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规划行业有多次精彩的线下分享活动在各地举行,我们正在汇集相关讲座视频,为大家开设国匠讲堂视频分享频道,分享优秀讲座、沙龙、研讨会,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上海街道空间更新技术创新研讨会》,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上海街道空间更新技术创新研讨会
2018年7月21日星期六,在炎炎夏日中, “上海街道空间更新技术创新研讨会”在同济大学文远楼三楼报告厅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技术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办。
出席的嘉宾包括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市政规划管理处孙珊处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潘海啸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庄宇教授、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的蒋应红副总经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葛岩总工程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陈飞副总工等在城市街道更新技术探索中走在前沿的规划管理、规划设计以及城市研究学者。会议吸引了来自上海、苏州、杭州等多个城市高校师生、规划设计单位专业人员参会。
会议由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副主任钮心毅副教授主持。会场座无虚席,钮心毅副教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欢迎与会专家能够在此畅所欲言,对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上海街道设计中的前沿技术运用积极交流探讨。
会议分为上下半程,每段均设有介绍讲演环节和研讨环节。会议的上半段,由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应红女士首先发言,她的讲演题目是《可漫步的城市街道》,提出城市应有温度、街道应可漫步,分别有针对性地介绍了利用新技术在曹杨新村街道公共空间的塑造、衡复地区街道文化网络和空间的修复、临港新城街道活力的营造等方面的应用。
接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葛岩女士介绍了《多维度视角下街道设计实践创新探索》,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权利维度结合具体案例展现了量化分析在设计研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会议上半程的末段,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助理研究员施澄老师生动展示了VR技术在街道设计评价中的应用,让与会嘉宾对未来虚拟环境技术在街道设计中应用前景充满期待。
在三位嘉宾发言之后,在场嘉宾进行踊跃探讨,潘海啸教授利用此机会介绍了“过渡段设计”的概念,提出了城市街道品质的回归公式,直观表明了街道的绿化程度对街道的品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休息过后,会议进入下半程,会议的氛围也进入高潮。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陈飞副总工,热情洋溢地介绍了《上海南京西路沿线城市设计》。该规划强调客群体验,利用数字技术精确定位使用人群、分析内在问题、认清现状条件,并将其融入到原有的规划体系中,让技术和传统设计无缝衔接。
钮心毅副教授随后发言,他的交流主题是《基于LBS数据的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影响及其时空特征研究》,该研究主要通过移动互联网的LBS定位数据为技术手段的,是探讨街道空间建成环境与人群活动相关性的探索性研究,分析验证传统设计理念和手法是否能够真正切实有效。
最后压轴发言的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叶宇,他利用前沿的机器学习方法对大规模的街景数据进行分析,能够精细化地街道品质进行评价,令在座听众对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其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感到惊叹。
在会议最后的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均感到颇有收获,表示技术和设计的结合是城市规划未来的重要趋势。钮心毅副教授也总结到,目前适用于城市更新中街道空间设计的技术手段仍处于探索阶段,从研究到设计再到方案落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希望在座的嘉宾、同学能够齐心协力,让城市街道空间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利用。
供稿:王海任、施澄;原文编辑:侯苗苗
以下是会议视频,欢迎大家点击学习
上海街道空间更新技术创新研讨会(上)
上海街道空间更新技术创新研讨会(下)
更多学习交流视频内容,欢迎下载APP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
规划日课,在知识星球等你
每日学习,共同提高
点击查看知识星球详情
适用人群
规划行业从业人员
建筑行业城市关注者
考研考博,规划行业学生
希望提升城市认知与综合能力的规划师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