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送上上述6类道路的“全家福”。从整体的空间分布来看,城市的快速路、主干路基本形成了各自的景观特质,构成了城市道路景观的框架。

同时,我们也可以识别出北京市街道系统的系统的一些主要问题:
(1)各类次干路、支路的空间分布比较杂乱,大量城市地区尚未形成鲜明的街道空间意向,临近的街道和地区之间缺乏充分的呼应和协调,整体景观风貌存在“破碎化”的缺憾。在交通“畅通工程”广受关注的今天,应当认识到,畅通的不应只是路面,也需要包括城市的景观意向。通过街道景观的精心协调,形成千年古都连续的街巷空间意向,对于提升北京文化中心职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四环以外的经济开发区、新城地区有大量道路的景观建设工作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强化道路绿化、增加沿街建筑对街道空间的围合等方面仍需提高力度。在前一阶段的城市建设中,为迅速拉开建设框架、疏解市中心的压力,外围新城建设在空间质量上精耕细作显得不足,未来需及时调整建设模式,做到“内外兼修”,通过优化城市街道风貌来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增强人口和产业吸引力。
(3)老城区,特别是老城东部地区的绿化建设不足,加之近年来新增的多层建筑数量较多,部分街巷空间感受偏压抑,需要通过拆墙透绿、开放街区等手段予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