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面临着传统灾害与新兴灾害、本地灾害与区域灾害相互叠加的风险、低标准的快速城镇化,导致承载体脆弱性及风险暴露性增加,因此,需要构建韧性城市规划系统,从源头上减少灾害发生,降低承载体脆弱性,减少风险暴露度。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目标是具有韧性的安全城市。
从提高城市工程防御能力和社会应对能力战略视角进行城市安全规划与建设,将城市安全与防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以强韧性的安全城市为总体目标,努力将我国城市(尤其是新型城镇)建设成为既能有效防御和减轻灾害事故的发生,又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应对、灾害发生后快速恢复的强韧性的安全城市。
针对韧性安全城市规划的这一目标,其规划任务是以提升城市灾害事故防御能力和社会应对能力为目标,以建设城市综合防御体系和社会应对体系为内容,使城市系统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即便在遭受重特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后,城市不应瘫痪或脆弱性破坏,能够承担足够的破坏后果具备较强的自我恢复和修复功能,能快速地从灾难中恢复。因此,城市安全的建设目标,首先要确保城市具备足够的防御能力,不仅能够抵御各种灾害事故的发生,而且在灾害发生后城市基本功能不受重挫,保持正常运行;其次是其他设施能快速恢复。
城市足够的防御能力具体表现为:
(1)强韧性城市基础设施——确保城市基本功能安全运行。道路交通系统、给排水系统、供电供气系统、通讯系统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基础设施构成了城市基本框架,是城市运行的动脉,强韧性的基础设施不仅能够不受或少受灾害破坏,而且在灾害应对和灾后重建中能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城市灾后快速恢复的重要保障。强韧性城市基础设施包含高标准的防汛排涝系统,强韧性的道路交通系统,可快速恢复的供水、供气、通讯等生命线系统,确保城市在特大灾害事故状态下也能保持基本运行。
(2)高安全房屋建筑体系——确保房屋建筑不易遭受灾害损毁。安全的房屋是城市安全的基本保障,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公共房屋设施,不受或少受灾害损毁,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房屋建筑是城市的主要构成,提高房屋建筑在防台抗震、消防等方面的安全性,能有效减轻灾害损失。安全性房屋不仅是指学校、亿元、重要设施,还包含大量的民用建筑,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沉淀下来的老旧房屋和无设防的农村房屋。
(3)最优化重点区域规划——有效减少事故灾害及其影响。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都是由多个特殊功能区域构成的复杂城市系统,具备很强的功能分区特征。不同的功能区域可能带来的安全挑战也各不相同,商业休闲区、大型游乐区、工业区和危险品区等需要充分分析其安全特征,对其布局进行优化规划,有效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及其应影响。为了减少灾害事故对城市的应此昂,在城市规划建设阶段,需要从城市安全发展的战略高度布局城市功能区域,优化设计将人流、物流有效分离,将危化品、化工园区等规划建设在远离人流密集地区。
(4)全覆盖安全保障设施——确保特大灾害时安全避灾、快速救助。城市的各种安全设施是灾害发生时民众的避风港,是城市安全的保障,是防灾系统的基本组成。安全城市的建设,一方面尽最大努力使灾害事故不发生或少发生,另一方面,城市需要有足够避难场所、消防设施、警署医院等安全场所和救护设施,确保一旦灾害发生,能为受灾民众快速提高安全便捷的场所和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