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历史城市文献、城市图以及实地调研可知,“踞山”模式在中国古代各地的规划实践中有着广泛运用,并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其最典型者当属重庆,今人多有论述。另如陕西佳县踞山营城,“左带黄河天险,右襟芦水环绕”,并依东门外面临黄河的山势险绝之处妙建香炉寺,而成踞山俯河的城市格局,香炉寺也成为佳县一处名胜;云南宜良“屏障南山,截拦西岭;北乐为枕,盘江作带”,构建了层次起伏的山城空间形态;四川西充“东跨化凤山,沿青莲山而南,越仙林山至西孝廉山,转北门上山巅”而营城,并沿城内化凤山山脊规划建设城市标志性人文建筑;此外,四川巴州平梁城、安徽歙县、江西彭泽县踞山构建山城共融的特色格局,凡此等等,皆具启发。本期栏目从诸多案例中,遴选江西湖口、陕西榆林、山西新绛、陕西紫阳等四个案例,对“踞山”的传统规划实践予以进一步阐释。

▲ 佳县香炉寺实景图
▲ 城池图【引自清光绪二年(1876年)《西充县志》】江西湖口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口,“据江湖之险,当吴越之冲”,为“踞山”实践的一处典型范例。按清同治版《湖口县志》所记:“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揖,皆屏列于左右”,“铁屏横峙于前,石钟环抱于侧”,湖口城市格局的构建便是巧踞此般山地形胜,可谓精而合宜。其依托北面滨湖、其余三面山势围合的天然地利,因循山脊走势修筑城防工事,创造了“湖山环护”的理想防备格局;并背依城南山岗而布局城市主体空间,将城隍庙居中而置,县署、文庙分列左右,形成了主次分明的城市空间秩序。同时,湖口古人充分发掘石钟山独特的风景资源,因山之胜而创建了飞捷楼、慈云阁、锁江亭、江天一览亭、昭忠祠等数十处标志建筑,遂成邑人凭眺抒怀的人文胜地。清代诗人杨大鲲曾对此格局景致赞道:“内可尽一邑之概,外可览江湖之分”。

▲ 县城图【引自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湖口县志》】陕西榆林自古为军事重地,曾为“九边重镇”之一。建设充分结合自然山势,择址于“阻溪巉岩危之处”,并“东倚驼山”以防外敌居高攻城,形成了“一夫当关,据险扼害”的防备格局。其规划结合城市半踞驼山的形态特征,借助地形高差组织人居空间秩序,于驼山之上建夕照亭、梅花楼、香云寺、戴兴寺、朝阳观、关帝庙、昭忠祠等文化建筑,将居住等日常生活功能布局在山下的平坦区域,如钟楼、凯歌楼、万佛楼等标志性建筑则处在驼山与城市生活区结合处,形成数座标志性建筑沿中轴线串联分布的特色格局,创造了层次丰富的天际轮廓线。保存至今的“六楼骑街”景观和驼山上的文化建筑格局,依然是榆林古城最为杰出的创造之一。

▲ 府县城图【引自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榆林府志》】
▲ 榆林历史城市踞山格局示意图山西新绛也是典型案例之一。新绛古称绛州,其地“北枕九原,南襟峨岭,姑射雄峙于西北,汾、浍环绕于东南”。古绛州城踞山而筑,凭依地势高差而布局,“耸然高十余丈,可谓天险”。其规划通过“察地形”,依循西北高、东南低的总体地形特征组织人居空间,将绛州衙署、钟鼓楼、乐楼、城隍庙、古塔、天主堂等标志性建筑置于高崖之上,各抱地势,错落有致,创造了壮美的天际轮廓线以及临川笼丘、随势制胜的城市格局。特别是,这些标志性建筑并非一个时代建成,而是前后纵跨逾千年,这种连续的历时性空间格局凝聚着人们把握自然地势进行城市格局和建筑设计的智慧。

▲ 州城图【引自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直隶绛州志》】
▲ 新绛古城实景图(华中科技大学何依教授提供)紫阳地处陕南,滨汉江而踞山立城,形成所谓“背枕高岗,面临汉水,左踞神峰关屏之固,右俯长溪堑限之深”的整体格局。县城处于山水之间,城内关键风景地布局有文庙等标志性建筑,古人通过对其与汉江及南岸诸山景致的关联性设计,辅以在城北凤凰岭至神峰山一线高地依形胜建真武祖师殿,形成一城之大观。登临其上可俯瞰全城,且汉江及南部山岳风光亦尽收眼底,形成“左环文笔,右列印台,以瓮儿山为屏风,而汉江清澈盘绕其下”的人居胜景。此外,从保存至今的旧城中还可领略到紫阳在山地街巷空间组织、居住空间形态、山地建筑特色等方面的成就,值得保护和发扬光大。

▲ 城治全图【引自清光绪八年(1882年)《紫阳县志》】
▲ 紫阳县城实景图总之,“踞山”城市因受地形所限,与平原城市在形态、标志性建筑选址、空间组织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更加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复杂性。“踞山”作为一种凭借山地形胜构建城市格局的方法,体现出人们从实际出发,发现和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在受限环境中创造无限可能的城市营造理想。时至今日,笔者到“踞山”城市调研,总能为前人的智慧和空间创造力所震撼。对于“踞山”经验的现代传承,既需要对城市内外的形胜之地以及城市的历史“踞山”形态进行妥善维护,更重要的是树立将特殊的山地形胜作为城市空间营造积极因素的理念,将建设与之有机融合起来,创造山城和谐共融的空间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