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院改写了胡同生态。
“以前儿女周末不愿意回来,现在老回来。为什么?有地方玩了,小孩有的玩,大人也能玩!”居民焦奶奶说。
11号院的杨奶奶今年80多岁,就喜欢参加年轻人的活动,以前,胡同里这样的活动很少,自从27院运营以来,杨奶奶能经常和年轻人一起玩了,人也年轻了。

“第三方机构能连接更多的社会资源,丰富社区活动的内容和类型,让社区活动更有吸引力。”史家社区党委书记赵博言表示。史家胡同文创社就没少为社区活动添彩。

△ 史家社区居民张迎星教居民创作瓦片油画
史家胡同22号原是一个水站和报纸分送点,2016年腾退后,街道聘请第三方机构——北京昭微设计运营,建成史家胡同文创社。挖掘街道优质文化资源,通过开发、设计和制作文化创意产品进行社区文化营造。如今已开发出党建文创、廉政文创、养老文创、胡同文创四大主题,鼠标垫、帆布包、廉政飞行棋、瓦片油画等十大系列的文创产品。

文创社又开始承接街道各科室和九个居委会的党建等活动策划和实施,配合街道重点工作。
“以前社区党建、廉政等方面策划的活动老审不过。对接了文创社以后,他们策划的活动新颖、操作性也强,很容易通过审核,大家还愿意参加。”一位社区书记表示。

史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文创社、27院……近年来,朝阳门街道利用腾退空间,引入了一批第三方机构。它们功能互补,形成了文化联合体。

公共空间的增加,推动着老城的人文复兴。
“有研究统计,自1750年至1950年这二百年间,在北京内城不到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至少曾经存在过1500座寺庙,平均每平方公里大约坐落着40座寺庙。也就是说,当时站在北京内城的任意一点上,差不多150米远的地方就会有一座庙。一条常见的三五百米的胡同里,差不多有两三座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鞠熙介绍。
这么多庙干嘛用?
美国学者霍姆斯·韦尔奇认为,“(中国)寺庙提供的三种公益功能:公园、旅舍和休养所,在西方是由世俗机构提供的。”另一位美国学者韩书瑞提出,寺庙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演剧、市场、慈善救济、士大夫讲会、外人投诉、节庆进香、藏书、出版、艺术与休闲等活动都在寺庙中进行,这些公共活动有助于北京构建共享的城市文化,最终有助于形成各个阶层、各种身份共同认同的“北京市民”身份。
随着人口的激增,寺庙、祠堂、水井等公共空间消失,胡同文化随之衰败。而新的公共空间的出现,让老城文化复兴有了新的可能。

“老城怎么复兴?东四南历史文化精华区怎么建设?各有各的想法。目前,街道成立了东四南治理创新平台,一方面保障已引入机构实现良性运转,一方面帮助各部门对接更多资源到东四南来,共同推进老城复兴。”李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