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珠三角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给农村产业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农村在产业升级的同时空间布局也会发生改变,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作用,存在着明显的规律性与关联性。当前我国正着力推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新农村规划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此之前,国内外对于乡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都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在产业发展方面,研究主要体现在农村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发展优势等方面;而对于乡村空间布局,大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村庄布点等宏观布局方面。从目前的研究看,农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研究比较欠缺,因此本研究有助于填补这一理论空白,提升乡村规划的针对性,挖掘村落空间布局的新方法。
依据建国以后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本文研究产业发展阶段特征过程中的若干时间节点,以此进行阶段划分。由于建国之后,珠三角地区农村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重大事件,因此,本文根据各时期的产业特征将农村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传统农业主导阶段、乡镇企业崛起阶段及多元产业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小农经济发展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都属于这个阶段。传统农业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主导着农村经济发展。在这一阶段中,农、林、牧、渔是村庄产业的主体,畜牧业和手工业分工扩大,劳动地域分工现象开始显现,非农产业有所萌芽。这种模式下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阻碍了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1]。
具体到珠三角地区,传统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这是由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及饮食习惯所决定。除了水稻种植业,珠三角也具备自身特有的农业类型,蔗基鱼塘将多种产业相结合,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形成基塘式的人工生态系统[2]。
改革开放后,现代农业兴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使农村土地固定下来,农村产业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产业的比重大幅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比重逐渐降低,非农业生产性收入比重逐年提高(图1、图2、表1)[3]。在农业生产方面,现代农业成为了发展的主流,农业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势头极为显著;工业方面,乡镇企业的崛起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

图1 1980 年广东农村产业产值比例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2 1998 年广东农村产业产值比例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1 乡镇企业崛起阶段部分年份广东农业、非农产值与农村人均收入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4]。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珠三角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具体体现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得到优化,它们的产量及产值的差距大幅缩小(图3、图4);在这一阶段,传统种植业的地位遭到冲击,养殖业、花果林木业的地位提高;以往传统小规模的水稻种植也向大规模、集约化种植转变;农村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农业也走向多元化[4]。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大背景下,出口创汇农业开始出现,这有助于拓宽销售渠道、延长产业链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图3 改革开放后广东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4 改革开放后广东农作物产值比例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进入21世纪,珠三角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珠三角农村产业结构走向多元化。农村劳动力也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与此同时,城市环境恶化使人们对于农业的价值有了重新的审视。珠三角地区传统农业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生态绿色农业前景广阔,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机械化程度不断加深,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在科技兴农战略的推动下,优质高效的农林牧渔业迅猛发展,多种热带农作物的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5]。
在市场需求及政策条件的推动下,各种新型产业应运而生,例如乡村旅游的兴起满足了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同时促进了农村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村庄产业主体多样化局面的形成使得农村产业向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推进,进而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农村产业多元化的趋势使得产业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产业融合的现象开始出现,产业融合现象有利于提升农民收入,拓展农业产业体系,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例如珠三角的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形成了观光休闲农业,这种融合所形成的新的产业往往会比原有产业的附加值更高[6]。
在传统农业主导阶段,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大多聚集在农村。农村的村落空间布局处在一种相对平稳的状态,延续了传统村落的基本格局。总的来看,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依山傍水,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自然观,注重天人合一,布局较为规整,有强烈的整体感,道路形成一定的体系。通过实地调研及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珠三角传统村落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块状的梳式布局及网状的水乡布局,这种布局在各要素上都有一定的规律,许多村落都会沿用同一种模式进行建设规划[7]。
作为珠三角地区最普遍、最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梳式布局整体总平面大致呈矩形(图5)。前堂后村,池塘边一般有面积较大的广场,可用于村民日常活动及晒谷。广场后作为村落的主要建筑群,主要承担居住功能。祠堂往往建设在建筑群第一排的尽端位置,作为民居的引领部分。建筑群的布局横平竖直,形成了纵横交错笔直的小巷,古时称作“里巷”,这些巷道是村民的主要交通走廊。这种布局肌理清晰,村庄总体地形前低后高,逐级提升,这种布局下的巷道一般为南北向,这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有利于夏天民居的通风散热[8]。

图5 广东传统村落梳式布局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6]。
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农村产业也在这个趋势的推动下发生显著改变,农村空间布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形态的基础上出现新特点。首先表现在生产用地方面,由于耕作经营从小规模、分散化走向了大规模、集约化生产,耕地的空间格局更加多样。乡镇企业的兴起也会占用一定的农业用地,并且大多布置在交通线两侧,非农用地呈现沿路拓展的态势,这种趋势在这一阶段的空间布局变化中最为明显。乡镇企业所吸引的劳动力会使该地的人口数量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会加强,村落空间布局发生改变。在居住群落的布局方面,随着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许多村民原有的祖屋已经无法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陆续有村民在村后或者原有建筑群两侧新建住宅,村落建筑群在原有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向周边扩张。在交通方面,随着交通运输工具与农用器械的应用,道路的建设也随之铺开,道路网的密度与通行能力大大提高,部分农田也会因此而被占用。
多元产业发展阶段:空间布局分化显著,非农用地快速扩张
进入多元产业发展阶段,产业融合现象开始出现,但是不同村庄因产业发展条件的差异在产业和布局上都存在一定分化。城市化发展的同时,村庄布局之间的差异也会更加明显。因此,本文将这一阶段的村庄分成三类,分别是远郊村落、城市边缘区村落及城中村。
a.远郊村落:基本保持传统村落格局
远郊村落远离城市中心,由于这类村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村落空间布局的变化十分缓慢。与此同时,这类村落在自然资源、环境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潜力较大。远郊村基本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基本格局。产业发展以林果业、生态农业及乡村旅游业为主,其中乡村旅游业发展对于村落空间布局的影响最为明显,具体体现在各种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上[3]。为深入研究此类村庄的空间布局特点,本文选择了开平自力村及台山浮月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相似城市地域发展同一产业的乡村产业与空间布局的关系。开平自力村作为大型旅游景区,拥有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在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出现较明显变化(图6)。而台山浮月村以农业为主、旅游业为辅。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知名度远远不及自力村,因此它保留了相对原始的村落布局(图7)。

图6 开平自力村平面布局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7]。

图7 台山浮月村平面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8]。
通过以上对于远郊村空间布局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远郊村城市化程度低;(2)远郊村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3)大部分远郊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部分结合乡村旅游业(表2)。

表2 城市远郊区村落实例对比分析表
b.城市边缘区村落:用地混杂,工业用地扩张
城市边缘区村落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城市向乡村演变的前沿。城市边缘区农村在发展中城市元素不断增加,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城乡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互相渗透,大量农田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被占用,村落空间布局会因此发生较大变化[9]。根据城市边缘区村落的发展特征,本文选取了开平儒林北村及佛山奇槎村两个村庄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城市边缘区村落空间布局的演变规律(图8、图9)。儒林北村位于小城市的城市边缘区,奇槎村同样位于城市边缘区,它们在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上都存在较大差异(表3)。

图8 儒林北村平面卫星图
资料来源:Google Earth。

图9 奇槎村平面卫星图
资料来源:Google Earth。

表3 城市边缘区村落实例对比分析表
通过对城边村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空间布局特征:(1)城边村的第二产业一般布置在靠近城市干道的地方;(2)城边村民居一般以传统建筑为中心向外扩张,部分甚至形成新的聚落;(3)城边村内部格局依然保留了传统的模式,但周边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会对整体村落布局造成很大影响。
c.城中村:以居住与第三产业为主,农业印记消失
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乡村聚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包围。城中村已经被城市发展的洪流所侵蚀,大多成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聚居地,城中村人口密度高、生活环境恶劣,受城市发展的影响较大,因而导致其产业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农业的印记几乎已经消失。
在多元产业发展阶段,城中村空间布局的研究具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征。本文选取了三元里村和小洲村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同一发展阶段同一个城市的不同产业类型的城中村的村落空间布局变化有何区别,并且总结出产业多元发展阶段下城中村的布局新特点。小洲村拥有着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村落格局[10],而三元里村属于典型的城中村[11]。从城中村空间布局的研究当中可知,目前城中村用地以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为主并且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城中村大多缺乏整体的规划而出现许多问题(表4)。

表4 城中村村落实例对比分析表
通过对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下珠三角地区农村基本特征分析,总结珠三角地区农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的一般性规律,以此分析它们之间的作用肌理。
a.产业发展吸纳的外来人口越多空间布局变化越明显
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农村所在地吸纳的外来人口越多空间布局的变化程度一般越大。这些村庄在吸纳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同时,也需要从外地引进人才。这种变化会对村落的空间布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在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商业服务业的发展等方面。
b.农村的城市化率会随着商业的发展而提高
城市化的推进使农村商业更加发达,各类服务业应运而生。广州小洲村和东莞下坝村同样发展商业,但商业的类型及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小洲村的商业更繁荣,而下坝村的商业规模小,而且营业时间有限。从实际情况来看,小洲村具有更明显的城市风貌特征。
c.村落空间布局所受的影响与所发展的产业类型密切相关
乡村旅游一般以优越的自然环境、极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作为发展依托。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大部分农村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空间布局,否则很容易失去乡村原有的风貌特征,进而失去旅游业发展的优势。而部分农村以工业发展为主导,工业区在扩张的过程中会对村落的整体布局产生很大改变。例如广东开平的自力村,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旅游业发展非常成熟,但是产业发展并没有以大范围改变村庄空间布局为代价。而佛山的奇槎村发展的是五金加工业,厂房的建设占用了大量的农田,给该村的空间布局带来很大变化。
d.空间布局的变化程度与产业发展的规模紧密相关
在珠三角地区,许多位于相似城市地域的城中村会发展相似或相近产业,但空间布局却有较大差异。从上文中自力村和浮月村的对比分析中可知,它们同样发展旅游业,但是旅游业的规模和影响力却相去甚远,因此造成了两个村庄空间布局状况的差异。产业规模越大的村庄空间布局变化越显著。
e.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空间布局越紧凑
农村空间布局变化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分异会反映到乡村空间布局的紧凑度方面。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村落布局更为紧凑,建筑布局更加密集,城市化程度更高,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区与传统村落之间分隔更明晰,绿地面积更大,大部分传统乡村的特征都完整地保留下来。
a.空间布局从松散到紧凑
从时间维度可以看到,在小农经济主导的阶段,村落之间的联系较少。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生产要素在村落之间的流动得以加强,各村努力通过集聚及联系的方式提升整体竞争力。近年来珠三角地区新农村示范片区建设就是提升村落集聚度的一个重要体现。
b.空间布局功能从单一到多样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单一的布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必然会导致空间布局的多样化,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也需要丰富功能布局。因此,空间布局的多样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c.依山傍水发展到沿路发展,直至趋近区域与城镇发展核心
在传统农业主导阶段,村落空间布局的形成和演变主要以自然条件为依托,为小农耕作生产及生活提供便利,随着产业的发展进步,交通条件显得更为重要,农村产业开始沿道路发展,逐渐与城镇发展核心形成紧密的联系。
d.生产与生活区域的扩展方向相反
农村的生活功能区域由村内向村外扩大,而非农业产业区由村外向村内扩张。产业发展区往往是从交通便利的道路沿线开始出现,而逐渐往村内渗透。而居住区往往会位于村落中心,新建的建筑会在原有建筑外围出现而向外扩张。
e.农业用地在发展过程中被压缩
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这会导致农村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在传统农业主导阶段,农业用地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而到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乡镇企业的出现使得农业用地不断被压缩;而到了多元产业发展阶段,部分农业用地出现荒废或改作他用。
f.道路交通网密度不断提高
由于产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村民及投资者都需要完善的道路交通网来保障生产生活,道路网密度与宽度的增加必然占用其他用地,这也是用地布局改变的重要方面。
g.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增加
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会随之展开,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与居住区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些设施分建筑类和场地类,部分康体娱乐设施会占用大面积的土地,对村落空间布局产生较大影响。
由于白石村在广府文化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产业发展演变特征鲜明,城乡特征兼备,因此选择该村作为实例有助于提升研究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白石村位于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以东的黄岗街道,面朝北岭山,背临西江。村内保留了农田、水塘等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要素。在人文历史方面,白石村建村以来就以端砚制造而闻名,端砚产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与此同时,白石村还保留了岭南传统村落格局及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白石村的文化通过这些媒介代代传承。
在传统农业主导阶段,白石村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以端砚制造为特色。在大力发展传统种植业的同时也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发展养殖业,端砚制造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加大。
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白石村端砚产业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在端砚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农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动下,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提高。在“三高”农业发展热潮的带动下,白石村农业发展更为均衡而全面,产业经济收益和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2]。
进入多元产业发展阶段,端砚的功能有所改变,它更多地会作为一种收藏品或艺术品,这种价值的转变会衍生出更为广阔的文化艺术市场。近年来,白石村致力于延长端砚的产业链,端砚的市场也更为开阔。端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提升了端砚产业的附加值和影响力,有助于端砚文化的传承。
在传统农业主导阶段,白石村空间布局延续了传统村落的基本特点,同时彰显了自身独特的布局特色。建村以来,白石村逐渐形成了带形沿江的梳式布局模式(图10)。

图10 白石村村落布局变化方向示意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13]。
到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村内出现大量新建的建筑。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新建建筑群对村庄的整体格局和风貌产生一定的破坏。在农业用地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农业用地规模的扩大,布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用地功能的调整和集中。除此以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也会导致空间布局的改变。
进入多元产业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不断侵蚀农业用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区,这类集聚区一般沿城市主要道路发展,依托便利的交通和市场条件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在这个阶段,沿江的农业用地依然保留下来,这有助于该村利用好特色资源提升产业竞争力。
通过对白石村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及空间布局特点的研究,可以得出相关关系结论(表5)。

表5 白石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
资料来源:作者总结制作。

图11 白石村空间布局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12 白石村道路交通网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本文以珠三角农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为研究主题,在时间维度上对不同阶段下的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特点进行论述总结,从空间维度上对所处的发展阶段下不同地域的农村空间布局进行对比分析,再从更加具体的分析中选取特定典型村落进行对比研究。从多维度找出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的相关规律。
总体而言,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之间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两者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产业的发展一般会作为先导,引领空间布局的改变。就珠三角地区而言,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关系又会呈现出自己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关系作用的速度上,该地区产业发展速度特别快,因此空间布局的变化会更为迅速;其次表现在作用的程度上,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程度较高,农村空间布局改变会更为明显,这种改变会全方位地体现;最后体现在影响范围上,珠三角高速、高度的经济发展状况会产生更高的城镇化水平,这使得农村空间布局变化的影响范围更广,变化规律会在更多村落中得到体现。
[1]许宝健.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7-1-8(1).
[2]高明.继承传统农业精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J].学术交流,2004(5):63-65.
[3]谭长银,梁钰,黄道友.长株潭一体化条件下远郊型农村产业发展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12(3):137-139,143.
[4]张建武.广东农村产业结构变动与农民收入[J].南方农村,2000(5):11-17.
[5]李珠桥.改革开放30年广东农村经济发展成就与经验[J].南方农村,2008(5):4-7.
[6]候静珠.基于产业升级的村庄规划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学院,2010.
[7]李宗倍.广府文化背景下珠三角与桂东南传统村落形态比较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8]韦松林.珠三角传统村落形态可控性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
[9]何鸿鹄.大城市边缘区村庄更新策略研究——以佛山市边缘八个村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10]朱竑,钱俊希,吕旭萍.城市空间变迁背景下的地方感知与身份认同研究[J].地理科学,2012,32(1):18-24.
[11]陆琦,卓柳盈.广州市小洲村整体格局与空间形态[J].南方建筑,2011(1):36-38.
[12]江帆,峡风.希望的田野希望的歌——肇庆农业发展巡礼[J].珠江经济,1996(10):39-41.
[13]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肇庆市端州区黄岗街道白石村保护发展规划[Z],2015.
[14]Hansen A J,Brown D G.Land-Use Change in Rural America:Rates,Drivers,and Consequences1[J].Ecological Applications,2005,15(6):1849-1850.
[15]Irwin E G.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Land-Use Conversion and Sprawl at the Rural-Urban Fring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4,86(4):889-904.
[16]黄为隽,等.闽粤民宅[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6.
[17]刘亦师.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其特征[J].建筑学报,2004(9):52-54.
[18]任健强.华侨作用下的江门侨乡建设[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基金项目:
2017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农业+’的广东传统农业城镇特色化发展路径研究”(编号:GD17CGL20)。
作者简介:
谭庆扬,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卢丹梅,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
通讯作者:
卢丹梅,156948861@qq.com。
版权声明:
原文刊登于《小城镇建设》杂志2018年8月刊,版权为小城镇建设杂志社所有,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经过删减。
《小城镇建设》杂志订阅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文章上方“”查看下方底菜单获取。

《小城镇建设》杂志真诚期待与业内各方进行合作宣传。了解更多《小城镇建设》杂志信息,请搜索微信公众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杂志官网:www.dosct.cn
电子信箱:bj_xczjs@163.com
xczjs@vip.sina.com
咨询电话:010-88362101/68340120

扫描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