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团队
原文/ 郑颖 翻译/ 许欢
校验/ Jayne C.
编辑/ 众山小 排版/ 喵呜
一
城市
交通
览
导读
当许多汽车主导的国家还在苦苦挣扎如何吸引大家骑车时,在中国共享单车的出现立马掀起了一阵骑行热,但同时也遭到很多诟病和质疑。所以到底如何在城市创造积极的骑行文化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参与了阿姆斯特丹大学的规划自行车城市课程(Planning the Cycling Cities),希望一探究竟。
提到自行车城市,大概脑海中闪现的画面都是专用的自行车道、优雅的自行车大桥、新潮的停车场以及贴心的信号灯,骑行在这样秩序而安全的空间里该是多么享受。但实际上,在阿姆斯特丹,这个自行车王国里,到处充斥着 “混乱”。
图一、(左上:加拿大温哥华自行车道;右上:丹麦哥本哈根自行车桥;左下:荷兰乌得勒支自行车地下停车场;右下:荷兰阿姆斯特丹自行车红绿灯)
除了空间上的杂乱,阿姆斯特丹人似乎特别“不守规矩”。电车可以停下只为等待行人或自行车通过。在狭窄街道,有机会超车前,轿车都必须非常缓慢地跟在自行车身后。而当所有汽车和公共交通都表现得如此体贴时,最不耐心的人反而成了骑行者。骑行速度稍微慢一点在自行车流中就会成为交通阻碍。明明是红灯,自行车却视而不见、呼啸而过。路人则最为“可怜”,人行道不仅会被自行车借用,过马路还要分外小心,不然一不留神就会被车铃不耐烦地催促。
各种交通方式交织,
混乱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图三:上下班高峰的街口
图四:拥挤的渡轮口
图五:市中心的水坝广场
但神奇的是,这样的混乱似乎除了让游客难以融入外,却一点问题都没有。二十天的观察里,我不仅没有看到任何事故的发生,反而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互动。在靠近十字路口需要转弯时,骑行的人会通过观察别人脚踏的动作,来判断自行车的速度,并用手势示意自己的方向,从而自然地混入到车流中。当其他人看到这样的信号时,也会马上调整自己的移动速度和轨迹。所以即使在没有红路灯的路口,大家依然能自然而顺畅地通行。自行车流和人流就像流动的鸟群,在混乱拥挤的表象下,人们之间早已达成了特殊的协定。
图六:人流间的互动
图七:鸟群的流动
而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骑行的人和行人都暴露于同一个环境下,大家可以灵活地观察、协商并调整自己,从而更加合理地使用道路空间。但汽车却把交流的可能性隔绝在了铁皮之外。所以与其说阿姆斯特丹不守规矩,不如说他们不相信以汽车为主导的道路规则。当我们责备路人闯红灯妨碍交通、造成拥堵、大大降低通行效率时,恰恰忽略了一件事 – 我们是在满足人的需求还是汽车的需求?
而在这样以人为核心的环境里,我看到了更多个体与城市的互动。在下班的时候,人们会并排骑行,一边前进一边聊着天。当经过熟悉的商店看到老朋友坐在门口时,骑行的人会热情地打招呼问候。如果路过超市,便会立马停下来采购。在公园里,经常看到成群的人坐在草坪上野餐聊天,而旁边就是他们的自行车。可惜的是,在汽车为主导的城市里,这样的互动却被局限在了五人座之间。
而有趣的是,曾经骑行者在阿姆斯特丹也被认为是不受管控的问题孩子。退回到二战后,当人们开始负担得起汽车,并且政府也认为汽车才是城市未来的时候,自行车使用率在60年代到70年代间快速地从63%降到35%。而更糟糕的是,传统城市格局不断被破坏以适应现代交通的发展。
老城区的破坏、人与车之间的强烈冲突激发了大量的社会运动。60年代的Provo运动(Provo Movement)里人们发起了白色单车计划(White Bike Plan)要求解决交通矛盾,而这个计划也成为最早的共享单车系统。70年代,政府提出要在Nieuwmarkt区域建造高速公路和地铁,因为大量历史建筑将被拆毁引发民众骚乱,计划最终被取消。
图八、(左:1969年约翰·列侬、小野洋子在阿姆斯特丹与一辆白色单车;右:Nieuwmarkt最初计划建造的高速公路)
在被称为“Woonerf”的一种单车与行人有优先权的道路上,大量的减速带迫使机动车减低速度,行人、自行车和汽车共同分享道路。在这样的路上,往往没有信号灯和标识,不同的铺装已经诠释了如何使用街道空间。
在一些地方还可以看到宽容的路缘石(forgiving curb)。低矮的高度和平缓的角度给了骑行者犯错的空间,确保自行车在撞到时不会摔倒。而之所以有这样的设计是因为1992年在荷兰被广泛应用和接受的Duurzaam veilig (“可持续安全”)政策。其中一个原则宽容性(Forgiveness)强调人是会犯错的,所以道路设计应该提前考虑如何避免自然本性所引发的冲撞和伤害。而这也是为什么在阿姆斯特丹即使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机动车交通也会主动让行自行车。
来自公众的压力以及1973年的石油危机也让政府开始重新审视自行车,随之而来的政策和环境支持,也鼓励越来越多的人重新开始骑行。如今在阿姆斯特丹的市中心,68%的出行会依靠自行车。
图九:2015年阿姆斯特丹
不同区域出行交通方式比例
即使这样,整个城市依然在不断改变和更新:在区域上,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转换;在设计上,如何优化十字路口自行车停车空间,从而减少冲突;在民间,社会组织BYCS提出50by30的目标,希望2030年在世界范围内50%的城市出行将依靠自行车,同时也通过组织自行车市长项目(Bicycle Mayor Program)帮助不同城市发展单车文化。
图十、( 左上:在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结合下定制不同旅程,来自Studio Bereikbaar; 右下:阿姆斯特丹Mr.Visserplein路口改造前后;左上:BYCS 50by30目标;右下:阿姆斯特丹自行车市长、墨西哥市自行车市长和世界第一位青少年市长)
所以阿姆斯特丹强烈的自行车文化,是在历史传统、紧凑的城市格局、人性的街道设计以及无数的社会运动推动下形成的。它能够成为自行车王国, 相比精心策划,反而更像是一场意外。而即使是在历史最低点,依然有20%以上的出行依靠单车,所以这个城市又是非常独特且难以复制的。但重要的是,阿姆斯特丹让我们感性地去理解为什么要回归自行车。我们又该如何摒弃汽车逻辑,创造更加人性的街道空间,如何通过个体的力量让骑行变成很酷的事。
[1] Oldenziel, Ruth, et al. Cycling Cities: The European Experience: Hundred Years of Policy and Practice. Found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2016.
[2] Van der Zee, R. "How Amsterdam became the bicycle capital of the world." The Guardian (2015).
[3] Hockenos, Paul. "Where ‘Share the Road’ Is Taken Literally." The New York Times (2013).
[4] Wagenbuur, Mark. “Sustianbale Safety.” Bicycle Dutch Blog.
资料
免费索取英文原文资料:
联系微信公众号
或电邮 Daizongliu@qq.com
我们帮助中国
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城市交通|非机动交通
|活力街区与公共交通|
|量化城市与大数据|
我们作为专业志愿者团体
秉承理想,帮助中国可持续发展,并为之贡献
? 理念与传播 ?
? 培训与教育 ?
? 实践与孵化 ?
欢迎加入我们
2014-2018 ? 转载请注明:源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