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学习书中第三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集中或分散:城市与小区规划
1. 集中或分散
本章对集中问题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在所有情况下都应该去了追求集中,相反,在许多场合下都不应集中。虽然如此,讨论的重点还是放在集中问题上。这一方面是因为让活动集中起来比分散它们一般要困难得多;另一面是因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划的教条都强烈地倾向于在新旧城区中分散人和活动。
集中人与活动
我们要集中的不是建筑物,而是人和活动,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居住建筑面积密度和建筑密度之类的概念与人的活动是否足够;集中并无关系。建筑布局以及入口安排与人行道和户外活动区域的关系是活动集中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大多数人每次步行的活动半径通常为400~500m;根据不同情况,人们可能看清别人和活动过程的距离在20~100m的范围之内。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因素对于集中的程度有重大影响。
如果希望从家中或者只走上500百米就可以看见别人和活动,并且步行就能到达最重要的服务设施,就必须精心地将各种活动和设施集中安排。只要空间和设施的布局稍有分散,或者距离略大,就会令人索然无味,不可能有丰富的感受。
“仔细推敲每一处立面的下部、处理好人行道都是非常必要的。”
大尺度上的集中或分散
在功能分区的城市结构中,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工业、商业等功能被分别布置在各自规模很大的片区之中,各区之间用机动交通联系。这样,在城市规划的大尺度上,人和活动被有效地分散开了。与此相反的城市结构则以一种清晰的模式经常性地集中起人和活动。在这种类型的城市中,公共空间是最重要的因素,各种功能设施都切实沿街布置,朝向大街。这些城市街道和广场重新成了主要的因素,其他功能设施都围绕它们布置。
中等尺度上的集中或分散
在中等尺度上,也就是在小区规划上,如果建筑物的间距很大,并且入口区与住宅互不搭界,人和活动就会分散。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有许多相互交织的人行道和小径以及大而无当的开敞空间,户外活动的分布很稀少。
相反,通过建筑物和功能设施的布局,形成尽可能紧凑的公共空间体系和尽可能短捷的步行交通及感觉经历,就可以将人和活动集中起来。
案例:在那些所有建筑物均集中围绕广场而建的小镇中,还能发现这一原则最简单有效的形式。
意大利圣维托里诺·罗马诺
在瑞典伊斯陆的加德沙克拉镇,由建筑师彼得·伯罗伯格设计。在加德沙克拉,所有的住宅、入口、学校、公共建筑以及集合式的车间和办公室都集中沿集街布置,这样就创造出了一种线性的结构,使街道可以盖上一个玻璃顶,确保四季无雨雪风霜之虞。在这些住宅区中,“城镇”变成了由住宅夹道组成的街区。
一条街道的城镇——瑞典埃斯勒夫市的加德沙克拉(1980——1982年建)
所有的单元均沿一条带玻璃顶的街道布置
街道与广场构成的城市
大型的城区需要更多的街道与广场,构成了一种更加多样化的结构,包括主要街道、小巷、主要和次要的广场等,就像许多老城市一样。
在整个人类定居的历史中,街道和广场都是最基本的因素。所有的城市都是围绕它们组织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街道和广场构成了“城市”现象的最基本的部分。
街道与广场构成的城市:斯德哥尔摩市斯卡普纳克新城的构想图与城市规划
斯卡普纳克的主要大街
小尺度上的集中或分散在小尺度上,也就是在户外空间和毗邻立面的设计上,必须对诱发和支持户外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详尽、细致的筹划。对每一项功能或活动都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考虑不同临街面吸引人的程度以及它们对户外空间活动的影响。由于人的活动半径和感知范围有限,每一米街道或立面,每平方米的空间都是极为重要的。
在小尺度上,通过为少量的人和活动提供超尺寸的区域,就能从空间上把活动分散开来。在规模不大的住宅区中,采用20、30到40m宽的步行街,或者40、50到60m见方的广场,就是这种超尺寸的例子。
在市场和百货商店中,摊位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3m,这一距离可以保证步行交通和两侧的生意,并能看清两侧的商品。在威尼斯,街道的平均宽度正好为3m,这个尺度每分钟可以通过40~50名缓行的人。
处于小空间中几乎总是更令人兴奋,人们既可以看到整体,也可以看到细节,从而最佳地体验到周围的世界。
新加坡的街头市场。世界各地市场摊位之间的距离都是2-3m
大空间中的小空间在大空间中创造小空间,有行道树的街道就体现了这一方法的价值。在丹麦的北桑德比步行街设计中,为了把一条先前为汽车交通设计的宽阔街道改建为亲切宜人的空间,在重新设计时增添了一系列的棚架,从建筑的立面伸入到街道空间之中。
丹麦诺勒松比的街道改建成了步行街
立面或相邻区域的设计也可以影响到活动的集中与否以及过路行人的感受强度。立面长但出入口和来访者都不多的大型建筑能有效地使活动分散,而狭窄的立面、众多的门则能起相反的作用,使活动集中起来。
当建筑物较窄,街道长度缩短时,步行距离会减少,从而促进街头生活
狭窄的临街面意味着缩短出入口之间的距离,而出入口正是活动发生最多的地方
如果要在城市街道中使活动集中而不是分散,就必须让通向大型建筑、商业设施、银行、办公楼的出入口自然地归属于朝向公共区域的立面。一些精心规划的实例避免了空洞和间隙,大的单元被布置在小型单元的楼上或后面,只有通往各功能设施和最有趣的活动的出入口能在立面上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解决立面枯燥和缺乏生气的问题,15座丹麦城市通过了建筑法令,限制在街面一层设立银行和办公机构。其他丹麦城市允许银行和办公机构建在城市街道上,但沿街立面不得超过5m,这样做也很成功。
在所有新建的郊区购物街上,都可以发现使每个单元尽量缩短门面的做法。这是因为步行者一般都不愿走得太远,设计师自然会使用窄窄的立面,以做到在尽量短的街道距离中布置尽可能多的商店。
威尼斯的世界上最窄的商店——45m宽的橱窗和45cm宽的门
除了上述分散或集中的形式之外,通过高差来实现集中或分散也是可行的。
在同一平面上发生的活动可以在感知局限的范围内体验到。根据所看的对象不同,这个范围大约在20~100m半径之内。人们很容易接近各种活动。如果活动发生在较低的层次上,问题还不太突出,居高临下常常有很好的视野。但参与和相互作用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有困难。
英国考文垂市中心,步行者倾向于只使用底层
在低层建筑构成的街道,一切都尽收眼底;在高层建筑地区,只有底层在视域之内
威廉姆·H·怀特在纽约市进行的研究清楚地说明了使用抬高了的公共空间的效果:“视线是重要的,如果人们看不到空间,他们就不会使用它。”关于下沉式空间,他写道:“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否则开放的空间决不应下沉。除了两、三个明显的例外以外,下沉式广场都是死的空间。”
从原则上来说,试图通过把各种活动置于不同高差的平面上来达到集中的目标并不是好主意。当综合性的地下步行道网络和各种各样的“架空人行道”建立起来时,同样可以发现不适宜的分散现象。相互穿插的架空步道常常被用于市中心和步行区,但它们是否适于这两种环境是很值得商榷的。
同层集中或多层分散
架空步道和阳台通道分散了人的活动,而户外楼梯则使人们相聚。
苏格兰爱丁堡、魁北克蒙特利尔的住区
2. 综合或分解
综合并不是建筑物和主要的城市功能在形式上的综合,而是在非常细小的尺度上各种活动和人在实际上的综合。它决定了接触面是单调乏味还是丰富有趣。重要的不是工厂、住宅、服务设施之类的功能是否按建筑师的图纸紧密地布置在一起,而是工作、生活在不同建筑中的人能否使用相同的公共空间并在日常生活市建立关系
综合与分解的规划模式:功能主义的城市结构反映了分区型的规划,其目标是将不同的功能分离开来。这样,城市被划分成了不同的单一功能区。不同程度上与社会上其他集团隔离开了。其优点或许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规划结构,使相近功能之间联系紧密,效率也更高。但其代价是减少与外界的接触以及更单调乏味的环境。
另外一种规划模式则采用较为多样化的规划方针,即逐一对各项功能的社会关系和实际的优点进行评价,只有在集中带来的缺点明显大于优点时,才采用分区的手法。例如,只有很小一部分最扰人的工业活动才不宜与居住区综合在一起。
大尺度上的综合
在大尺度上的精心处理,可以使那些不相互矛盾和干扰的功能组合在一起。综合型的城市规划就能做到这一点。它是按不同的时期,而不是按不同的功能来确定发展方向或扩展的地区。在综合性的城市规划中,可以利用大的功能为许多小单元融汇于更广泛的环境创造条件。
案例:哥本哈根郊区的丹麦技术大学校园就是其中的一例。在这种规划指导下,教育被系统化了,各系之间的联系道路也被合理地组织起来,但在另一方面,这座“城市”星的活动非常之少,许多有意的活动都缺乏基础。校园内仅有很少的餐厅和书报亭,而且所有使用这些设施的人都属于同一范畴:学生和教职员工。
单一性的、高度专业化的环境为单一性、高度专业化的技术人材的教育创造了最佳的条件,因对学习环境与广泛的社会之间的日常联系被割裂开了。
好的方面:
不好的方面:
哥本哈根的丹麦技术大学,围绕中心停车场布置
与整个哥本哈根内城区比较
小尺度上的综合
抛弃单一功能的分区是综合各种类型的人和活动的一个前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在中小尺度上的规划设计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建筑师F·范·克林格瑞设计的荷兰德罗顿和因德哈文市中心成了一处室内广场,设有运动设施、电影银幕、看台、椅子等,使广场可以派上许多用场,与传统的广场毫无二致。
一处综合了年轻与年老组群的新住宅区,400户公寓围绕着和服务中心
交通的综合或分散
在通常的交通模式中,也就是在混合型的街道中,交通被划分为步行交通与机动交通,这显然会导致人和活动的分散和分离。当人流和物流被不同的道路系统进一步分开,每种交通各行其道时,这种分离就更加彻底了。由于大量的人流与其余的城市生活相互隔离,使得驾车、步行以及沿街或沿道路的生活都变得更加枯燥无味。
如果选择不同的街道系统,可以设想出其他使用公汽车和别的快速交通的方式。例如,可以将更大一部分的个人旅行从汽车系统转变到由公共交通、步行及自行车系统构成的网络。
在欧洲的一些老城,,交通和城市生活一直没有被划分为机动与步行交通。意大利的许多山城、南斯拉夫的阶梯式城市、希腊的岛城、威尼斯水城等都是如此。威尼斯在步行城市中占有特殊地位,因为它规模最大,有10万居民,而且它也是这类城市中设计最周密、最完善的一个范例。
各种交通分离的模式导致了单调的步行道和公路系统
如果所有交通都像在威尼斯那样都靠步行,那么交通与其它活动分离的情况就不会出现
几种交通规划模式:
洛杉矶:依靠快速交通的综合性交通。交通系统简单、快捷,但安全性低。街道除汽车以外,别的一切都无法使用。
拉德本;新泽西州的拉则本1928年引入了分离式的交通系统。这一复杂、昂贵的系统有许多平行的公路、人行道和许多花费巨额大的地下通道。对居民的调查表明,这种方法在理论上似乎能改善交通,但在实际上却行不通,因为行人总是选择较短的路径,而不是更安全,但更长的路径。
代尔夫特:依赖慢速交通的综合性交通。1969年引入了一种简单、直截了当而安全的系统。这种系统把街道作为最重要的公共空间。当小汽车必须驶到屋前时,这种综合性的系统优于前两种。
威尼斯:步行城市。由快到慢的交通转换在城市或区域的外围进行。这是一种简洁明了而又有相当高安全水准的交通系统,比其它系统有更大的安全感。
当步行或汽车交通以慢速行进时,就没有理由要求将停留、玩耍的区域和交通区域分隔开来。在大多数情况下,出入家门的交通是住宅区所有活动中最广泛的活动。因此,有必要将尽可能多的其他活动与交通综合起来。对于走动的人群,游戏的儿童以及住宅附近进行各种活动的人来说,交通综合的政策将会使不同的活动相互启迪,相得益彰。
改建为“软交通”街道前后的荷兰街区
3. 吸引或排斥
吸引——公共与私有地域的平缓过渡
公共环境是吸引还是排斥牵涉到如何处理公共环境与私有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设计这两者之间边界区域的问题。
柔性边界是一种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过渡区。它们常常能起到承转连接的作用,使居民和活动在私密与公共空间回旋时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更加轻松自如。
联排住宅前的半私密性前院
高层住宅区内只提供底层用的逐渐过渡区
加拿大魁北克的圣保罗湾的极富魅力的街道
吸引——能看到正在发生的一切在成人的活动中也可以发现目睹的机会与参与的欲望之间的这种关系。路过此地看到当时的情景和参加活动的人,就会激起投入其中的激情。
吸引——短捷而方便的道路年幼的儿童很少走离家门50m远,即使在这一小小的范围内小孩们也可能各自玩耍。他们更多地与邻居的小孩而不是住得稍远的小孩在一起游戏。
家庭一般也是经常与住在附近的朋友见面,而见到住得较远的熟人的机会就少得多。当人们居住得很近时,“串门子”一类的非正式交际情形就起着更大的作用,并对其他形式的交往产生积极影响。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可以同时得到满足,并且基本的、易于确定的需求常常能解释和促成两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是一种普遍规律。就外出购物来说,它既是出去买东西,有时也是一种寻求交往与激情的借口。
吸引——有地方可走。这种动机的相互交织强调了公共环境中人们出行目标的重要性,它们是那些每个人都会很自然地去寻觅的事物或场所,能吸引和促成居民外出活动。外出活动的目的地可以是特定的场所、观景点、看日落的地方,也可以是商店、社区中心、体育设施等等。
吸引——有事可做。在住宅区中,不仅要有散步、小憩的条件,而且还要有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让人们有事可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丹麦某住宅区中的道路保养日,男女老少全体出动。集体活动常以邻居聚餐结束
如果有事可做,过后便有话可谈
4. 开放或封闭
通过人的观察和感受,使公共环境中的各种活动与毗邻的住宅、商店、工厂、车间和公共建筑中的各种活动融汇贯通,就能从两个方向大大扩展和丰富体验的可能性。
通常的规划方针:在新建筑和城市改造项目中,很少有活动与功能在视觉上是沟通的,这种现象非常突出。造成的结果就是封闭。
另一种规划方针:应该提倡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开放与封闭的优缺点。仔细地权衡开放与封闭常常是很必要的。
“我的家就是我的城堡”并不是夸张
1984-1986年建的斯堪的纳维亚住宅区,建筑师以极大的努力去开放住宅,并通过阳台、前院和玻璃内廊将影响和监视的范围扩展到了进出通道。
“私有化”的公共生活:在私有建筑群和商业区等处设立似是而非的公共空间已成了一种明显的趋势, 从地产开发商的角度来看,这种趋势可以创造出非常有趣的景观,但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它们会导致人群的分散,把人和活动有效地封闭起来。公共空间由于无人光顾而失去其诱人的魅力,城市因而变得冷清、乏味和危险。如果这些功能不被封闭起来,就会使许多公共空间与城市融汇成一个整体。
“瑞士奶酪现象”——交织在都市街区种迷宫般的私有购物街(澳大利亚珀斯)
购物拱廊、室内庭院、广场和其他的所谓“公共空间”的数量急剧增加,冲淡了临近公共街道和广场的生活
交通公共化或个人化
在步行城市中,人们在自己的城市里来往自如,而在汽车城市中街上只有汽车。车中虽然也有人和活动,但从人行道上看,这一景象非常零乱和短暂,使人无法看清车中的人和事,人的运动变成了汽车交通。观看汽车的兴致是有限的,只是在那些周围没有别的东西值得一看的地方才会出现这种现象。比较一下有广场和没有广场的意大利城市,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如果有功能完善的广场,人们就会在那里相聚;如果没有广场,也就没有了城市生活,交叉路口周围便成了聚会的场所,在那里至少还有一点东西可看。
当汽车停在路边时,街上就有人和车,邻里间也就有更多交往的机会
与这种情形相反的仍是威尼斯一类的步行城市。在这些城市中,可以体验到人和货物的流动,这对于观察和了解城市的构成和运转是很关键的。当新婚夫妇离开教堂时,他们不是钻进黑色轿飞车,而是在婚礼佳宾的簇拥下继续步行穿过城市;音乐家们上班时,携带着自己的乐器走过闹市;盛装的人们赶去参加晚会或看戏,也总是步行。
【作者】
领读人:马强
文稿整理:李灿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