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8日至2018年7月10日,天津规划院成功组织并召开了为期三天的天津市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建设专家工作营第一次研讨会。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天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确保《关于加强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建设绿色生态屏障的决定》的落地实施,该地区将开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地区及重要节点详细规划设计工作,我院主要承担了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为借鉴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地区发展经验,充分调动和汲取各相关专业专家的研究和建议,我院通过专家工作营的工作方式开展总体规划工作,为最终的工作成果奠定基础。本次工作营在市规划局的领导下,由晶涛院长负责,长林副院长具体负责。
领衔专家讲坛
生态环保方向
郭杉(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郭杉教授运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对地区植被绿度构成与分布、相对地表能量构成与变化、植被绿度阶段性变化进行分析,并以客观的、可量化的分析方法对标了全球环境优良地区(荷兰兰斯塔德地区、德国鲁尔区),以启发双城间的空间结构优化和生态优化。他提出要建立以能量平衡的基质和驱动因素为基础的空间指标体系,以探索一种新的规划手段,和城市管理、监控、评估生态空间的新方法。
秦华联(天津市水利勘察设计院)
规划区位于海滨城市的退海之地,是连接东西双城以及七里海、北大港南北两大湿地保护区的纽带,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该地区的“截污”和“下泄”功能,对改善中心城市地区以及渤海湾,乃至整个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均具有重要作用。水是京津冀生态安全的关键,同时也是绿色生态屏障区生态系统的关键,秦华联主任介绍了天津市水系基本情况和双城地区水系基本情况,并针对水源保障、水质提升、水系连通方面提出了非常切实可行的策略思路。
马建立(天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土壤环境与固体废物研究所固废室室主任)
环境是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地区的核心要素之一,为保障该地区发展质量,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塑造空气优良、水土安全、物种丰富、景色优美的宜居宜业环境,开展该地区环境专题研究。马建立主任在对地区现状地下水和土壤进行调研和梳理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了水土修复的框架思路,对土壤修复和环保治理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改善治理措施。
城市空间方向领衔专家
张宇星[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总体规划处(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秘书处)调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副主席、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主要发起人、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深圳趣城计划总策划人]
张宇星博士在分析该地区“粗放增长、要素割裂、市场弱化”三个问题,以及“发展机遇、全要素、中间性”三个优势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优先和创新引领的观点,并通过物质空间再结构化和社会空间再结构化两方面的阐述,描绘了天津双城间生态活力区及“生态创新聚落群”的地区愿景。
产业发展方向领衔专家
江曼琦(南开大学英才教授、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学科建设委员会会长、天津市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天津市城市科学会副秘书长)
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实施供给侧改革是该地区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为构建绿色、创新、高端的产业体系,实现新旧动能转化,开展该地区产业发展专题研究。江曼琦教授针对地区绿色生态发展的基调,对现状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天津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等内容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形成了初步思路,提出了二三产的发展方向、现有产业升级策略思路和产学研联动发展的方式方法。
农业农村方向领衔专家
贾凤伶(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经济学方向出站博士后、天津农经学会理事)
农业农村是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地区的重要的生活生产空间组成要素。为有效指导区域内的城乡协调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打造生态文明时代下的农村农业三生空间新范式,开展该地区农业农村专题研究。贾凤伶主任在分析规划区在农业农村大格局中的定位,农业农村管控区的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管控区的农业农村绿色可持续发展进行策略分析,对在生态空间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农村农业提出了很好的产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思路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思路。
邹迎晞(袈蓝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兼主持建筑师、新田园主义实践者聚落袈蓝公社创办人德国 SYN architects 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农业农村是双城间生态屏障区一级管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在南部“泛小站稻”片区。邹迎晞先生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在田园综合体理念和建设方面非常好的经验做法,阐述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模型,同时针对地区如何融入这一概念也提出了很好的思路。
特邀专家讲坛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第八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名单)
杨保军院长从生态、形态、业态、文态“四个态”的融合、城乡融合、产业综合发展、体制创新等崭新视角,破解地区未来发展密码,在京津冀地区构建一个生态屏障,守卫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切实落实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
高国力[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正司级),研究员,博士、博导]
高国力主任提出要进一步科学合理地厘清和明确规划区的功能定位,结合宏观层面、政策层面、产业层面,阐述地区在下一步天津整个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应承担的作用,未来发展路径,及落实实施的具体途径。
李谨(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农科院特聘首席专家,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会长,兼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农业技术顾问委员会农业和农村经济组组长、天津市农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李谨教授强调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驱动”的主题下,对产业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产业空间分类及布局、平台建设等具体的落实途径。
天津规划院总体规划设计团队将在下一步工作中融入吸纳这些非常好的思路,使这项工作形成一个整体。8月中旬将开展第二次工作营研讨会,针对各研究专题的最终成果进行研讨,欢迎大家届时关注并参与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