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北京有两千多个社区,能每个都这样分析吗?不能。因此,我们做了一套智能化的工具体系,主要解决四个问题。
第一:如何感知城市,尤其在微观尺度?第二:如何认知城市?第三:如何针对特定问题进行提升?第四:怎么出台一些线下的解决方案?
首先,我们开发了 “猫眼象限”,即一个社区的拍照小工具。用微信小程序拍一张照片,拍完之后,猫眼会用十几毫秒帮你把照片里的汽车、行人数、绿化等等计算出来。这个工具可以极大地节约调研成本,并且将没有结构化的数据变成结构化的数据,目前全国有5000多社区规划师、交通规划师在使用“猫眼象限”进行社区调研。
其次,我们开发了一个一套基于传感器的算法程序叫“蝠音”,它可以感知公共设施的流量、计算访客的停留及预测未来的客流,帮助我们了解城市的活力和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
然后,我们还有一个叫“鼹鼠”的工具,可以支持公共设施的智能配置。它可以计算在政府和市场提供的28类公共设施中,每个小区、社区、街道的公共服务可达性得分,判断它们是否达到“十五分钟生活圈”的规划标准,然后用可视化的交互系统来优化公共服务,比如增加小区的出入口、修建城市支路会如何改善公共服务可达性,以及如何对缺失的公共设施进行选址,并得出一个详细的评估和提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