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43期 第232期
水是“万物生长之本”,以其特有的灵性成为景观规划甚至是城市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伴随城镇化进程加速,全社会对治水、护水、亲水的认识不断提高,水在城市中的作用越发显现。人工湖是一种介于河流和湖泊之间的半自然半人工水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人工湖作为城市滨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洪除涝,诠释城市特色,美化城市等功能,为城市提供更为稳定、舒适、可持续的发展环境。本期围绕合理规划设计人工湖,对其功能定位、防汛除涝、水质维护、景观娱乐等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以达到有效发挥湖泊功能,体现水的灵性,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1
注重空间形态规划,合理确定人工湖水位、湖面形状、湖底形态,保障其生态、安全、景观、娱乐功能。
一是根据地区水情及水利规划,结合周边空间布局、道路规划,充分考虑区域降水、排水、防汛除涝等影响,合理确定人工湖水位,进行综合考虑。
二是考虑景观效果和水流平顺的原则,合理规划湖面形状。人工湖泊的空间形态具有丰富多样性,面积、形状应别具一格。结合城市特点,可以设计成扇形、圆形、菱形等,需考虑区域地形、地貌,彰显湖泊的实体形态特征,诠释城市文化特色。如“翡翠项链”状能提供可进入的休憩空间,优化城市的生活区环境,维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
三是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不同湖底高程及湖底形态下的水流情况,确定湖底形状。结合水文特点,利用风生流、温生流及重力流共同作用,来设计合理的湖底形态,避免湖区死水区的存在。
2
注重驳岸规划设计
一是满足防洪的基本安全性要求,在用地条件不利的区域采用防护型护岸,即在坡度较大、水利冲刷条件差、土体稳定性较差及湖岸的迎风坡处,用块石、混凝土块等刚性材料构建硬质驳岸。建造时不宜采用砂浆,提倡干砌的方式,留出空隙利于湖岸与水体的交换和湖滨植物生长。
二是在休闲和娱乐场所,可采用较为美观的块石或混凝土建成阶梯状的硬质湖岸,并分级式设置,分级较宽台面可种植或摆放植物。
三是做好驳岸规划,满足水体自身的生态环境要求,如水体生物多样性、水域形态多样性。因地制宜,尽量遵循自然河湖的规律去营造生态型驳岸,应在适应当地地形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多样化布置,凸显地方山水特色,使得城市与湖区景观和谐统一并具有独特性格。
四是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及景观因素,鼓励多样的亲水水岸设计,配合各种与水有关的活动需求,增强水与人的互动关系,如设计修建步道、栈桥、台阶、亭廊等。
3
注重水质维护,促进人工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一是依托区域水资源调度,改善和保持人工湖水环境。在人工湖区域规划控制闸门,通过引水换水来治理水污染,具体措施包括合理疏浚、与外围分隔、引清调水、沉淀过滤、曝气充氧等。考虑到人工湖引清、排水、保持景观水位的需要,兼顾地区防洪、排涝需要,当水体中的悬浮物增多、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水质发浑时,可以通过闸门引水、换水,稀释水中的杂质浓度。
二是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净化水质,如在景观水水质恶化时,投加适量的微生物,加速水中污染物的分解,起到水质净化的作用。
三是选择有利于水质净化的植物,利用水生植物进行垂直结构的总体设计,进行生态修复。建立合理的滨湖带,如把浮水植物、根生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配置在同一水域的小水区中,这对于净化和综合防治富营养化及重金属等污染的水体可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滨湖带系统,因其作为城市中水和陆的过渡带,还具有大型植物截流作用以及促进土壤吸附、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等功能。
4
注重景观设计,体现人文,提升城市宜居环境
一是构造丰富多变的水体形态,同时最大程度地体现水具有灵性的形态特征,丰富水脉景观。在景观设计时,以湖面为主,并利用曲折有致、变化多端、逶迤廻绕的湖岸,设计出湖、港、湾、州、塘等不同水体形态与景观特征,形成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水陆相间的微缩水网系统。
二是体现人文,创造特色。城市河湖是城市灵魂和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城市风韵和灵气所在。人工湖泊的水景观设计在尊重历史的同时,要体现时代与历史相结合、地方与潮流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运用时代元素塑造地域特征。
三是充分体现生态低碳理念。保护和利用地方性物种,保证场地和谐的环境特征与生物的多样性,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生物气候、地形地貌进行设计。如对于靠雨水或自来水作为水源的人工景观湖,为了使得水能够流动起来,可通过建造循环系统,如采取瀑布等工程措施,达到湖欲静而水不止的境界。合理利用自然要素如光、风、水等,体现低碳理念,可以大大减少能源使用,如设计景观小品照明灯,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新技术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四是满足市民亲水性需求。为人们提供尽可能多的亲水平台、亲水驳岸、亲水廊道和亲水广场,使人们能有更多的亲水活动和享受空间。
参考
文献
【1】邵兰霞.城市化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东北水利水电,2005.
【2】徐前杰,陈美智,龙岩.学院新校区人工湖规划建设初探龙岩学院学报.2015.
【3】张娩.生态修复技术为基础的城市人工湖景观设计研究.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4】程松明,于文华.人工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探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办
关注我们吧!
本文为“”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
请在后台回复“转载”申请授权本文所用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