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宋元以降,在珠三角核心区形成了岭南三大民系之一的广府文化。在广府文化的孕育下,在珠三角广府文化区遗留下众多的传统村落遗产。珠三角广府村落景观风貌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而成的。其中“梳式布局”是珠三角广府传统村落典型的空间景观形态。然而珠三角地区山水交替分布,众多水网河涌,洼地与山岗的排列组合,自然地貌呈现为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风貌景观,我们通常称该区域为“水乡”。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广府传统村落规整梳式布局在空间层面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在地理地貌的影响下,珠三角广府水乡村落的空间布局呈现为多元化的形态。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持续深化,介于文化的趋同性发展,广府水乡村落空间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空间特色逐渐消逝,与此同时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成为时代的呼声,尤其是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府水乡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关于广府水乡的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于广府水乡景观、水乡文化、水乡形态等[1-8]。然而基于地理环境在梳式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成果还较少见。这也是文章在与前人学术成果对话的基础上的深化分析。
梳式布局为广府村落布局原型,多为单姓氏宗族,以农耕经济为主,商贸经济发展有限,村落规模相对较小。在广府水乡村落选址时选择水网中的一块平整的空地按照梳式布局进行营建,村落朝向河涌或池塘。这样的布局可以利用河涌或水塘的凉风吹进村落巷道和庭院,以缓解湿、热、风的天气。在村落周围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河网水系,以及大面积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或者说是果林花卉。
以水为中心的村落通常建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规模巨大,往往涉及众多宗族。从地理环境来看,四周高于中间,中间容易积水,故挖水成塘,于是村落建筑就围绕着水塘进行营建,整体上看就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村落布局。比如佛山的松塘村、东莞的南社村就是典型案例。但是对村落布局再进一步考察,会发现整个村落仍然是以梳式布局为原型,根据地形、不同房姓宗族、房支的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衍生和变化。这样的村落有别于规整的、相对单一的梳式布局。
在广府水乡地区,除了平原水网之外,还分布有众多的小山、小岗、小丘、小洲。该类村落的特点是以洲、岗、山的最高点为中心,由此向外发散若干条巷道,在村的外围是祠堂和禾坪,在禾坪外或全是水域,或部分是水域。有的学者将之称为“放射形布局”。这样的村落集中分布在肇庆高要一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八卦型村落”。
珠三角水网密布,这样的地理特征为带状布局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带状的村落往往是依托河涌水网的两岸或一岸,顺着河流的流向进行村落与建筑的营建,长期以往就形成了曲折变化、自由灵活的带状布局的村落形态。这样的村落布局有接近水源或利用水上交通以满足日常出行和发展商贸业的需要,也有利于防御洪水的冲击。该布局沿水陆交通线横向延伸,河流与道路方向往往成为村落发展演变的依据和空间边界。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围垦的开展,使得珠三角地区的城乡农商经济发育充分,一些村落规模逐渐变大,远远大于一般的村落规模,可称之为“超级村落”。总体上由众多自由的水网河涌将地貌划分为若干部分,各部分之间是相对独立的空间,这些空间从地理环境看,包含有小山、小岗、小丘,各种形状的水塘、基塘,局部平地。这样的地理环境必然导致村落空间布局具有综合性特征。所谓综合性是指综合了上述广府水乡村落的各种空间布局类型。
广府水乡空间布局的各种类型是以传统广府梳式布局为原型,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
相对于少水的丘陵、平原地区的传统广府村落,水乡梳式布局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于河涌水网与宗族文化。河涌水网先天决定了村落的空间格局。宗族谱系文化以一种内在的力量形成一张看不见的网,但客观在影响着村落布局的形成。水乡村落建筑与河涌之间通常会有一块村民公共空间,在河涌边上植有各种风景林木和水埠,每个水埠通常对应一个巷道和一个支祠,而中间位置多为大宗祠。各房支以此为中心层层向后延伸。这样在村落前面就形成一个主中心和若干个亚中心,构成村落的公共活动场所。由于河涌的限制,村落往往向两侧和背离河涌的方向拓展,所以在村落前方与水域相交的空间一旦形成就基本稳定。佛山的烟桥村是较为典型的水乡梳式布局。烟桥村前有一条河涌,河涌上现有一新建的石拱桥和木板搭建的小木桥。在村落四周现仍然保存有大面积的果基鱼塘。建筑群并未被河涌水系分割,而是集中布局,祠堂及其他公共空间主要分布于村落前面,三间两廊的民居建筑建于其后,若干巷道正对河涌,河涌边上遍植林木,并建有水埠和码头。在村落中间建有一条横贯东西向的通道,被称为“烟桥正道”。村落的进深比较大,故在村落的中间位置建有一条横巷(图1)。

图1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烟南村块状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这类村落历史久远,往往包含广府地区村落格局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形态,因此往往会成为探讨包括村落布局演变在内的村落史的研究对象。冯江博士分析了广府聚落的演变,并根据时序总结出来三种布局模式:“以祠堂为核心的中心式布局,成排祠堂引领村落建筑群的梳式布局、社会结构较为扁平化、没有祠堂的单排线形村落三种类型。”[1]除了包含不同时期的村落形态外,还包括不同姓氏或同一姓氏不同房支的“坊”或“里”,通常每个“坊”“里”就是一个小的梳式布局,当然这些梳式布局有的规整、有的不规整,但都可以看出是以梳式布局为原型进行营建的。每个这样的梳式布局尽可能的朝向水塘,若干个这样的布局围绕着水塘分布,所以从整体上看,就形成了以水为中心的村落布局。
松塘村有九个里坊,依山傍水,整体上围绕着村心的七个水塘布局。每个里坊朝着一个水塘,每个里坊的巷道朝向与水塘垂直,里坊内的民居建筑沿街巷布置。由于北部有大塘岗,南部有文阁岗、舟华岗地形略有起伏,在山岗附近的巷道并非线性垂直,里坊内的建筑也随着巷道发生变化,这种以梳式布局为原型,巷道随地形起伏而略有变化,有学者称之为“藕式布局”。而在西北、东部、东南部地势平坦,里坊内的建筑沿巷道纵向排列,整体有序规整,与广府村落的梳式布局原型一致。但整体上所有巷道都朝向水塘,形成百巷归源的布局模式。朝向水塘的条条巷道一起构成了整个村落的经脉。同时巷道也是连接村中心与村外围的枢纽,是由公共空间过渡到私密空间的桥梁,以村心的水塘为点,人对村落空间的体验序列为水域—禾坪—巷道(古井)—村外围的农田或山岗或道路;亦或水域—禾坪—巷道—庭院—正厅。在这几组空间体验序列中形成了松塘村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空间特征(图2、图3)。祠堂是宗族村落的象征,松塘村的祠堂跟广府村落大多祠堂一样,位于临近水塘的村落最前方,成为村落结构布局的主导,祠堂朝向水塘且正面开门。民居建筑则尾随祠堂有序地布置于其后,并朝向巷道开门。松塘村的祠堂主要分布于圣堂坊、桂香坊、舟华坊、塘西坊等多个里坊中,而祭祀始祖的区氏总祠位于村心月池北岸,而孟、仲、季三大房支的支祠位于桂香坊、塘西坊、舟华坊,相应的各房支的村民聚居在支祠所在的里坊。这样村落格局与房支的空间范围形成同构关系。

图2 松塘村以池塘为中心的布局图
资料来源:《松塘名胜纪》。

图3 松塘村围绕池塘布局的壁画
资料来源:作者调研翻拍。
在广府水乡地区,除了平原水网之外,还分布有众多的小山、小岗、小丘、小洲。该类村落的特点是以洲、岗、山的最高点为中心,由此向外发散若干条巷道,在村的外围是祠堂和禾坪,在禾坪外或全是水域,或部分是水域。有的学者将之称为“放射形布局”。在顺德《麦村舆图纪略》写道:“按麦村形势,以红花山为中心点,向来于对面山八图社处设立一圩,名曰中心圩,盖取居麦村之中之义也。”为了躲避洪涝和便于排水,在村落选址时都遵循“有山靠山,无山靠岗”的原则,但是大多只会选择一个朝向建立村子,这样就形成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梳式布局。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同姓氏、或同一姓氏的不同房支围绕着山、岗、丘建立村落。这样就够成了“八卦”的村落形态。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八卦”形态的村落主要分布于西江下游、北江下游及三角洲交接的肇庆的高要一带。比如高要的黎槎村、牛渡头村、蚬岗村等,并普遍认为八卦村落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文化密切相关(图4)。根据笔者的实地访谈认为八卦形村落在广府水乡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历史上的洪水淹浸区和历史的堤防范围内,通常满足水网和山岗两个自然条件,就有可能形成“八卦”形村落。这些地方抵御洪水的能力很弱,村落的选址和营建必须重视防洪问题。村落的防洪包括外防内泄两个方面。在外防方面,八卦形态具有经济学价值。几何学知识告诉我们,同等面积的几何形状,圆形的边长(周长)最短。

图4 蚬岗村以岗为中心的八卦形态
资料来源:截图于谷歌地球。
设:圆的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相等,面积为S,周长为C,圆的半径为R,正方形的边长为L。

可知在同等面积的前提下,正方形的周长是圆的129.9%。由此可知,在修建村落的外围防洪墙时,八卦形村落是最符合经济学原则的,即边长越短越省钱。此外,在内部泄洪方面具有科学价值。八卦形村落中间高,四周低。沟通山岗和村外的巷道既是交通系统也是排水系统,这样有利于快速地将雨水排走。可见“‘八卦’形态聚落防洪的经验,多个聚落间亦有迁移承继等关系,因此大量的聚落就采用了‘八卦’形的聚落防洪形态。”[10]上文分析的松塘村从整体看是以水为中心的布局,但如果就“大塘岗”“文阁岗”“舟华岗”来看,建筑围绕着山岗而建,就局部来看,具有“八卦”的形态特征(图5)。

图5 松塘村与三大岗的关系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改绘 。
如果说以水为中心的村落布局为阴,那么八卦形的村落形态则为阳。从整体形态看,他们的最大差异就是一个以凹下的水塘为中心,一个以凸起的山岗为中心。但是具体到个房支、形制的“里坊”看,其布局具有相似性,仍然是以梳式布局为原型。比如蚬岗村,宗祠建筑仍然是置于村落的前方,后面的民居建筑虽然巷道不是太规整,但是能看到一排一排有秩序的布局。可以说它是由若干不太规整的梳式布局围绕着山岗不断建设的结果。
带状的村落往往是依托河涌水网的两岸或一岸,顺着河流的流向进行村落与建筑的营建,长期以往就形成了曲折变化、自由灵活的带状布局的村落形态。这样的村落布局有接近水源或利用水上交通以满足日常出行和发展商贸业的需要,也有利于防御洪水的冲击。该布局沿水陆交通线横向延伸,河流与道路方向往往成为村落发展演变的依据和空间边界。水陆交通就像整个村落的骨架,将若干村落元素串联起来,村民临河而居,可以享受水域带来的便利,在村落后面的田野、山林则带来生存所需的农作物。如果村落两边地势高差不明显,则村落的建筑可能沿两岸分布,如果河流径流量相对较大,村落的整体地势处于低洼位置,则村落建筑往往占据较高的一侧,低洼的一岸往往发展为一基塘、水稻田,成为农林果蔬的生产地。这样的例子在水乡较多,但由于商贸业的发展,人口剧增,村落规模扩大,许多村落不可能无限制地沿河纵向发展,而是根据需要向两侧横向发展,带型村落就又可能演变为不规则的块形布局形态。
番禺区石楼镇西北方的大岭村背靠菩山,前临玉带河,远处是南北逶迤的飞鹅岭,左边为马鞍岗右边为白沙湖冲击平原,石楼河蜿蜒于其间,从大环境格局来看,十分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五位四灵”的环境模式,左边的马鞍岗高于白沙湖冲击平原,符合“青龙压白虎”“玉带环腰”等的风水术数。可以概括为“菩山环座后,玉带绕门前”。从中观环境看,村落主要从东南至西北沿着大岭涌蜿蜒分布,民居建于靠近菩山的一侧呈带状扩展。大岭涌形似玉带,又名玉带河,从东南至西北分别建有文明街、龙津街、繁华街作为整个村落的骨架,民居建筑与河涌、古桥、古榕、埠岸、农田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传统广府村落的水乡景观(图6)。

图6 大岭村总平面图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9]。
“超级村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由多姓氏、多房支构成,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商经济发达、建筑质量上乘。总体上由众多自由的水网河涌将地貌划分为若干部分,各部分之间是相对独立的空间,这些空间从地理环境看,包含有小山、小岗、小丘,各种形状的水塘、基塘,局部平地。这样村落空间布局呈现为综合性、自由性特征。
河涌围合的范围内,若地势平坦,一般会形成规整的梳式布局,巷道肌理清晰规整。如果村前挖有近似矩形的水塘,水塘旁通常为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祠堂建筑。他们的位置不再是面向天然的河涌,河涌反而成为村落的后方。巷道的进深也因为河涌的自由布局,导致长短不一。如果未挖有水塘,则仍然是朝向河涌为主。如果河涌围合范围之内有小岗、小丘,则可能出现“以岗为中心的村落布局”,建筑围绕着小山岗而建,村落的巷道成放射状朝向河涌,具有“八卦”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如果河涌围合范围内中间地势低洼,或人为的挖凿若干水塘,则可能形成“以水为中心村落布局”,村落建筑或朝向内部的水塘营建,或朝向河涌营建,形成“巷巷朝塘”的布局。如果河涌围合的形状为狭长型,则形成带型布局的可能较大,村落朝向河涌,建筑沿着河涌呈带状拓展。所谓自由性根本上是由天然的河网水系决定。水网将地形切割为若干块形状、面积不均的范围。还由于姓氏众多,房支庞杂。村落的选址、朝向、布局均不一致,村落的选址布局以方便村民生产生活所需为出发点。村落的发展方向既不是规整梳式布局向后的单一发展,也不是带状村落布局向两个方向,而是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这种村落并没有明显的村落中心和边界。即使在河涌围合的空间之内,水塘的分布、大小、形状也比较自由,并无规律可循。在村落与外界交接的空间往往会形成村落建筑群与基塘、农田相互交叉互渗。在村落边缘的建筑密度比中心会有所降低。村落外围的基塘、水田对村落的边界具有较强的界定与终止作用。但是主体区域外围的基塘、水田会包围一片住居的建筑群,虽然与村落联系不紧密,但仍然属于村落的一部分。
这样的村落在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较为常见,如广州海珠区的小洲村、黄埔村、沥滘村,佛山的的逢简村、顺德的碧江村、陈村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这里河网众多,商贸鼎盛。在民国《顺德县志》卷一《风俗》讲到,在明清两代,河运贸易和农商经济极大地促进了陈村的发展,到清乾隆年间已经成为一个“商贾如云,舟楫鼎盛”的大墟市。在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地语》写道:“顺德有水乡曰陈村,周迥四十余里,涌水通潮,纵横曲折,无有一园林不到,夹岸多水松,大者合抱,枝干低垂,时有绿烟郁勃而出。桥梁长短不一,出处相通,舟入浙咫尺迷路,以为是也,而已隔花林数重矣。居人多以种龙眼为例,弥望无迹……,陈村的水味淡有力,故取做高头斗酒,岁售可万翁,他处酤家亦率来取水,以舟载之而归……”[11]屈大均的这段话道出了这类水乡村落的几个特点:历史悠久、规模巨大、水网交通畅达,环境优美,农商业发达。
杏坛镇逢简四面环水,以水为界,河涌呈“井字”型,自南往北流过古村,汇入西江支流,把村落切割成若干小沙洲(图7)。村内共十六个村民小组:见龙、村根、潭头、明远、后街、高社、麦社、午桥、嘉厚、高翔、直街、碧梧、西街、东岸、槎洲、新联,他们共同组成既独立又紧密联系的村落共同体。村落由南北两部分组成,村落沿河的一些段落处分布有祠堂、庙宇等公共建筑,村落巷道并非全是笔直,而是随地形略有变化。河涌基本保留了原有的空间和自然景观,两岸多为麻石、红砂岩铺砌的埠岸和临河步道,古榕、水松、蕉林等果林植被装点着两岸。在村落的周围分布着大片的基塘,形成了特有的水乡村落景观风貌(图8)。

图7 逢简村空间布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8 逢简村及其周边的基塘格局
资料来源:截图于百度地图。
[1]冯江.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2]朱光文.岭南水乡[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杨展辉.岭南水乡形态与文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4]叶先知.岭南水乡与江南水乡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比较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5]陆琦,潘莹.珠江三角洲水乡聚落形态[J].南方建筑,2009(6):61-67.
[6]朱光文.榕树·河涌·镬耳墙——略谈岭南水乡的景观特色[J].岭南文史.2003(4):41-46.
[7]潘建非,邱丽.岭南水乡景观空间形态的分析与营造[J].中国园林,2011(5):55-59.
[8]陆琦,张莎玮,吴鼎航.广府传统村落中的景观图式:对广州大岭村的考察[J].小城镇建设,2017(12):71-77.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12.010.
[9]袁倩.基于广州城市边缘区历史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16.
[10]周彝馨.移民聚落空间形态适应性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90.
[11]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2]纪晓玉,周剑云.大都市区乡村空间保护的一种范式[J].小城镇建设,2017(2):80-83,102.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2.016.
[13]赖纳·特茨拉夫.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M].吴志成,韦苏,陈宗显,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4]陶媛.佛山松塘传统聚落审美文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15]丁雯娟,周剑云,魏开.乡村聚落空间形式研究综述[J].小城镇建设,2013(9):90-93.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3.09.014.
作者简介:
王东,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任教师,博士。
颜政纲,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任教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