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间》35辑:无覆盖空间系列之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实践
1999年5月,临沂市人民政府决定修建人民广场,并向全国征集方案,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5家设计单位提交了7套规划方案。山东建筑工程学院(现山东建筑大学)的方案经过专家评审、市民投票、领导审定等环节被确定为实施方案。该广场于2000年2月16日正式开工建设,2001年1月1日竣工,工程总投资达到2.3亿元。建成8年来,提升了城市形象,满足了市民多层次的活动需求,改善了城市空间环境,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一、设计回顾
1.“蒙山沂水、文韬武略”——地域文化的表达
人民广场是临沂市的中心广场,广场的规划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美好的、舒适的物质空间环境,还应表达出特定的地域文化特征,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风貌,创造出市民心理高度认同的属于临沂的广场。
人民广场文化内涵的表达不仅是市区,还要反映出市域内九县三区的特征。临沂市山地与丘陵占全部土地面积的62%,“沂蒙山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已家喻户晓、全国尽知。“蒙”是山的代表,隐喻着沂蒙山区; “沂”是水的象征,能表现出临沂市区依河而建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时,临沂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历来名人辈出,不仅有王曦之、颜真卿这样的大书法家,还有大军事家诸葛亮等。时至今日临沂仍然书画昌盛,有着良好的民间文化氛围。银雀山竹简墓的发掘,使得《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得以重见天日,“武圣”孙子之名,享誉世界。临沂还是革命老区,这里曾进行过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也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之一。这些深厚的历史沉淀凸现出临沂文化鲜明的“文”、“武”两翼特点。因此,广场规划设计在体现自然风貌、历史内涵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展现和突出“蒙山”、“沂水”的自然特色和“文韬”、“武略”的历史文化特点,并使之延伸和升华,从而塑造出具有独特场所感的空间环境。
想要原稿请点击喜欢作者→打赏2元哦
打赏者可获得本篇文章的高清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电话联系我们。
随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