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栋博士介绍,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将空间规划智慧化的解决途径总结为以下八个方面,以满足未来空间规划在“多规信息的整合”以及“对国土空间资源的系统性”两方面的需求,实现空间规划的“治标又治本”。
1. 行业知识库再造。基于对空间资源的认知,在行业领域建立知识图谱,将不同行业规划的知识进行有效串联,再造行业知识库。从而打破既有知识壁垒,提升知识融合水平,加强专业间理解,强化系统性认识。例如,以复杂网络分析技术为支撑,重新解构融合空间规划知识图谱。
2. 空间结构的系统化再认识。空间结构的理论在不断演进,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依托新数据、新技术重新解析区域空间结构,从流空间的视角解决空间规划的层级问题,并在人口、产业流动等项目实践中得到了相应的验证,实现了空间结构的系统化再认识。
3. 科学精准的指标体系构建。在刻画流空间的方式上,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实现量化评估。例如,从标准规范、国内外案例等途径,获取并构建不同主题相关的指标数据库,根据最新政策标准对指标库动态更新。以政府、公众以及学术界的关注度为依据,对指标进行筛选,实现指标体系的量身定制和智慧化生成。指标体系的合理化科学化方能彰显研究的专业性。
4. 多空间要素的系统性分析。报告以辽宁省城镇体系项目为例,指出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以流空间的方式,综合空间规划相关的人口、经济、生态、交通等多种资源要素,利用独创技术将多要素多空间在同一尺度上进行融合,实现多空间要素的系统性分析,其结果可用于城市群范围的划定等方面。
5. 新方法新数据认识新规律。规划对于历史的研究判断是一方面,对未来的预测更加考验复杂性。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运用新兴数据以及优化算法挖掘要素间联系、发展规律与变化趋势。例如,运用产业图谱识别不同地区的优势产业类型,发现产业发展规律与转型趋势。经实践验证,知识图谱/网络图谱的方法行之有效。
6. 智慧手段支撑预测推演。以新兴大数据取代抽样调查为目标,对传统统计口径进行矫正与补充。例如,通过基于手机信令的长期动态监测与算法调试,对人口进行科学测算与动态追踪,预测准确度高达95%以上,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7. 高效的数据标准化服务。通过浅显易懂的数据指标以及在线空间与属性信息的可视化呈现形式,为规划工作人员提供快速、便利的数据查询和调取体验,有效整合各类多源异构数据,铺设数据与规划人员的桥梁。
8. 智慧化的共商平台。通过整合多源数据的智慧分析平台,进行全面实时的数据展示与动态评估。以用户友好型可视化界面,通过分类指标实现决策支持,打造各方协同会商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