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经过去五年了。五年来,“一带一路”的建设之路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美好愿景。要实现“一带一路”倡议,重点在实现“五通”,即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通过加强“五通”,形成区域大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构架。
在“五通”里,“标准”是关键内容。事实上,各国基础设施历来存在区别和障碍。政策的不同、标准的不同、使用的不同直接导致交流的不畅,形成了“中梗阻”。在国际竞争中,输出标准、掌握标准话语权一直是企业竞争力的最高体现。尤其是在高附加值的全球竞争中,选用何种标准至关重要。在软实力的竞争中,中国标准“走出去”已经逐渐具备条件。
“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主席充分表达了大国的责任担当。中规院交通院院长,九三学社社员赵一新撰写的《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进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早日实现中国强国梦》的调研报告,通过九三学社中央以民主党派提案的形式提交给全国政协十三届委员会,引起全国政协的高度重视,并成为“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020号提案”。
提案认为,要加快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的步伐,通过加强自身标准体系建设,把知识产权与标准结合起来,逐步建成完善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准体系,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紧抓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时机,把握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的关键——标准化,从而针对性提出高质量的提案,对我国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贡献了力量,也体现了我院引领行业进步的发展目标。
中国标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中有许多典型案例,由中方承建的越南首都河内城市轨道交通2A线,这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不仅由中国建造,而且设计施工普遍采用中国标准。在中国标准下紧锣密鼓施工的还有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轻轨项目。项目整体采用中国标准进行建设,这是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在哈萨克斯坦的首次应用,对中国轨道交通工程“走出去”极具意义。阿斯塔纳轻轨全部采用中国标准,这也是中亚地区首条全部采用中国标准的轨道交通项目。为了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哈萨克斯坦修改了4部法律。这条轻轨线路将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
如今,中国工程建设标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采用,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日益增强。由中国提出和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在高铁、核电、通信、汽车等领域,中国在国际标准上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国标准使基础设施实现了大融合。中国标准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中的运用,有利于疏通各国基础设施的脉络,建设便捷畅通的基础设施“直达专列”。未来要继续加快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的步伐,同时通过加强自身标准体系建设,把知识产权与标准结合起来,逐步建成完善且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准体系。
提案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积极回应,以“建提复字〔2018〕1号”提案答复的函致函九三学社中央,并感谢“对住房城乡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7月25日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播放了关于中国工程和标准“走出去”采访赵一新的新闻。

8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显著位置以“中国建造’软实力’走向世界”为题报道采访赵一新,认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出去”已成为中国企业的更高追求;“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有旺盛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正是中国建造、中国标准布局发展、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8月6日经济日报16版以“中国标准”“中国方案”昂首“走出去”为题报道经济日报和新华社记者的采访,赵一新介绍,如果采纳了中国标准,就为中国的一系列产品和工程建设打开了一扇门。标准和方案的输出,将来管理模式的输出,将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

互利共赢才能行稳致远,开放包容才能携手同心。“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体现了世界大国的远见、胸怀和担当,更彰显了中华民族润物无声的处世之道。相信随着中国标准体系建设的逐渐完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施联通的进一步加速,“一带一路”必将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