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自国匠城(ID:caupnet),欢迎关注!
近日,由中国工程院和深圳市政府主办的第269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智慧城市青年学者论坛在深圳圆满落下帷幕。这是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十八年历史上首次举办智慧城市青年学者论坛,也是中国工程院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送给深圳这座青年之城的珍贵礼物。
在何继善、吴志强、郭仁忠等三十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见证下,由青年学者代表在闭幕式上为本次论坛做总结报告。国匠城将陆续推出《登上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的十位青年学者》系列专访,今天是第三位——茅明睿。
学者简介:
茅明睿,北京城市象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云平台创新中心秘书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空间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城市实验室( BEIJING CITY LAB )执行主任。
学者观点:
——“城市发展的目标是人性化和可持续城市,不是智慧化或者什么其他。”
——“泛在感知和数据科学在当前最大的价值是通过数据去理解城市想象,认知城市规律,以及基于其上去寻找优化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运营治理能力的途径。”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计算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和时髦的概念,还需要正确的城市观。”
国匠专访:
国匠城:我们关注您的实践很久了,为什么最近您把社区规划作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这个会成为未来公司的核心业务么?
茅明睿:城市象限的目标是用数据科学支持城市治理;以社区为切入点有三个原因:
1、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和治理环境高度“自上而下”的模式下,要开展一个基于事实、数据、理性的,以人性化城市为目标的治理方法创新,需要充分的接地气、避免传统城市管理行政体制的掣肘,社区作为城市的最基本单元,是开展这种“自下而上”尝试的适宜起点;
2、客观上说,即便一个社区,要充分的理解它的空间、居民、行为和心理需求也有巨大的工作量和反复的走访、观察,选择以社区切入也是考虑了团队能力的限制;
3、更进一步说,对于存量规划、城市更新、双修等等问题,规划业界擅长的宏大叙事、贩卖美好的路径是行不通的,不仅城市象限要从社区开始,我认为整个业界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重新打磨自己的规划与治理方法与工具。
国匠城:您的公司开发了很多针对规划师的工具,这些工具是怎么考虑的,是一种盈利模式么?
茅明睿:题目并不准确,城市象限开发了一个服务于城市智能化治理的产品,俗称“象厂动物园”,它们面向三个层面:面向城市感知的猫眼、蝠音,面向城市认知的蜂巢、海豚和面向城市提升的旱獭、藏狐;此外还在开发一套面向社区研究的课程和一套智慧社区规划的方法。这套工具集还在扩展中,它们来自于城市象限对城市治理的理解和上百个项目的实践总结,所有它们的第一个客户就是象厂自己。其中感知工具可以服务于规划师、社区工作者、社区研究者,也有服务于机构的版本;其他工具则主要是服务于城市治理和运营主体,包括政府及相关部门,城市运营实施主体以及规划咨询机构。象厂尽管承担了大量的咨询研究项目,也操盘了一些地区的提升计划,但是我们的能力和精力还是太有限。所以要想推动中国城市人性化更新、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只有好的产品才能做到。
国匠城:您对未来公司的发展方向是怎样考虑的,城市象限未来将会发展成为一家怎样的公司?
茅明睿:未来?以建设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为目标,以数据科学为核心,做独立的城市智库。在这个过程中,象厂保持有趣味、有情怀、有技术,争取做到有钱。
论坛分享:
[ 茅明睿在论坛发言 ]
城市发展的目标是人性化和可持续城市,不是智慧化或者什么其他。
1、城市的智能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对于城市发展和治理而言,任何科学技术都要服务于城市的主体,那就是市民,所以只有人性化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在追求人性化的过程中,这些政策、技术、发展模式是否可持续。智能化(或者说智慧化)是达成人性化和可持续城市的手段之一,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也是不可逆转的过程,但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城市发展的目的。
2、城市的智能化,不仅是通过建设形成最终的产品和服务上去达成城市的人性化,同样也是通过提升城市发展规律、城市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去达成。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我们人类当前的认知水平并没有对其拥有真正的理解。在城市中有些现象的意义是清晰的,比如在发现井盖丢失、或者发现人行道上有建筑垃圾,这类问题,通过网格化巡查或者监控探头或者井盖等设施上的传感设备能够让我们及时发现它,而其背后的治理手段也是明确的,井盖丢了要补、垃圾要清运,所以当前很多所谓的智慧城市或者精细化治理项目其实是在做面向简单决策的信息化工作;但是城市还有大量的现象以及当前城市病的主要问题,对其认知解读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治理机制都是不清楚的,比如交通拥堵,人口密度高,公共服务不足,市民缺乏获得感、归属感等等,对于这类问题,解决它们的关键不是“及时性”或者运算能力,而是认知能力。
泛在感知和数据科学在当前最大的价值是通过数据去理解城市想象,认知城市规律,以及基于其上去寻找优化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运营治理能力的途径。
3、人的认知局限,或者说政府对城市的认知能力局限,导致了很多政策、措施、手段并不真正服务于人性化城市的目标,而仅仅是完成一时一地局部的管理目的、落实上位要求和追求单一KPI。在很多时候,这种片面目标和自上而下的管控都会变成短视的“摁下了葫芦敲起了瓢”、“水多了加面面对了加水”的无效治理,简单粗暴一刀切甚至与人性化背道而驰。
比如过分追求街巷胡同墙体的整洁和一致性,而对墙体进行统一粉刷甚至反复粉刷导致破坏历史街区里面的历史痕迹、风貌,以及造成公共财政资金的浪费;过分追求街道的通行秩序而在人行道上无当的大规模设置隔离栏杆导致街道失去了驻留和交往功能,变成了管道化的运输通道,破坏了街道的可步行性。
在这些过程中,如果智慧城市的有关措施服务于这种片面的单一目标过程,而无法在系统性上对城市的决策能力、治理能力提供支持,去纠正错误的决策、标准、规范和KPI,那不仅谈不上“智慧”,反而在用更强的执行力去加剧决策错误。
所以智慧城市在建设前、以及建设中要始终审视自身的投资、措施、项目是否朝着正确的目标在发展,是否真正对城市发展的规律和人性化的城市有清楚的认知。
4、上面提到的这种错误在很多智慧城市项目里已经发生。比如片面追求技术,脱离实际应用需求和场景,在缺乏实际应用场景的研究情况下无当的密集布设各种传感器,造成巨大的浪费;不过更值得警惕的是片面的目标追求、错误的治理观导致的对市民权利的侵害问题。
在当前大量的所谓智慧社区项目里,普遍的缺乏对“社区”人性化的认知,而片面追求对社区的自上而下管控,尤其是“安防”。不少智慧社区项目都错误的理解了社区的应用场景,而将“安防布控”作为了社区治理的首要任务,将不恰当的高清相机、人脸识别、实名制的门禁等等有可能侵害业主和社区居民隐私的技术和设备部署在居民的日常住区活动场所,创造高度封闭的社区空间,破坏小区与社区的交往融合,以及影响社区居民的通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制造社会割裂的堡垒,与住建部创造开放小区、打破隔离的倡导背道而驰。
在这个过程中居民付出了高昂的隐私代价,却不会产生新的获得感,我们需要审视的是无限提升公权力(政府、物业等机构)的信息权力和感知权力是否能同比提升市民的福祉?市民、业主是否愿意为这种低频的、低获得性的“服务”让渡自身的隐私权利?政府、开发商和物业在所谓构建安防智慧社区,获得隐私权利的时候是否遵循了合规、合理的程序,获得了市民、业主的授权?
5、所以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计算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和时髦的概念,还需要正确的城市观,包括联合国人居三的市民权利的理解,专业的城市规划人居环境科学知识,当代公共治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社会价值伦理的考量。从目标到建设过程以及建设结果的评估必须以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为根本。
6、城市象限创办的出发点就是对人性化城市的追求。在实践路径上象限依托数据科学等先进技术和人居环境科学的专业知识,以创造社会公共价值为目标,通过广泛的城市研究、规划和治理实践,开辟了一条数据科学驱动城市智能化规划和治理的途径,开发了面向城市感知的猫眼象限、蝠音象限;面向城市认知的蜂巢象限、海豚象限;面向城市优化提升的旱獭象限和藏狐象限(开发中);以及构建了一套基于人性化社区目标和最小隐私代价的智慧社区规划方法——智能体,和社区线下观测、研究和提升方法——线粒体。
利用这一套技术、工具和方法,城市象限负责了北京核心区城市治理大数据平台、回天有数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等项目,参与了北京通州副中心老城双修、核心区控规和各个区县分区规划,支持了北京市城管委、商务委、发改委、园林绿化局等委办局的城市治理工作,有10余篇文章通过北京市委办公厅的北京信息和北京市政府办公厅的舆情专报提交给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有多篇获得了领导批示,并有效影响了市领导的决策。
—— 以下图片由作者提供 ——
[ 城市智能化治理的工具体系 ]
[ 城市智能化治理系列工具 ]
[ 城市象限负责的多元共治平台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作者相关成果
国 匠 城
为城市,我们共同学习
城市规划 | 城市数据 | 城市研究
规划日课 | 知识分享 | 专用工具 | 学习助手
来源:国匠城
新媒体编辑:肖莉
审读:刘芳
声明:本文来源:授权转自国匠城(ID:caupnet),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规划师》杂志社微信公众订阅号(ID:)为非盈利新媒体平台,所有转发的非原创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新媒体渠道,如果所转发图文作者或其他版权所有人认为违反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规划师》杂志近期文章推荐
(点击蓝字可打开链接
【2018年3期总览】本期主题:新型智库建设与规划设计院转型
【规划师论坛5】基于 POI 数据的厦漳泉同城化进展评估
【规划师论坛4】西咸同城化发展格局特征与空间应对
【规划师论坛3】城市密集区空间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规划师论坛2】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治理与协作策略
【规划师论坛1】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征及机制
识别图中二维码进入微店购买《规划师》杂志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