文化的串联。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划》2018年第4期《基于城市空间文化价值评价的山地城市社区微更新研究》,作者:黄瓴、明钰童,重庆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官方网站(在线投稿):www..com.cn
Email:shcsgh@supdri.com
邮发代号:4-803
电话:021-32113552/32113553
传真:021-3211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