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中国近代轻工业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铁路文化的发祥地,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先生的铁路生涯便是从这里开始的。百余年的铁路建设史,给天津留下了诸多珍贵的老铁路遗产。然而,本世纪以来,老工业区逐步外迁,铁路货运功能消失,曾经繁忙的工业铁路线被废弃或闲置,成为近代中国工业历史长河中的一抹记忆;与此同时,铁路沿线地区工业、仓储功能外迁,中心城区内的部分铁路沿线空间成为环境死角,阻碍了周边地段的发展,浪费了土地资源,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内生活力。
2017年的城乡规划专业六校联合毕业设计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承办,本次毕业设计以“轨枕之间——天津铁路环线周边地区更新发展规划”为题,以天津市中心城区长约65公里的环城铁路为线索,探讨天津市中心城区铁路环线周边地区的城市更新目标与规划路径。
本次设计题目选取了功能复合杂糅、兼具历史文化意义和城市活力复兴功能特点于一身的环城铁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的更新,希望能在尊重铁路文化遗产、理解天津城市发展变迁的前提下,启发学生构想基于城市更新思路、与环城铁路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生态重组修补相匹配的整体愿景,研究政策制度和落实空间策略,重塑中心城区铁路环线周边地区的时空穿接。
这个选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天津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张,1986年后主要的建设逐渐向滨海新区转移,因此,近现代工业曾经密集而繁盛的中心城区铁路环线周边地区逐渐衰落。而2010年,京津提出共建“世界城市”的宏伟发展目标,天津的经济实力、区域影响力不俗,又具有跻身世界城市行列的重要优势和资本。在此背景下,这个承载着约1/6天津市区面积和人口的铁路环线地区的更新发展,难度不仅在于面积大人口多、不仅在于有铁路及众多工业遗存要保护,还在于近百年中这里见证了城市的荣辱兴衰。所以如何通过城市复兴吹散记忆的蒙尘,唤醒哏儿都人民引以为傲的天津情怀,为2.0天津时代带来新契机,都是难点所在。

▲ 天津铁路环线
当我们环视一下天津这些铁路沿线地区,会发现其具有重要的复合功能特点:本身依托工业铁路遗址,沿线周边杂糅了工业遗存、居住、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园、快速交通、商业商务等多种用地功能。其整体环境却由于铁路线的切割而碎片化,成为城市的消极空间,逐步丧失活力。因此,在更新发展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铁路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工业外迁与城市修补的关系;沿线消极空间利用与城市活力复兴的关系;铁路生态化改造与城市功能升级的关系;铁路与其他交通要素间的关系。
在此背景下,通常规划目标的设定往往是繁重的、重叠的、综合的,对工程项目而言,这是必需的。然而对毕设课程设计来说,其核心却在于,在已完成的理论知识及相关训练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独立发现城市问题、分析和处理问题,并运用先进理念大胆提出城市更新策略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解决实际需求问题。

▲ 天津铁路因此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复杂而又带有典型性的城市更新地段,我们并非是在完成一份绝对正确的答卷,而是试图探索一种方式,一种开放而充满情感和灵魂的设计方法,一种能够留住曾经、享受当代、织梦未来的规划构想,深入挖掘对于这个题目,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更多的思考和认识。在原有侧重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学习与训练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提升对隐藏在复杂的城市现象背后的社会人群、经济产业等关系的理解。
从这个角度来说,体验城市空间的同时深入理解城市的社会网络,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关注弱势群体,维护文化多元性,保持社会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护城市历史遗珍,促进城市未来发展,创造城市美好生活。
各高校的同学对于选题的理解各不相同,提出的解决方案各有特色,这种多元的思路碰撞和深入的联合教学交流为联合毕业设计带来了额外的收获,对于城市更新发展和历史遗产保护问题也进行了具有创新价值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