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2-1329 (2018)05-0056-07
【中图分类号】X171.4;X5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819/cpr20180509a
【作者简介】
李 荷(1988-),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
杨培峰(1972-),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学会城市总体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本文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6-07-05
* 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小流域“产-汇-流”水文过程的城市空间调控策略研究(2017ZB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下城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框架研究(51508046)。
精彩导读
【摘要】 研究突破城市内河空间传统的基于“功能主义”的片面式修复的现状,构建基于系统性提升的内河维稳规划建设模式。通过厘清城市内河发展演进过程以及既有问题,从城市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角度,探索内部秩序(河流本体的演绎过程)和外部秩序(建成空间影响下的互动演绎)在时空关系下的演绎过程,探讨城市建设对内河空间的影响及规划建设误区。结合对已有的城市内河改造案例的评析,明确城市内河具有自维持需求和与建成空间相互支撑的需求,提出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和外部空间机能稳定的协同互动的维稳复健思路,通过生态修复再造内河空间内部稳定性,以及通过关键节点复合优化促进城市建成空间外部稳态形成的城市内河空间规划建设策略,从而形成以水带城、以水兴城、以水健城的生态化营建新模式。
【关键词】城市内河;时空演绎;生态修复;稳态复健;思维转变
PLANNING STRATEGY EXPLORATION BASED ON SPATIAL ECOLOGICAL STABILIZATION OF URBAN INLAND RIVER
ABSTRACT: This study breaks the situation of unilateral restoration of urban inland river space based on “functionalism” in tradition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s a stabilization model of inland river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based on systematic upgrading. By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inland river and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ater cycle equilibrium,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ductive process of internal order (deductive process of river ontology) and external order (interactive dedu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uilt environment) based on spatio-temporal relationship, as well as discussing the influence of urban construction on inland river space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urban inland river reconstruction cases, it is confirmed that urban inland rivers have the demand of self-maintenance and mutual support from the built environment.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stabiliz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idea for the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ater cycle equilibrium of inland river and the stability of external space functions. The strategy of urban inland river spati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proposed to reconstruct the internal stability of the inland river space throug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external steady state of urban built environment by composite optimization of key nodes, hence forming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mode of promoting, reviving, and rebalancing city by the inland river.
KEYWORDS: urban inland river; spatio-temporal deduc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steady state rehabilitation; change of thinking
从古至今,城市的建立、发展与河流息息相关,城市河流作为城市内部最为重要的非建设空间,具有资源、环境、生态、景观、文化等多方面功能,对于城市的发展演绎具有着重要作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由于人们对于水空间理解的偏差,过分追求城市化速度导致城市建设对内部河流水系进行盲目挤压、填埋、硬化使城市河流水面减少,同时地形地貌的改变打乱原有的汇流秩序[1]。城市空间的扩张,通过对河流整体的分解和简化来影响城市内河自然演进进程[2]。城市内河空间在城市建成环境挤压和人工干预下逐渐失落。随着消费观念和社会需求的转变,人们对于河流水系,特别是城市内河功能的诉求逐渐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生产、防洪、供水”向“生态、景观、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并重转变。
城市内河空间的时空演绎
城市空间在拓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发展引力和源动力逐渐发生转变。河流空间从前工业社会的“城市发展依存”转变为工业社会时期的“自身功能凝滞”,以至在发展演变中,河流空间在城市的整体空间视角下变得无足轻重而渐至消亡,特别是城市内部中小尺度的河流空间。这类城市内河的流域空间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几乎被城市建设全部蚕食,形成极其不健康的流域环境。
城市内河空间在建成环境中的作用和价值是自然和人类活动长期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规划建设对于城市内河问题的化解基于“功能主义”为主的单一学科背景展开,忽略了城市发展过程中河流空间与城市内部其他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内河空间的失落与发展建设过程中对空间利益狂热与偏执的追求相关。随着社会整体价值取向转变和生态觉醒意识的提高,城市内部的河流空间开始从失落走向复苏。由于城市内河空间和城市整体空间之间具有相互掣肘的空间作用关系,因此如何对内河空间进行规划建设转变,还需进一步从河流与城市的时空演绎关系来探求。
1.1 内部秩序演绎
从时空发展背景来看,城市河流的内部自然秩序逐渐人工化,又逐渐从人工化再次向自然化迈进,在此往复的过程中,城市内河内部秩序的演进与人类凭借技术改造自然和本身价值观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古代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水系能够提供稳定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河流本身延续长久以来自然形成的秩序与外部形态,人类囿于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河流的自然状态,河流成为引导城市发展和构成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干预自然及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河流空间的内部自然秩序逐渐在改造的过程中被瓦解。人工运河和护岸的出现彰显了城市内河的内部自然秩序的人工化,是建立在对河流单一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此时河流内部运输、排污等功能被放大。河流内部空间相对稳定的自然秩序受到单一功能(航运、排污)极化的胁迫,河流内部空间呈现出水体污染和形态非自然改造的双重问题。河流内部生态秩序的破坏诱发了人们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开始关注对城市河流水环境的恢复性建设,针对内河空间内部秩序的紊乱,结合水环境治理进行补偿性保护利用。长期无序状态下河流的内部秩序逐步走向人工化的有序,表现在河流水质的提升和岸线的恢复性景观处理上,并在此基础上触发了与河流外部空间的互动[3](表1)。如韩国清溪川的河流复兴项目[4](图1)和法国里昂的罗纳河改造项目[5](图2)。
▲ 表1 | 时空影响下城市内河内部秩序及城市关系
Tab.1 Internal order of urban inland river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city under the spatio-temporal influence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经修改编制。
Fig.1 Cheonggyecheon Stream Renovation Project, Korea
资料来源:http://www.landscape.cn。
Fig.2 Rhone River Renovation Project, Lyon, France
1.2 外部秩序演绎
城市内河的外部秩序表现在城市内河影响下建成空间的空间格局的演变。前工业社会城市与河流处于一种自发的依存关系,城市被动地适应自然生态规律,成为自然环境中分散的斑块,此时城市是依附河流形态的分散式发展。而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基本价值取向的扩张,河流的外部空间呈现出更多的人工挤压,具有航运功能的江河水道周边开始聚集大量的城市功能,这些城市功能由于无序的布局状态以及与河流消极的互动关系,带来河流外部空间的单一功能剧烈分异,城与水之间的关系从依附转为对立,河流整体空间的稳定性被打破。工业文明下的河流水系外部空间逐步走入自为发展,不仅使城市河流水体遭到严重污染,更破坏了自然水域的空间肌理,城市内河两侧的空间成为城市中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后工业时代开始反思河流问题,将河流的外部空间纳入城市总体性的生态网络中,调整城市内河的外部空间秩序,呈现出“人-水-城”逐步共生的状态。城市内河空间成为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生态良性循环的关键空间(表2)。
▲ 表2 | 时空影响下城市内河内部秩序及城市关系
Tab.2 Internal order of urban inland river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city under the spatio-temporal influence
城市内河空间的内外秩序演绎过程,反映了从前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与河流的相处模式从“尊重顺应”到“控制征服”,从“邻避调控”到“保护利用”,再到“和谐共处”的转变,反映了建设者对城市内河的态度从被动顺应到主动改造,从盲目应对到科学处理,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基于城市内河空间的
规划建设反思
从城市内河空间的内部和外部秩序的演绎过程得出: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河流空间和建成空间之间处于相对脱节的状态;城市发展过程中,二者又具有互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现状城市内河空间被城市的快速发展所忽视,并因功能的单调化被作为非建设空间而边缘化[6]。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导致城市内河原有的产流空间大量丧失,汇流路径阻断,原有的水文肌理被破坏,城市内河及其支流在这种人工干预下逐渐干涸消失。城市内河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城市发展可持续性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生态服务功能,城市内河空间的不健康发展,势必会掣肘建成空间的整体功能的提升。
2.1 城市内河既有问题剖析
剖析国内外相关案例,城市内河存在的问题多表现在:城市建设的挤压导致内河空间减少;不合理建设导致肌理破碎紊乱;生活过分消耗导致水量不足;空间利用的忽视导致可达性不足;防御需求的曲解导致河道被填埋以及岸线截弯取直等。河流改造之前除了河流水质[4]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河流空间本应作为建成空间内重要的公共空间和生态空间,但囿于建成空间的过分挤压,影响其公共活动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7]的发挥。城市的剥夺严重影响河流生机产生,长期的空间失落和功能衰微使得城市内河空间变成城市内部较为消极的功能缝隙。
在较多的河流改造案例中可以看出对河流自然态势的恢复、生态环境的修复,但是却鲜见基于水文循环相对平衡的河流整体修复。改造后河流空间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大大提升,但区域层面河流自身的水循环平衡以及河流与建成空间的互动平衡却很难体现。如在韩国首尔清溪川的改造过程中[8],虽然对水体河道进行一定的复原,但囿于涉及区域较大和经济代价较高,无法全面恢复河流的自然水系,建成环境对河道过分挤压,河道本身又缺乏自然水源,整体的河流水循环平衡依旧无法实现,河流的后期维护费用相对较高[4]。比较而言,新加坡加冷河则保留较大的流域空间,并结合碧山公园展开“活力、美丽、清洁”的水计划(ABC)项目,更注重河流的自然态改造,并充分保留较宽阔的产流空间[9]。改造有效地增强了河流的生态稳定性,但由于长久的河流功能的退化,改造之后的加冷河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还较为脆弱。但是较之韩国清溪川来看,加冷河胜在充分发挥了水的自然特质,保持河流连续性的同时搭建绿色空间联系河流空间和城市空间,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维系了水循环的平衡(表3)。
Tab.3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renovation of Cheonggyecheon Stream in Korea and Kallang River in Singapore
图片资料来源:网络资料整理。
从河流改造的案例来看,生态觉醒影响下的城市建设开始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协同发展,并在自然化修复中纳入城市发展和居民使用的诉求。但由于缺乏对城市内河流域完整性的考量,以及缺乏将河流作为主角进行互动规划。城市内河空间与建成空间相互对立,内河空间的自然秩序被打乱,外部秩序也呈现出无序、自由的发展状态。整体而言,城市内河的公共性、连接性和生态稳定性降低,本质的原因是因为城市无序建设打破了城市内河的时空平衡,长久的空间挤压和秩序混乱致使城市内河空间的整体日渐式微。
2.2 城市内河与城市建成空间的需求探索
城市内河作为城市建成环境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绎过程彰显出城市使用者对于河流需求的变化。从前工业社会的“生存需求”到工业社会的“生产需求”,再到当今的“生活需求”,城市内河在每个时间节点都折射出与城市和人的互动关系。随着生态主义等城市建设理念和价值观的变化,城市中内河空间突破“功能主义”开始走向更为复合的一体化营建状态。结合需求理论来看,当前城市内河空间建设不仅要满足人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更亟需提升到情感和归属的需求。
当前的内河改造模式逐渐转向更为复杂和复合的方式。从参与主体的角度来看,城市内河的改造除了兼顾城市人的使用诉求外,还应考虑到内河的自维持需求以及与城市空间的相互支撑的需求。
2.2.1 内河空间的自维持需求
城市内河在未受到城市影响之初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自维持过程,但是在城市扩张过程中河流原有的自组织和自修复功能被破坏。汇流肌理紊乱、产流空间萎缩、河流水质恶化、河道岸线人工化、河岸景观异化等问题,导致河流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弱,生态服务功能降低。但总体而言,最为重要却也最易忽视问题是,导致内河稳态被破坏的关键在于城市化建设过程所造成河流本身的水文格局的破碎。
城市内河作为伴随城市发展变化的重要生态空间,在建城之初保留着流域尺度下相对稳定的产流空间和汇流肌理。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建成空间内部的产流空间依随地形肌理的改造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工化的给排水工程的介入进一步导致内河自组织功能的破坏。满足河流自维持需求首先要保证其具有流域范围内合理的“产-汇-流”格局,构建与城市建成格局相适应的城市水文格局的关键,在于合理解决建成环境内部产流空间不足、地表径流紊乱、汇流路径缺失等问题,及城市工程排水系统对于雨水的处理方式;其次是保证城市内河具有常稳的水量和净稳的水质,以维持河流自我净化的组织,为构建可持续的河流生境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最后是可持续的水环境,保证河流水循环的平衡,是城市内河恢复自组织和自恢复功能的基础。
恢复城市内河自组织功能必须一改以往以破坏性利用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并处理好自然排水系统和工程排水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城市内河水文格局的连续性、稳定内河的常水量、调整受影响的水文肌理、净化被污染的河流水质,修正被人工化的河流景观,以保持和增强城市内河稳态,维持和提升其生态服务功能。
2.2.2 建成空间的相互支撑需求
从城市与河流演进的过程来看,建成空间受益于城市内河空间,从最初利用城市内河的供给服务功能到交通功能以及纳污调节功能,再到较为综合的生态服务整体功能,可见建成环境与内河之间具有的相互支撑的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河流空间的需求已经超越原有的单一功能需求,城市内河空间对于城市建成空间来说开始走向生态安全、结构完善,功能复合的状态。城市内河与建成环境之间应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协作模式:河流空间在保持自身生态相对稳态的基础上,承担一定的建成空间的社会功能,在宏观层面有效地优化建成空间的生态质量,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调整气候等;中观尺度上进一步提升与建成空间的整体绩效,通过自身生态功能的提升带动建成空间的经济提升、社会稳定;微观层面则营造更多休闲和娱乐空间,促进小尺度特色空间的塑造。
内河空间和建成空间具有互动共生的关系,建成空间通过生态化改造和提升有效维持河流稳态,同时城市的建成空间也亟需河流的生态支撑和美学提升。因此,处于生态没落阶段的城市河流,亟需人工进一步的调优干预来再造复合共生的稳态。
规划思维的转变——从平衡到
协同的城市内河空间复健
“复健”一词译自“Rehabilitation”,是通过某种手段促使重新得到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城市内河空间的复健强调通过规划及其他相关技术手段,人工干预对城市内河进行系统性优化,通过对影响城市内河内部空间秩序的重要节点和关键要素进行调整,重构相对平衡的城市内河的水循环模式,促使自组织和自维持功能的增强,提升城市内河的生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通过优化和提升与建成环境互动的关键空间,促进外部秩序的构建,实现整体效益和社会稳定性的系统性提升。
其一,通过复健重构城市内河空间稳态的关键,在于构建城市内河本身适应建成环境的平衡和稳定的特征。首先需要解决城市建成空间对城市内河的时空挤压所导致的水文肌理紊乱问题,其次是解决缺乏自修复环境所导致的水环境恶化问题。对于城市内河内部秩序的优化,一是整体层面上重构适应建成环境的城市水文格局,结合自然水文特征修正建设行为影响下的“产-汇-流”水文肌理;二是模拟自然的河流生境构建考量城市影响的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保持流域时空范围内水量相对稳定、水质相对净稳、水环境相对持续。城市内河流域范围内进行自组织、自维持和自修复的水循环平衡的形成,是城市内河自然秩序回归的表征,是适应城市建成环境影响的城市内河生态复健的根本。
其二,城市内河外部空间机能稳健体现在通过对城市内河关键节点空间综合效益的复合提升促进社会稳定。结合生态环境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10](溢出效应),对与城市内河外部空间相关的城市建成环境进行复合共建,结合城市需求对关键的节点和局部空间进行综合拓展,通过用地调整和复合改造提升其文化、经济和社会功能,构建城市用地合理、社会活动丰富,经济效益提升的城市空间(图3)。调整城市内河外部空间秩序以构建与建成环境的协同发展,在修复内河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提升社会属性[11],能够促进城市建成环境的整体稳定。
Fig.3 Analysis of the synergistic planning of internal space of urban inland river and external space oriented by rehabilitation
可见,复健导向下对于城市内河空间改造扭转了“人本主义”的传统规划思想,将相关要素置于相对平等的视角,构建了在新“功能主义”影响下进行城市空间一体化研究的新思路。在关键要素内部秩序平衡的基础上,构建空间互动、功能互补以及协同提升城市空间格局,维持城市内河空间生态稳定,促进城市建成环境的机能稳健,提升所有参与要素的正向绩效。
复健导向下的
维稳规划建设策略构建
对于城市内河空间而言,维稳是通过生态复健的方式对流域范围内城市内河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进行优化改造,以重构其内部空间的生态机能稳定,以及外部空间社会机能稳健。在当前“增量”转向“存量”的发展大背景下,城市发展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提升,力求框定总量的基础上盘活存量和提高质量,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城市空间,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民生福利改善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12]。“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实现城市存量空间品质的营造,内外兼修提升建成环境质量。对建成环境整体绩效的提高,首先是关注建成空间内部的生态胁迫,并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对其生态机能进行复健,将生态风险控制在合理的阈值范围之内,通过生态修复构建城市内河内部的生态稳定性,其次是通过空间的复合营建促进城市社会稳定性(图4),以促进内河空间的整体绩效的系统性提升。
Fig.4 Construction path of stabilization planning oriented by rehabilitation
4.1 生态修复再造内河稳态
城市内河内部生态稳定性的构建是对其内部秩序的优化,利用生态修复的方法重构适应建成环境相对稳定的生态状态。从城市内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来看,稳态营建的本底基础是构建即适应于建成环境又顺应“产-汇-流”水文过程的整体格局形态,利用从自然机理中创新的生态优化技术的营建方法,促进能够应对人工干预,自组织和自修复能力较强的内河生境的河流稳态绩效表征的形成(图5)。以确保城市内河具有适应建成环境的水文肌理,相对稳定的常态水量,可持续性的生态服务供给,相对完善的水循环平衡机制,以及应对建成环境变化的生态自组织能力。
Fig.5 The foundation, method,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patial ecological stability of urban inland rivers
4.1.1 优化内河整体格局形态构建维稳基础
合理的城市内河水文格局是构建稳态的基础。城市内河整体格局的复健体现在不同尺度上的优化:整体层面强调内河水文格局的系统优化,构建基于水文过程的内河结构的完整性;中微观层面上强化对关键节点空间的优化建设,通过人工干预的方法增强其自然特征,提升其相应的生态绩效。针对城市建设过程中产流空间自然渗蓄功能缺失的现状,通过增加具有自然覆被的城市空间以及增强渗蓄功能的工程措施优化产流空间,调节地表径流;针对汇流路径缺失的问题,通过生态工程等手段疏通阻塞路径以及弥合断裂路径,构建具有自然特征的汇流路径肌理,强化对地表径流收集;针对河流空间渠化取直的现状,修复城市内河的自然形态,增植自然覆被景观构建岸线的自然状态。
通过对于河流整体空间格局的系统性构建,以及关键节点空间(产流空间、汇流路径空间、支流入河口空间、河流空间等)的优化和改善,来弱化城市建设对于内河空间的挤压以及结构性的破坏,从系统的空间格局上激发内河空间自组织和自维持功能。
4.1.2 考量内河生态机理过程创新维稳改造方法
改造方法的创新是实现维稳的关键技术手段,受内河生态机理过程启发的改造技术破解了传统的“工程技术”依赖路径,通过模拟自然运行机理的生态启发技术来进行内河空间的优化改造,既能降低改造成本,又能不破坏生态环境。如自然净化技术通过真菌新陈代谢以及植物群落生态过滤的方式进行水质净化,较之传统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消除污染,同时不影响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水循环增强技术通过模拟生物的曝气增氧方法以及改造河床模拟自然流动的方法调节水循环;生态工法技术在拓展自然机理的基础上融合工程系统的技术,将植物群落等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自我修复功能。
受自然启发的优化技术的利用体现了顺应生态过程的思想。在维稳调整过程中,通过对城市内河自修复和自组织功能的提升,强化空间自然恢复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对于城市内河稳态的构建而言,应用受生态过程启发的技术方法能够低影响的化解城市内河现状问题,提升城市内河自然恢复能力。
4.1.3 修复内河自然式生境提升维稳绩效
内河自然式生境[13]特征是维稳建设绩效的重要表征,对于构建水循环平衡至关重要。对于被破坏的自然生境空间,通过优化改造微地形、调整地表覆被、自然化河流形态、增植生态景观等方式来修正,打造适应于建成环境的相对稳定的城市内河自然式生境。微地形的优化能够调整径流方向构建合理汇流路径;地表覆被的调整能够强化产流空间渗、蓄、净过程;河流岸线自然形态的恢复能够降低水流速度;岸线生态景观的再造能够提升两岸生态多样性,内河空间自然式生境的营建有利于提升城市内河自然特征。
生态修复再造城市内河稳态的策略通过对城市内河内部秩序的优化来构建生态稳定。结合城市内河的生态过程,对其空间格局和关键节点空间进行优化改造,通过局部空间的改善来提升整体的稳定水平,提高自组织和自修复功能。
4.2 复合共建提升城市稳态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改变了建成空间的空间布局形态,更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14]。优化城市内河与建成环境的互动关系,是促进空间发展的有序和实现要素协作的关键。强化城市内河对于城市稳态的促进作用,关键在于对城市内河空间的重要节点进行复合式改造建设,促进与建成环境的协同互益。复合共建体现在对于区位优势明显,具有提升毗邻建成空间吸引力的节点空间,在保持基本的生态稳定的同时,通过空间景观的营建增强其社会经济活力,营建空间的触媒效应;而对于生态景观及文化特质突出的空间,适当引入部分社会经济活动来打造城市的活力点。在城市内河内部稳态恢复的基础上,平衡生态景观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通过对其景观、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升作为建成环境触媒体和活力点的空间绩效。复合共建是建立在城市内河内部稳态建立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内河对周边空间在经济维度、社会维度、景观维度和人文维度的提升(正反馈)作用。
城市稳态是相对综合的态势分析,正反馈作用是促进城市稳态产生的重要机制[15]。建成环境各子系统的相对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城市稳态的基础,因此,集成融合城市内河内部空间稳态和城市发展需求一体化的维稳的规划技术,以及侧重于自然要素与城市发展需求协同提升的规划管理体制,有利于在城市内河的内部空间生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与其他城市子系统、城市空间和功能结构之间的协同提升,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外空间秩序,促进城市社会机能整体稳态的形成。
结语
城市建成空间的优化是建立在对解决既有城市问题以及化解城市再开发矛盾的基础上。城市建成环境的优化从“空间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建成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成为空间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基于“复健”导向下的城市内河空间的生态稳态的建立是促进城市建成空间稳定的关键着力点。通过生态化维稳修复对城市内河空间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的修正,能够在有效保留和优化城市自然生态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自然生态空间(城市内河空间)对城市整体空间优化的提升作用。
但囿于水循环平衡的复杂性和城市建设工作的弊病由来已久,同时单一要素对其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制并不明朗,从单一空间要素功能的稳定进行城市空间优化的探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结合构建城市内河水环境平衡来指导城市建成空间优化,能够从自然要素层面优化城市存量问题,促进城市存量空间再开发、彰显城市特色及优化城市生活质量,构建以水带城、以水兴城、以水健城的“新常态”下的生态化营建模式。
参考文献
1 MICHAEL.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Towards a New Urban Vernacular[M]. Van Nostrand Reinhold,1984.
2 杨冬辉. 城市空间扩展对河流自然演进的影响——因循自然的方法初探[J]. ,2001(11):39-43.
YAN Donghui. Impact of Urban Expansion on the Natural Evolution of the Rivers[J]. City Planning Review,2001(11):39-43.
3 汪霞. 城市理水——基于景观系统整体发展模式的水域空间整合与优化研究[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WANG Xia. Urban Water Management: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Water Areas Based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Mode of Landscape System[M]. Zhengzhou:Zhengzhou University Press,2009.
4 冷红,袁青. 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兴改造[J]. 国际,2007,22(4):43-47.
LENG Hong,YUAN Qing.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eonggyecheon in Seoul of Korea[J].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07,22(4):43-47.
5 让·保罗·布拉瓦尔,蔡宗夏. 法国罗纳河及其流域整治[J]. 世界地理研究,2015(1):11-18.
BRAVAR J P,CAI Zongxia. French Rhone River and Its Basin Harnessing[J]. World Regional Studies,2015,24(1):11-18.
6 郑德福. 城市河流从“边缘界线”回归“公共纽带”的探索——以川杨河生态绿廊建设规划研究为例[J]. 上海,2012(1):67-73.
ZHENG Defu. Exploration on City Rivers’s Function Returning from “Edge Line” to “Public Link”:A Case Study of Ecological Green Corridor Planning of Chuan Yang River[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2012(1):67-73.
7 MLAKAR A. Urban Green Areas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Planning Hydroelectric and Urban Developments: The Case of the Sava River in the City of Ljubljana[J]. Urbani Izziv,2008,19(2):10.
8 陈可石,杨天翼. 城市河流改造及景观设计探析——以首尔清溪川改造为例[J]. 生态经济,2013(8):196-199.
CHEN Keshi,YANG Tianyi. City River Reconstruction and Landscape Design Analysis[J]. Ecological Economy,2013(8):196-199.
9 迪特尔·格劳,吕焕来,孙峥. 加冷河—碧山宏茂桥公园[J]. 中国园林,2012(10):88-92.
GRAU D,L Huanlai,SUN Zheng. Bishan-Ang Mo Kio Park Along Kallang River[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2(10):88-92.
10 王娜娜,武永峰,胡博,等. 基于环境保护正外部性视角的我国生态补偿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2015,34(11):3253-3260.
WANG Nana,WU Yongfeng,HU Bo,et al.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Externalit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15,34(11):3253-3260.
11 徐苏宁,赵蕾. 雨洪管理视角下的我国城市水系规划研究路径与展望[J]. 现代城市研究,2017(7):9-15.
XU Suning,ZHAO Lei. Prospects and Research Route of Urban Water System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in China[J]. Modern Urban Research,2017(7):9-15.
12 邹兵. 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理论解析与实践应对[J]. 学刊,2015(5):12-19.
ZOU B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Greenfield-Based Planning to Redevelopment Planning: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al Strategies[J]. Urban Planning Forum,2015(5):12-19.
13 郭文献,王艳芳,徐建新. 河流生境研究综述[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6(3):21-23.
GUO Wenxian,WANG Yanfang,XU Jianxin. Research Overview on River Habitat[J]. 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5,36(3):21-23.
14 GONG P,LIANG S,CARLTON E J,et al. Urbanisation and Health in China[J]. Lancet,2012,379(9818):843-852.
15 冯剑丰,王洪礼,朱琳. 生态系统多稳态研究进展[J]. 生态环境学报,2009,18(4):1553-1559.
FENG Jianfeng,WANG Hongli,ZHU Lin. Review on Alternative Stable States in Ecosystems[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18(4):1553-1559.
本文刊载于《》杂志2018年第5期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