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道路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北京原有道路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经过全市人民几十年的努力,一个为本市发展总目标服务的、宏伟的、现代化城市道路网已经按照北京总体规划基本建成了。
本文就北京城市道路规划的发展概况做个简介。
从1953年-2004年,由北京城市规划部门编制或修订的总体规划方案,经市委市政府同意上报中央审批的共有五次,即改革开放前的2次(即1953-1954年和1958年)和改革开放后的3次(即1982、1992、2004年)。
1953-1954年市委畅观楼规划小组规划草案,是对甲、乙方案的综合稿。市委同意后,於1953年11月上报中央,1954年又作些修改后再报中央审批。
1957年方案,是在前苏联专家指导下对1953-1954年规划草案的补充和修改。1958年6月市委将1957年北京市总体规划草案上报,1958年8月根据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做了重大修改后,再次上报中央。1958年8月上报的市区道路规划除西三环路和南三环路联接处有所改动外,其他都与1957年道路网规划相同。
1982年总体规划方案是城市规划方面的拨乱反正,是根据中央的四项指示并适应改革开放后的新形势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北京市第一次经中央正式下文批准的总体规划。
1992年和2004年的总体规划,是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需要按城市规划法进行修编的,并经国务院正式批复。
北京是几个朝代的都城,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金碧辉煌的故宫和众多的文物古迹,有着整齐、对称、宽阔的棋盘式道路网。她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为捍卫皇权、为皇室服务的。皇城位于内城中心,阻断了内城东半城和西半城的联系。每一个城门口都有桥梁、箭楼、瓮城、城门等一套防御建筑。桥面窄、门洞也窄(宽不足6米)。行人和车辆进出城都要拐几个弯,十分不便。
北京老城的街道,历经朝代更迭、战乱和混乱的管理,许多官街官道被长期蚕食侵占,街道变窄了。解放前,1949年当时最繁华的西长安街,路面宽度也只有11.0米。东四—东单、西四—西单、前门外大街等重要街道街宽一般30米左右。路面宽度14~16米,中间还有有轨电车轨道。
由于旧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经济凋蔽,市政工程技术滞后,旧北京道路工程十分落后。1949年初,市区道路总长度仅214公里。路面面积140万平方米,有路面铺装的道路集中在内城东城、西城两个城区,占全城区的56.7%,外城道路铺装面积仅占7.6%。而且长期失修失养,当时道路路面几乎全部破坏。沥青碎石路大部分油皮脱落、龟裂,有的已沦为碎石路。胡同里绝大部分是土路,更是坑注不平,下雨泥泞难行。“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新北京的道路规划建设,就是在这种干道稀、系统差、街道窄、路面铺装很差的基础上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