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路缘石转角半径的大与小,看似是个不起眼的小问题,但对交通安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来说却是个大问题,也是反映一个城市的交通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车为本”的一面镜子。大半径,受益主体是机动车,但却以牺牲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安全、便利和舒适为代价。大半径并不是创新,因为早就出现于国外,但不是城市,而是人烟稀少的郊区及农村地区的公路,而崇尚以人为本的欧美国家城市正在掀起的是“小半径”浪潮。
本文作者:
李 伟(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姜 洋(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
李瑞敏(清华大学);
戴继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解建华(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讨论对象是“交叉口路缘石转角半径”。本文将半径大的称为简称为大半径交叉口(图1),半径小的简称为小半径交叉口(图2)。采用大半径的,为了整肃交通秩序,往往在四个象限设置四个交通岛。
大半径交叉口多见南方城市,北京个别新城城区也掀起了大半径改造热潮,核心区也有个别案例。

图1 大半径交叉口(根据文献1描绘)

图2 小半径交叉口示意图
比较一个交叉口的优劣,应综合比较。交通方面应比较所有交通参与者(机动车、自行车、行人),而不应仅仅比较某一种。
首先对图1、图2两种交叉口型式进行综合比较。
很明显,大半径交叉口较小半径交叉口占用更多的空间,不符合节约用地原则,特别是我国东部人口稠密地区。
大半径交叉口只能在交通平峰期提高机动车右转弯速度,交通高峰期则不能。
理论上讲,大半径能让右转弯机动车以较高的车速过弯,而小半径过弯速度较低,这在交通平峰期得到印证,但在交通高峰期,过弯速度难以提高。因为右转机动车首先会与过街行人、直行和左转自行车发生冲突(图3的B、C两点),之后与相交道路的机动车发生交汇,必然会被动减速避让,根据交通高峰期实地观测,右转弯机动车并不能实现理想中的高速过弯。

图3 大半径交叉口的冲突点示意图

图4 与右转机动车冲突的自行车
大半径交叉口因为将右转机动车道提前分出来,可以多出一条直行车道,增加机动车的通行能力。但这是建立在占用更多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实现的,小半径交叉口通过交叉口拓宽也照样能多出一个机动车车道,增加通行能力。
采用大半径的交叉口,行人和自行车过街都需要绕行,增加了行人过街的总距离,也延长了过街所需总时间。自行车增加的就更多,自行车直行本来就是一条直线快速通过,现在要绕行经过两个交通岛,距离增加不说,还需要与过街行人混行通过两个交通岛,严重影响骑行过街速度。至于左转自行车就更加艰难了,需要经过三个交通岛,那体验就更可想而知了。这种交叉口对自行车交通服务水平(快捷、便利、安全、舒适)来说是大幅降低的。
到底大半径交叉口会增加多少过街距离?是一点点还是很多?以没有交通岛的一般交叉口为例,假如道路路段为12m宽(如下图所示),采用15m的大半径和5m的小半径,两者的最长过街距离可以相差近一倍,过街所需时间也相差近一倍。

图5 大、小半径的过街距离示意图
采用大半径的交叉口往往设置四个交通岛,供过街行人和自行车等候。由于交通岛空间狭小,行人和自行车容易发生拥挤,严重时甚至溢出至机动车道,阻碍右转车辆。当然,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大交叉口、采用更大的半径来增加交通岛的面积,但需要占用更多的建设用地来实现。而小半径交叉口的等候空间在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空间充裕,即使自行车在停止线处出现排队,也不会阻碍交通。
大半径交叉口的非机动车道与交通岛往往存在高差,骑行不便、不舒适,且容易摔倒,对于轮椅、推车、婴儿车、拉杆箱等也极不方便,加上交通岛上经常出现拥挤,使得一部分人往往会绕开交通岛另辟途径违法过街(如图6)。而小半径交叉口的非机动车道没有高差,方便且舒适。

图6 绕开交通岛另辟途径的自行车们(菜市口)
一是由于交通岛空间狭小,还要容纳行人和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快递车),极易出现拥挤状态;二是行人与自行车在小岛上还需要进行交织(图3中的A点),必然相互干扰甚至出现剐蹭,影响双方的正常通过。而小半径交叉口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采用大半径的交叉口,来往人行道~交通岛的行人和自行车多数情况未设信号灯,行人、自行车、右转弯机动车三者之间形成冲突点(图3中的B、C、D点),三者需择机通过,容易引起争道纠纷和抢行引起的交通事故。即使设置信号灯,与主路人行横道信号灯也很难协同,过一条街可能会等候三个信号灯,过街等候时间会更长。而小半径交叉口的信号灯是控制行人过街全程的,且只需等待一次。
采用大半径的交叉口,由于过街行人与自行车共用一个空间狭小的交通岛,以及存在图3中的B、C、D三个不受信号灯控制的冲突点,互不相让,普遍抢行,难以建立良好的交通秩序。而小半径交叉口等候空间充裕,过街交通信号完整,行人和自行车没有混行,路权明确,交通秩序良好。
当然,行人、自行车、机动车流量较小的时候,设有交通岛交叉口的交通秩序也会很好,过街行人往往先行走至交通岛等候绿灯,感觉过街更快了。但是,一旦交通量增加了,特别是交通高峰期,大量行人、自行车和右转机动车就会堵塞右转车道,交通秩序一片混乱。这点,在菜市口交叉口得到了印证。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今天交通量虽少,但也许明天就会变得很多。规划设计不应只顾眼前,至少要远看五年、十年。
国外大半径交叉口,一般都会在交通岛上设置信号灯,过一条街需要等三段信号灯。虽然要等更长的时间,但能够确保行人过街安全。我们不应该因为现在部分行人和自行车的抢行、越线等违法行为,就予以迁就、迎合,降低安全标准。毕竟安全第一。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应该设置完善的过街信号系统,特别是干道交叉口。

图7 这样的口号不能放弃,应该坚持
回想七、八十年代那个自行车海洋时代,即使是满街的自行车也没有见过越线停车、闯红灯的(图8)。应该相信我国的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也会与时俱进,现在的交通乱象一定是暂时的,相信国民在教育和严管之下能够遵守交通秩序。

图8 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年代
采用大半径的交叉口,来往人行道~交通岛的行人和自行车没有信号灯控制,由于右转弯机动车车速较高,与过街行人和自行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而且事故的致死致残率相对较高。根据英国交通部颁布的《主干道交通静化措施实践指南》(Traffic Calming on Trunk Roads A Practical Guide),机动车车速每增加1英里/小时,伤害型交通事故就会增加5%、死亡或重伤事故增加10%(文献2)。与此相反,小半径交叉口的右转弯机动车车速较低,对过街行人的伤害程度也相应较低。
另外,交叉口右转机动车道是弯道,弯道与直道不同,行人难以判断来车与自己到底谁能先通过,很多人都觉得来车不是冲着自己方向来的,可一旦迈出脚步却发现来车已经到了眼前,所以弯道上的人行横道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更应设置交通信号进行控制。
采用大半径的交叉口,在交通岛上等候的行人和自行车难以有树荫遮蔽,要承受被烈日暴晒之痛苦。而小半径交叉口可以在行道树树荫下以及机非隔离带的树荫下舒服地等候。该不会给交通岛安装个顶棚来遮阳吧。根据观察,北京女性用阳伞的时间要持续半年。根据调查,“林荫道、树荫”是北京广大行人和骑车人对政府步行和自行车环境改善的第二大诉求。

图9 交通岛上被暴晒的人们(菜市口)
将以上比较的内容和结果制成如下表格。表中黄色表示在比较中胜出。
对象 | 比较项目 | 大半径 | 小半径 |
用地 | 1.占地面积 | 大 | 小 |
机动车 | 1.机动车右转车速 | 高峰期:低 非高峰期:高 | 低 |
行人 自行车 | 1.过街距离、所需时间 | 长 | 短 |
2.等候空间 | 不足 | 充足 |
3.道路平坦度 | 有高差 | 平坦 |
4.行人自行车相互干扰 | 有 | 无 |
5.过街信号 | 不完整 | 完整 |
6.交通秩序 | 差 | 好 |
7.事故致伤率 | 高 | 低 |
8.过街安全感 | 弱 | 强 |
9.树荫遮蔽 | 无 | 有 |
从上表明显看出,第一,大半径交叉口占用更多的建设用地,与我们的国情和国策不符。第二,就交通而言,大半径下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安全、秩序、便利和舒适度都明显下降,其受益主体是机动车,受害主体是过街行人和自行车。所以,说大半径对应着“以车为本”、小半径对应着“以人为本”并不为过。
因为我国城市多数大半径交叉口并没有设置交通岛,所以拿没有设置交通岛的交叉口型式与小半径交叉口做个对比。如下图所示,虚线部分表示大半径。

图10 大、小半径交叉口示意图
将比较内容和结果制成如下表格。表中黄色表示在比较中胜出。
对象 | 比较项目 | 大半径 | 小半径 |
用地 | 1.占地面积 | 大 | 小 |
机动车 | 1.机动车右转车速 | 高峰期:低 非高峰期:高 | 低 |
行人 自行车 | 1.过街距离、所需时间 | 长 | 短 |
2.交通秩序 | 差 | 好 |
3.事故致伤率 | 高 | 低 |
4.过街安全感 | 弱 | 强 |
比较对象中“用地”和“机动车”的比较结果与上面相同。“行人和自行车”中的第2项“交通秩序”比较结果相同,但原因有所差异。
大半径交叉口交通秩序差的原因,一是因为自行车停车线随着半径加大而后移了,一部分自行车为了减少过街时间,越过停车线等候绿灯,容易妨碍过街行人和右转机动车。二是因为行人过街距离变长,一部分过街行人违法进入车行道等候绿灯,容易妨碍右转弯车辆,与此同时还会引发交通事故。而小半径交叉口因为过街距离短,越线等候的冲动较弱、行为较少。
大半径交叉口源自国外,但是被用在郊区或农村的公路而不是城市道路(如图11),因为郊区或农村公路大型货车较多而行人稀少。

图11 国外公路上的大型交叉口
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区,因为有大量行人过街和自行车交通的存在,即使采用了大半径,右转机动车也不可能实现高速过弯,反而增加对自行车和过街行人的威胁和伤害,降低行人和自行车的安全、便捷和舒适度。
有人担心交叉口采用较小的半径,会限制大型车辆右转弯。国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标准》编制组为此专门开展了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当路缘石转角半径达到10m时,转弯半径最大的单机型公共汽车能够顺利右转弯,转弯时的车速约为20km/h。这个车速正是许多大院和停车场里的限速,对于过街行人和自行车来说是安全和受欢迎的。
北京的城市道路两侧都设有非机动车道,因此,加上非机动车道的宽度,以及机非隔离带的宽度,将交叉口路缘石转角半径规定为5m,同时在右转机动车道设置路面减速标识,是能够满足大型车辆顺利右转弯的。
下面的视频摄于北京二龙路附近的交叉口,路缘石转角半径为4.5m,非机动车道宽2.5m,双层公交车右转弯是十分顺利的。

图12 交叉口路缘石半径为4.5m
其实,越是主干路的交叉口越是可以采用小半径,因为主干路往往有更宽的非机动车道、更宽的机非隔离带。下图表明,15英尺(4.6米)的路缘石转角半径,实际的转弯半径能够达到68英尺(20.7米)。

图13 交叉口半径与车辆实际转弯半径的差异示意(文献3)
美国的《城市街道设计指南》要求一般城市道路交叉口转角半径采用3~4.5m。很多城市实际上采用的是0.6m,而大于4.5m的半径只会在极特殊情况下才会采用。纽约的相关导则要求在满足设计车辆和应急救援车辆转弯半径的条件下,城市道路交叉口转角半径要尽可能小。欧洲城市道路交叉口也普遍采用较小的转角半径,英国《街道设计导则》推荐城市道路交叉口转角半径为4m。阿联酋阿布扎比的街道设计导则要求城市道路街角转角半径采用2~5m、不超过5m(文献3)。


图14、15 国外小半径交叉口示例
大半径交叉口对机动车友好,对行人和自行车不友好,是以车为本;而小半径交叉口对行人和自行车友好,对机动车未必不友好,属于以人为本。
城市是人口稠密地区,应该采用小半径交叉口,而不应采用大半径交叉口。更不应将原来的小半径交叉口改成大半径交叉口!
如果你所在的城市倡导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则应坚决采用小半径交叉口!
大半径交叉口在城市只适用于极少数特殊用途路段,如经常有大型货车右转弯的货运通道。
最后浏览几张国际城市的小半径交叉口照片,以下是华盛顿的:



以下是纽约的:





以下是法兰克福的:



以下是神户的:



以下是伦敦的:



以下是巴黎的:

最后是罗马的:

欢迎大家提供更多、更清晰的照片和案例。
(正文完)
参考文献:
1)宜居大兴:“区城管委项目施工,经过这些路口请您绕行”,微信
2)官阳:“主干道上的交通净化”,微信
3)交通究言社:“因地制宜打造小转弯半径交叉口可提升道路安全”,微信
4)《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设计建设指导性图集》
5)北京市地方标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