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领读《交往与空间》
今天我们来学习书中第二章的主要内容
规划的先决条件
1. 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
许多实例表明,户外活动的范围与邻里间交往的频率直接有关。在户外的居民越多,他们见面也越多,就会产生更多的相互搭话和交谈。
根据这些例子还不足以断定,只要有了某种特定的建筑形式,邻里间的交往和密切关系就能不同程度地发展起来。“仅有建筑设计是不够的,但通过设计创造适宜的条件,就能鼓励交往。”
社区活动的先决条件:为了使邻里间的接触和各种形式的公共活动向深层次发展,就必须存在一种有意义的共同点,如共同的经历、共同的兴趣或共同的问题等。社会交往的形成与否主要取决于居民之中是否在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有共同兴趣。
跨越物质边界的社区关系和物质环境的作用:“跨越”物质边界的许多有价值的社会网络进一步证实了这些论点。特别是在那些有重大共同问题的地区,常常形成跨越或超出街道和院落的强烈的社区感。这些共同的问题比起物质环境的设计来要重要得多。这实际上是社区共同点的向外延伸。
在特定环境中的物质条件可以有利于或者是阻碍接触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点特别与建筑的规划设计有关,它们决定了户外生活发生的可能性。环境中的物质条件应当是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需要关注和有所作为的地方。
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的相互作用:在许多情况下都可以发现,物质环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社会状态。物质环境也可以设计来为更加广泛的交往机会创造条件。社会关系就能和建筑布局相互协调起来。在这种情形下,才可能观察到公共空间的作用和户外生活。这种可能性既可以受到抑制,也可以受到促进。下图中邻里的组织单位就提供了见面打招呼这些活动的物质环境。
邻里街区作为一个组织单位
居住环境中的社会结构:建于1978年的丹麦廷加顿合作住宅小区,由80个出租住宅单元组成。它是规划人员精心考虑社会和物质结构两个方面的一处建筑综合体,其目的是使社会关系与建筑布局相得益彰。
建筑综合体划分为6个组团,每个组团约有15户住宅单元和一处公共用房。此外,整个综合体还有一个大型的社区活动中心。这种由住宅、住宅组团、住宅综合体和城市组成的层次划分,是希望加强宁社区感和每个住宅组团乃至整个住宅区中自主的各项活动。
哥本哈根以南的廷加顿
住宅组团与公共空间
居住环境中的物质结构:公共空间的分级划分反映了社会组群的分级划分:家庭有起居室;住宅围绕着两个公共空间来组织,即室外广场和室内的公共用房;最后,整个居住综合体围绕着一条公共的大街布局,那里设有大型的社区活动中心。家庭成员相聚在起居室,住宅组团的居民相聚在该组团的广场,整个住宅区的居民则相聚在主要大街上。
居住区中的物质结构为社会结构提供了载体,我认为无论是规划管理还是规划设计,有必要研究社会学方面的东西,为社会的发展提供载体,使二者相得益彰。
社会结构与建筑布局的相互作用:上述住宅区和类似建筑项目的指导思想是,物质结构,也就是建筑的规划布局,在视觉上和功能上要支持住宅区内理想的社会结构。
在视觉上,围绕着组团的广场或街道布置的住宅以物质形式表现了社会结构。
在功能上,通过在分级结构的各个层次上建立室内外的公共空间,支持了社会结构。
模糊结构:普通的住宅,社会结构常常是由最小单元的家庭/住宅组成。在这种单元和极大的单元——市中心或购物中心——之间只有模糊的再划分,住宅区的街道设计极少考虑到公共活动在什么地方发生以及怎样发生。在这样的条件下,含混不清的物质结构本身就是对户外生活的一种有形的障碍。
结合社会关系和组群规模来自然地考察公共空间和户外生活,户外生活和在不同层次上相会的机遇将有助于形成和保持社会关系。
私密的程度:由于引入了从起居室到城市的市政厅广场的公共空间分级系统和这些空间与各种社会组群的关系,就可以确定不同空间公共性和私密性的程度。
领域、安全和从属感:建立起一种社会结构以及相应的、有不同层次空前的物质结构,形成了从小组团和小空间到较大组团与空间,从较私密的空间到逐渐具有更强公共性的空间的过渡,从而能在私有住宅之外形成一种更强的安全感和更强的从属于这一区域的意识。
建立起有一系列户外空间的住宅区,在住宅边上形成半公共的、亲密的和熟悉的空间,就可以使居民们更好地相互了解,并且认为户外空间属于住宅区。这就加强了对外人的警觉和对公共空间及其居民的集体责任感。
把住宅区划分为更小、更明确的单元,并与更加综合性的分级系统联系起来的重要性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被应用到一些新的建设项目之中。
在私有和共享空间之间有明确过渡的住宅区分级结构
各种类型公共空间之间应该是和缓、流畅的过渡,分界线不能过于生硬以致于阻碍与外界的接触。
2. 知觉、交流与尺度
A:向前和水平的知觉器官。这里给出一些生理的指标。
人类自然的运动主要限于水平方向上的行走,其速度大约是每小时5km。如果一个人向前看,可以观察到两侧各自近90°水平范围内正在发生的事情。向下的视域比水平视域要窄得多,向上的视域也很有限,而且还会减少得更多一些。为了看清行走路线,人们行走时的视轴线向下偏了10°左右。人们在街上行走时,实际上只看见建筑物的底层、路面以及街道空间本身当时发生的事情。“这些生理上的特质,实际上是我们在规划设计中需要认真考虑和遵循的。”
B:距离型感受器官与直接型感受器官
嗅觉: 嗅觉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感知到不同的气味。只有在小于1m的距离以内,才能闻到从别人头发、皮肤和衣服上散发出来的较弱的气味。香水或者别的较浓的气味可以在2~3m远处感觉到。超过这一距离,人就只能嗅出很浓烈的气味。
听觉: 在7m以内,耳朵是非常灵敏的,在这一距离进行交谈没有什么困难。大约在30m的距离,仍可以听清楚演讲,比如建立起一种问—答式的关系,但已不可能进行实际的交谈。
超过35m倾听别人的能力就大大降低了。有可能听见人的大声叫喊,但很难听清他在喊些什么。如果距离达1km或者更远,就只可能听见大炮声或者高空的喷气飞机这样极强的噪音。
视觉: 视觉具有更大的工作范围。 社会性视域——0~100m
在0.5~1km的距离之内,人们根据背景、光照、特别是所观察的人群移动与否等因素,可以看见和分辨出人群。在大约100m远处,在更远距离见到的人影就成了具体的个人。这一范围可以称之为社会性视域。
70~100m远这一距离也影响了足球场等各种体育场馆中观众席的布置。在大约30m远处,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都能看到,不常见面的人也能认出。当距离缩小到20~25m,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在这种情况下,见面才开始变得真正令人感兴趣,并带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1~3m的距离内就能进行一般的交谈,体验到有意义的人际交流所必需的细节。如果再靠近一些,印象和感觉就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下面来看一下交流距离:
几乎在所有的接触中都会有意识地利用距离因素。如果共同的兴趣和感情加深,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就会缩短,人们会走得更近或在椅子上向对方靠拢,气氛就会变得更加“亲切”和融洽。相反,如果兴致淡薄了,距离就会拉大。
这里再次将书中的几个数据和大家分享非常亲密的感情交流发生于0~0.5m这一很小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所有的感官一齐起作用,所有细微末节都一览无遗。较轻一些的接触则发生于0.5~7m这样较大的距离。
书中引用了《隐匿的尺度》中的一些数据:
亲密距离(0~45cm)是一种表达温柔、舒适、爱抚以及激愤等强烈感情的距离。
个人距离(0.45~1.30m)是亲近朋友或家庭成员之间谈话的距离,家庭餐桌上人们的距离就是一个例子。
社会距离(1.30~3.75m)是朋友、熟人、邻居、同事等之间日常交谈的距离。由咖啡桌和扶手椅构成的休息空间布局就表现了这种社会距离。
最后,公共距离(大于3.75m)是用于单向交流的集会、演讲,或者人们只愿旁观而无意参与这样一些较拘谨场合的距离。
80m 7.5m
50m 2m
20m 40cm
关于尺度的问题:在各种交往场合中,距离与强度,即密切和热烈的程度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推广到人们对于建筑尺度的感受。
为了感知物体和活动,就要使它们处于眼平面附近,考虑到人类视域的局限。除了这些条件之外,感知事物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有一定的时间与分析和处理视觉印象。
大多数感觉器官天生惯于感受和处理以每小时5~15km的速度步行和小跑所获得的细节和印象。如果运动速度增加,观察细节和处理有意义的信息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当两个人相视而过时,从他们相互看清或认出对方,到他们走到一起大约需要30秒钟。在这段时间里,获得的信息量和细节的详尽程度都逐渐增加,使双方都有时间对这种情形作出反应。如果这种反应的时间急剧减少,对情况进行观察和反应的能力就丧失了。
越小的尺度,越慢的速度对于物质环境的细部设计要求越高。
汽车城市的尺度与步行城市的尺度完全不同。在汽车城市中,标志和告示牌都必须巨大而醒目才能看清。因为无法去观赏细节,建筑物都是缺少细部处理的庞然大物。人们的面容和面部表情在这种尺度下也显得很小,完全看不清楚。
反观我们市容改造中的做法其实没有区分慢行和机动车的差别,所以导致了广告牌匾难以达到效果。
所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深切的感受、交谈和关怀都是在人们停留、坐着、躺卧或步行时发生的。所以作者提出了要“脚踏实地”。
在总结了感知的能力与局限之后,就可以得出5种不同的方式使建筑师和规划师们能促成交往和防止孤独,或者正相反。
孤独
交往
有隔墙
无隔墙
间距长
间距短
高速度
慢速度
不同标高
同一标高
避开他人
接近他人
室外空间生活——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室外空间生活是一种潜在的自我强化的过程。当有人开始做某一件事时,别的人就会表示出一种明显的参与倾向,要么亲自加入,要么体会一下别人正在进行的工作。这样,每个人,每项活动都能影响、激发别的人和事。
荷兰建筑师F·范·克林格里(F-van Klingeren)潜心研究了荷兰德隆登和因德哈文市中心各种城市活动的集结和融汇情况。他发现,这些城市中整体活动水平的发展正是这样一种自我强化过程的结果。范·克林格里用一个公式总结了他的城市生活经验:“一加一至少等于三”。
正效应过程: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
负效应过程:没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没有活动发生:公共生活空间被肢解,街头成了空寂之地。这种变化是导致在街道上破坏公共设施和犯罪的重要原因。
为了努力使正效应过程有机会发展,就有必要认识到:户外生活,即在特定空间中可以观察到的人及其活动,是各种活动的数量和待续时间的产物。重要的不仅是人或活动的多少,也是它们在户外待续时间的长短。
在特定地区高水平的活动依赖于两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保证有更多的人使用公共空间;
二是鼓励每一个人逗留更长的时间。
如果运动速度从每小时60km降至每小时6km,大街上的人数就会成10倍地增加,因为每个人都处于延长了10倍的视域之内。慢速交通意味着富有活力的城市。延长户外逗留比慢速交通作用更大,较长的户外逗留意味着富于活力的住宅区和城市空间。
下图中如果能够将停车位安排的远一些,就会增加人们步行的距离,回家的路程就会增加,那么那就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户外的活动可能就此而产生。
户外生活与人和活动的数量以及户外逗留时间长短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在现有和新建住宅区内改善户外生活的条件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决办法——即改善户外逗留的条件。
未完待续……
【作者】
领读人:马强
文稿整理:李灿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