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2-1329 (2018)06-0030-06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819/cpr20180606a
【作者简介】
高 元 (1988- ),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学博士研究生。
武廷海(1970-),男,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本文通信作者。
【修改日期】2018-05-29
精彩导读
【摘要】中国传统寺院具有科学、技术和艺术多重价值,山前区域的寺院多与自然环境相呼应。本文以广德寺为例,从城乡规划角度切入,探讨山前传统寺院的空间规划设计。广德寺营建的本质思想是“寺城同构”,按照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的“规画”传统,从仰观俯察、相土尝水、辨方正位、计里画方、置陈布势和因地制宜六个方面,探索了隆中广德寺及周边区域空间的形成规律和布局方式。广德寺结合周围地理环境,依城而建,遵从皇家规制,不仅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空间设计观,而且体现了“寺-田-村-林”的整体创造观。通过历史空间格局价值的挖掘,提出历史空间格局的整体保护框架,划分发展分区,并提出相应政策。
【关键词】山前寺院;广德寺;古代;人居环境;规画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PLAN OF GUANGDE ZEN TEMPLE IN LONGZHONG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temples are endowed with science, technical, and art values, and the mountain-front temples mostly correspond to their surroun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 Guangde Templ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a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raditional mountain-front temp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 essential princip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e Zen Temple is “same structure for a temple and a city.”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plan method of ancient human settlem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ule of the spatial layout and form of Guangde Zen Temple and its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analysis contains six aspects: Yangguanfucha (observ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Xiangtuchashui (read the soil and examine the water), Bianfangzhengwei (take bearings and fix the position), Jilihuafang (apply a square grid system with one square li as a unit), Zhichenbushi (set up the layout and configuration) and Yindizhiyi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the idea of city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embodying the royal regulation, the plan and construction of Guangde Zen Temple reflects not only the Chinese ancient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view of space design, but also the integral cre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of “temple-fields-villages-forest”. 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 of history value is conducive not only to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historical spatial pattern of protection, but also to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policy for the division of “partition”.
KEYWORDS: mountain-front temple; Guangde Zen Temple; Chinese ancient urban planning; human settlements; Guihua (planning)
湖北襄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孕育了楚、汉等文化精粹。襄阳城西南群山环抱,隆中山景色宜人,三国名相诸葛亮曾在此“躬耕苦读”,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于此作“隆中对”。唐朝时期,隆中山内云居禅寺是重要的皇家寺院,其位置在诸葛草庐附近,后因襄简王(后世也称朱简王)置阴宅,云居禅寺被毁。僧众上书,皇帝下令重新选址(即今址)修建寺院,明宪宗钦赐“广德禅林”,自此香火鼎盛,是鄂西北重要的皇家寺院。其寺院规模较大,占地3.2hm2;寺院整体格局特色鲜明,总体分东、中、西三部分,中轴线布置佛教重要建筑物;护寺壕沟对寺院防御、防洪起到了重要作用。广德寺的规模和等级都不及城池,但作为皇家敕建,有别于一般寺院,具有典型的“城”的特征,其从选址到营造必蕴含“规划智慧”。本文在“寺城同构”的思想下,运用都邑“规画”理论,从规划设计角度分析其规划设计与方法,挖掘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空间营造规律和传统。
广德寺概况及其研究
1.1 广德寺区位
广德寺位于襄阳市古隆中,距襄阳古城约11km,是城市郊野公园(图1)。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期寓居之地,他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居住于此,躬耕陇亩,潜心学习。刘备“三顾茅庐”等典故也诞生于此。古隆中风景秀丽,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描述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现古隆中是国家4A级景区,现存有自东汉至明清文物20处。云居禅寺为广德寺前身,经考证在隆中山诸葛草庐附近;后云居禅寺迁出隆中山至今所在位置,明宪宗御赐“广德禅林”,一直沿用至今。
Fig.1 Location of Guangde Zen Temple
1.2 广德寺研究概述
隆中广德寺的学术研究并不多见,主要是由古隆中文化研究会组织开展的隆中诸葛文化及区域发展研究。广德寺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史料整理和汇编,代表作是《隆中志》[1],其汇编了广德寺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相关基础资料,是研究广德寺的重要文献。二是文献学的研究,作为皇家敕建寺院,有皇帝御赐的《圣旨碑》和寺额及楹联,建成后明清两朝多位皇帝对广德寺进行修缮,并立碑记事。寺院现藏有建寺以来明清碑十几块,有些碑文经风雨剥蚀,字迹已模糊难辨,可以辨识的共6块,即《圣旨碑》(明·成化十八年)、《广德寺多宝福塔记》(明·弘治七年)、《树德常新》(清·康熙三十六年)、《巩固佛田》(清·乾隆四十五年)、《重修广德寺多宝佛塔志》(清·乾隆五十五年)和《功德碑》(清·嘉庆十四年),历史碑刻资料珍贵,记录了广德寺的变迁和营建过程。皇帝御赐寺额“广德禅林”和山门楹联“地接隆中鹫岭千峰云叠嶂,塔悬汉上虎溪一派水环流”,概述了广德寺与周边山水形胜的空间格局以及整体的空间意境。三是关于寺院建筑的研究,主要以多宝佛塔为主,多宝佛塔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历朝之胜迹,襄阳之一大观”,有“神州一绝”的美誉。多宝佛塔,又叫“五星塔”,是金刚宝座塔,由塔座、座顶五塔和东侧的楼梯间方亭组成,塔座八面,主塔为瓶塔(喇嘛塔),副塔是四座六边形三重檐亭式塔,方亭为单檐攒尖顶正方亭[2],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制[3]。
广德寺作为鄂西重要的皇家寺院,其寺院的选址、聚落布局、营造等都必然“独具匠心”,蕴含“规划智慧”,然其规划设计的研究却是空白。本文基于现有的史料、碑刻等资料与寺院现状,结合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经验,探析隆中广德寺“规画”,即广德寺及周边区域的空间形成方法与规律。
1.3 “规画”理论与方法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营建具有成熟的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武廷海提出“规画”理论与方法,用以阐释古代空间形态的特征及其形成规律。中国古代小到具体工程、聚落营建,大到宫室经营、都邑建造,规画方法运用广泛。通过对隋大兴/唐长安[4]、六朝建康城[5]的研究,武廷海将古代人居“规画”概括为“仰观俯察、相土尝水、辨方正位、计里画方、置陈布势、因势利导”六个方面,并在秦始皇陵[6]等研究中多次印证。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创造,“规画”研究需要城乡规划学、建筑学、考古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多学科融合,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工作;对于挖掘中国本土的规划理论和方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挖掘和展示古代人居环境的空间价值及整体空间格局有实践价值。
广德寺历史变迁与营建
广德寺原名云居禅寺,是唐朝皇家寺院,原址在隆中山诸葛草庐附近,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九月初八日的《功德碑》记载,“自大唐贞观建梵刹与隆中,敕命曰云居禅寺”。历来由名僧主持,香火兴旺。唐末由于战乱,一度荒废,皮日休在《过云居院游玄福上人旧居》描述“龛上已生新石耳,壁间空带旧茶烟;南宗弟子时时到,泣把山花奠几筵”,可见当年荒凉景象。明景泰年间,大云和尚云游四大名山,被皇帝钦点为云居寺主持。在大云的主持下,寺院得以重修,云居寺恢复香火。但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3年),襄简王朱见淑爱妃杜氏病逝,阴阳先生将云居禅寺附近选为吉地,并“葬妃杜氏于寺旁”。结果大云徒弟道园“领众他住”,外出云游。襄阳诸佛寺见此情形上书皇帝谴责襄王,皇帝朱见深御赐圣旨,“旨饬礼部”,就近择地新建寺院,归还佛门,并赐名“广德禅林”。自此,云居禅寺迁出隆中山,在附近平坦地上新建广德寺。明弘治七年(公元1495年)道园营造多宝佛塔,“五峰突兀,迥出云表”,是襄阳大观胜迹。广德寺自此香火不断,成为鄂西北重要的皇家寺院。明末,李自成屯兵襄阳,广德寺被毁。清初,海龙法师决心修复寺院,修复了大雄宝殿、藏经楼、天王殿、竭寿亭等,由于财力、精力有限,仅供“栖神栖僧”。康熙年间,觉圣和尚继续修葺,增盖耳楼、客堂和方丈禅室。嘉庆年间觉圣徒孙主持源江重建山门,修复了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咸丰年间,主持广玉、监院昌玺进行了一次整修,形成了宏伟壮观的寺院建筑群。1938年,国民政府利用荒废的寺院开办“襄阳高级中学”,解放后开办“襄阳农校”,2000年襄阳市农业科学院从中迁出。寺院东西两侧现有襄阳农校建筑,严重破坏了寺庙格局和风貌。1987—2007年,文物宗教等部门多次对广德寺进行修葺,形成了目前的格局(图2)。
Fig.2 The present pattern of Guangde Zen Temple
广德寺的规画
作为明皇家寺院,广德寺的空间布局必然按照一定的规制进行规划和建设。本文借鉴古代都邑“规画”方法,探索广德寺规划设计过程。
3.1 仰观俯察,四山环抱
仰观俯察是远观势,从相对较大的地理单元内初步选址。明成化年间,皇帝朱见深下旨新建寺院要本着就近选址的原则。出隆中山往北,地势平坦,东西南三面环山,正如清光绪年间湖北提督程文炳所描述的“南山当门,如排几案,岩峦合匝,隐若玦环”。“合匝”指的就是环状山围绕的地形地貌,玦环指有缺口。该地区南面大山隆中山、旗山、仙家山从西往东一字排开。其中仙家山海拔最高约319m,往北可以远眺汉江。大山北侧有多个海拔130m以下的小山头,这些山体之间地势相对平坦,阳光充足,适宜建设和耕作。如图3所示,广德寺初步选址在其中4个海拔相差不大的小山头簇拥形成的平坦区域,选址范围的西侧有两座山包,A海拔约107m,B海拔约115m;东侧有两座山包,C海拔约126m,D海拔约126m。A和B、C和D形成两组南北向延续的山势,与北侧杨岔河(文须沟)之间的范围是广德寺初步选址所在。
Fig.3 The macro site selection and its surrounding landscape
3.2 相土尝水,寺院区域
相土尝水是近察形,通过地形地貌、水文河流以及其他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A、B、C、D山头以下范围内地形平坦,地形高差不超过10m,适合农作物种植和建设,周围坡度较大的山体可以种植茶树等其他经济作物和树木。杨岔河(文须沟)与周围山体8%的坡度线进一步限定了广德寺的具体位置。如图4所示,周围山体8%坡度线和河流容纳一个半径316.8m(合99丈,明代一丈为3.2m)的内接圆,主要用来布置寺院建筑群及外围种植区。圆心的位置O就是广德寺寺院的中心位置,这主要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居于中心,周围山体环抱且与周围山头距离接近等距,有较好的空间意境;二是便于耕作,该圆范围内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区——佛田,广德寺所藏的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巩固佛田》将佛田化为八分,佃户“谨遵界至”,“后世子孙照行此管业”。因此,才会呈现出“骑马观山门,敲钟喊吃饭”的盛景。
Fig.4 The location and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slope of Guangde Zen Temple
3.3 辨方正位,南山为阙
中轴线的确定在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营造中十分重要。确定寺庙总体布局的方向是“规画”中的重要环节。狭义地理解“辨方正位”反映在空间形态上就是中轴线的确定,将周围山体作为地理空间标志,选择性地对准山峰或者山峰之间形成的门阙。广德寺选址于群山北麓,汉江、杨岔河(文须沟)以南,其轴线的选择有别于“山南水北”的方式。古代都城规画中已经积累了“倒风水”的轴线“经验”。以唐朝洛阳城的规画中确定宫城轴线方位为例,《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隋炀帝登邙山,观伊阙形势,认为是“龙门”,因此唐朝洛阳城的中轴线“南直伊阙之口”,并没有对准某山峰。通过对准“天阙”的方式,打破南方山体的屏障与视线阻隔。隆中广德寺轴线的确定也遵从这一规律,南北中轴线没有对准大旗山,而是正对大旗山与仙家山北侧延伸的十岭之间的广德寺冲,将其作为“天阙”,从南往北形成“天阙—寺院—佛塔—杨岔河(文须沟)—汉江”的空间秩序(图5,图6)。东西轴线与A、B和C、D山头形成的小山谷相对。南北与东西轴线的交点也是寺庙的中心——大雄宝殿的位置,反映出明代佛教寺院从“以佛塔为中心”到“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转变。
Fig.5 The spatial pattern of axis of Guangde Zen Temple
Fig.6 Axis space sequence of Guangde Zen Temple area
资料来源:根据google地形改绘。
3.4 计里画方,以塔定寺
古代测绘技术已经很精准,工程建设会采用“计里画方”来确定建设的具体坐标,并且以一定的长度为模数进行划分和控制。明代营造尺普遍以故宫博物院藏嘉靖牙尺为主要参照,牙尺长32cm,根据其长度此尺为明代营造尺[7]。
广德寺现状形态并不是标准的矩形,南北向最大距离210.4m,东西向最宽171.6m,最窄处135.1m。广德寺是明代所修,长度单位按照当时度量单位“丈”(一丈为3.2m)来计,推测广德寺当时的“规划方案”南北约66丈,东西约48丈,广德寺长宽比值0.73。作为皇家寺院,长宽比例与紫禁城较为接近,故宫长宽比0.78,仅差0.05。
广德寺多宝佛塔塔基是八边形,南北向宽度为18.9m,东西宽度为19.2m(合约6丈)。广德寺长、宽、佛塔塔基尺寸的比值约为11∶8∶1,可见存在一定的模数关系,是以多宝佛塔塔基为基本单元来划定和控制寺院总体格局,也进一步表明佛塔在寺院中的重要作用(图7)。综上可见,广德寺是以多宝佛塔塔基尺寸为模数,以接近故宫的长宽比例为基础的皇家寺院。
Fig.7 Pattern of the temple and the internal functions of Guangde Zen Temple
3.5 置陈布势,总体格局
置陈布势的主要内容是确定规划布局和关键建筑的布局。主要包括中心点位置、寺院格局、中轴布置、护寺壕沟。
(1)通过仰观俯察、相土尝水确定了最大选址范围,半径633.6m(合198丈)的圆C1,控制点圆心O。
(2)以O为圆心,在半径316.8m(合99丈)的圆C2(二分之一C1半径大小)范围内,通过“天阙”确定寺院南北中轴线MN和东西向轴线XY。
(3)以O为圆心,三分之一圆C2半径105.6m(合33丈)画圆,将C2沿南北轴线MN划分成北、中、南3个小圆。中间圆C3范围内是广德寺寺院的建设位置。
(4)中轴线MN与圆C3相交PQ,PQ即为寺院的南北距离,寺院的东西距离按照接近故宫比例进行确定,东西距离是南北距离PQ的8/11,确定矩形EFHG,这是寺院的范围(图8)。
Fig.8 Plan of Guangde Zen Temple
(5)广德寺院内部分左、中、右三部分,左右沿中轴线MN对称。按照左、中、右为3:2:3的格局划分,IJLK是寺院主要轴线,用以布置佛教的主要建筑。
(6)中轴部分(矩形IJLK)从南往北按照2∶4∶2∶3划分为四进院落。第一进院落是点Q山门到天王殿;第二进院落是天王殿到大雄宝殿;第三进院落是大雄宝殿到地藏殿,院落有东西厢;第四进院落即为塔院(图7)。
(7)中轴线布置佛教重要的建筑物: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佛塔。整个寺院的中心设置大雄宝殿,点O恰好在大雄宝殿。山门是寺院的重要出入口,除东南方位有出入口之外,其余各处由于护寺壕沟分隔,没有进出寺院的入口。
(8)寺院的整体格局类似于城池,在寺院外围开挖有护寺壕沟,与护城河功能类似,具有防御和防洪双重职能。
3.6 因地制宜,巧夺天工
“规画”方案的“落地实施”需要结合更为细节的地形条件适当地做出调整,如图9。护寺壕沟的形态并非是规则的矩形,宽度也不一致,一方面是东、西、南三个方向排洪水流大小不一致所导致的,另一方面也是护寺壕沟施工简单,因此寺院整体上也并不是十分规整。明宪宗朱见深御赐寺联称之为“虎溪”,“环流”寺院四周。广德寺所处为泄洪低洼之地,并非最佳之所。但当地有传言,千百年来无水患。这也是广德寺营造过程中改造地形的结果,广德寺寺院范围内的标高要略高于护寺壕沟之外的标高,本文认为广德寺通过开挖护寺壕沟将挖出的土方堆放在寺院基础之上,通过寺沟和增加寺院高程双重保障广德寺避免水患。
▲ 图9 | 广德寺规划设计与现状对比
Fig.9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lan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Guangde Zen Temple
多宝佛塔象征主山,弥补寺院风水的不足。如图10所示,其造型如清康熙《树德常新》碑中记载,多宝佛塔被誉为“钟鸣三岘,塔耸五星,千峰叠嶂,百川汇流是历朝之胜迹,襄阳之大观也”,国内罕见。其一主四副的造型与广德寺和四座周围山体的布局关系是一致的。此外,据广德寺文保人员回忆,山门前曾有座风水塔,由于被毁,现无遗迹,根据广德寺规画猜想,作者推测风水塔的位置极有可能在山门前105.6m(33丈)处,即MN轴上南侧小圆的圆心处,以此来控制寺前区域。
Fig.10 The south facade of Duobao stupa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
结论与讨论
4.1 “天人合一”的空间规划观
广德寺虽然规模不及城池,但是从其规划选址、空间布局到建设反映出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空间智慧。通过山川形胜确定核心建设区域,通过地理标志物确定主要的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广德寺区域空间生成的逻辑和规律,也证明了中国传统空间营造方法的科学性和传承性。无论是护寺壕沟的营建、寺院形态比例,还是寺院空间总体布局,均体现了明代的皇家规制。通过多宝佛塔等建筑物的建设,也体现了佛教的空间意境。“地接隆中鹫岭千峰云叠嶂,塔悬汉上虎溪一派水环流”可谓是空间格局和空间意境的最佳描述。
4.2 “寺-田-村-林”的整体创造观
广德寺及周边地区环境是一个完整的人居单元,其营造是整体式创造(图11)。广德寺寺院不仅是地理中心,具有较好的建设条件和景观意境;也是整个人居单元的精神核心,周边村民及市民节庆纷纷来此焚香拜佛。农耕社会将最优质的土地用来耕种,广德寺外地势平坦,适合耕种,佛门弟子和周边村民广种农田,满足食用需求。在农田的边缘与浅山交接地带,布局农村居民点,种植茶树等矮小的经济作物和植物,是村民重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最外围浅山环抱,形成生态环带,是广德寺周边农村聚落重要的生态屏障。总之,广德寺及周边地区是以广德寺文态为核心,协调布局农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综合社会、文化、经济、生态于一体的人居实践。
Fig.11 Human settlements structure of Guangde Zen Temple area
4.3 格局保护与发展控制建议
一般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建设控制是按照文物边界等距向外控制,这样不利于文物与周边山水环境大格局相呼应。因此,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的建设控制,不应局限于周边环境风貌的控制,而应着眼整个格局框架的保护,通过地理空间标志的空间轴线的延伸、与山水格局的呼应关系,合理确定周边物质环境的景观通廊、建设要求。通过整体格局的梳理,针对同心圆式圈层结构提出相应的分区政策建议:广德寺周围的佛田区域保留传统农作物和蔬菜种植,塑造佛教寺院静谧环境;佛田周边的村落依山就势,保护传统肌理,塑造山水村居风貌,可适度发展乡村旅游;外围是山体环境形成的聚落生态带,禁止开发建设破坏山体,可以适当结合当地条件培育经济林,保护生态环境多样性,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参考文献
1 于襄生.隆中志[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7.
YU Xiangsheng. Longzhong Chronicles[M]. Beijing: China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Publishing House, 2007.
2 高介华.广德寺多宝佛塔[J].华中建筑,1996(1):61-63,65-66.
GAO Jiehua. Duobao Stupa of Guangde Zen Temple[J].Huazhong Architecture,1996(1):61-63,65-66.
3 雷礼锡.襄樊广德寺多宝佛塔的历史主义美学风格[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10-12.
LEI Lixi. Historicism Aesthetic Style of Duobao Stupa of Guangde Temple in Xiangfan[J]. Journal of Xiangf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08(5):10-12.
4 武廷海. 从形势论看宇文恺对隋大兴城的“规画”[J]. , 2009(12):36-47.
WU Tinghai. On Plan for Capital City of Daxing in Sui Dynasty Led by Yuwen Kai in the View of Xingshi Theory[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9(12):36-47.
5 武廷海. 六朝建康规画[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WU Tinghai. On the Plan for Capital City Jiankang in Six Dynasties[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1.
6 武廷海,王学荣. 秦始皇陵规画初探[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2015(2):132-187.
WU Tinghai, WANG Xuerong. Research on Plan of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J].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5(2):132-187.
7 国家计量总局.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Total Bureau of National Metrology. Atlas of Weights and Measures in Ancient China[M].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1981.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