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卓越讲坛”现场
主题讲座核心观点 I 城乡融合发展,寻求乡村振兴新突破
1 农民不需要田园牧歌,需要真实富裕的生活
(1)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
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建设,从2003年到2018年,浙江乡村振兴经历了示范引领(2003-2010年)、整体推进(2010-2016年)、和深化提升(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关注重点从乡村环境整治、扩展到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保护、村庄特色发展等,到现在特别关注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技术应用等;规划编制方法经历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到村民深度参与的过程。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浙江省用10年时间,整治了14000个行政村,建成1000多个示范村,由省级层面的农办、建设厅为主,其他部门联合推动,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农村面貌获得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村庄获得了较大发展。
“四美三宜两园”是指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的美丽乡村。以县为操作主体,重视生态和环境建设,创建生态、美丽、宜居村庄,重视农民作为主体的需要,兼顾市民对乡村休闲的需要。
“千村精品、万村景区”,投资500亿,在原来美丽乡村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加强景区建设。每年创建A级景区村2000个,美丽乡村示范县6个,新增500个以上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美丽庭院500万户,实现“全域大花园”。

图2 浙江省乡村建设发展主要历程
(2)完善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融合,一张蓝图干到底
“千万工程”阶段,浙江省形成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层次分明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首先开展全覆盖的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原则上1.4万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都要编制;制定了《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浙江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内容和深度的指导意见》等,在标准和规范上,对村庄规划编制提出要求。

图3 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示意图
美丽乡村阶段,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在规划层面形成了美丽乡村系列规划,包括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规划、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等类型的美丽乡村规划。
表1 浙江美丽乡村规划体系

在规划体系指导下,各层次村庄规划,守住发展底线,秉承多规合一理念,发挥规划引领,保证多层次规划衔接与实用性,提出体制创新和政策配套,坚持城乡融合,一张蓝图干到底。
2 发挥小城镇的独特作用,寻求乡村振兴突破口
浙江现阶段的乡村建设,投入产出的边际效应比较低,要实现乡村振兴,有2个突破口。
其一推进美丽乡村升级转型,加快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以浙江省安吉的余村为例,村庄规划编制尊重余村现状以旅游为主,有高山、有泉水的自然特征,强调精细化、有特色的设计。例如:增加了生态资产评估、生态修复等内容;重点针对节点和户型进行设计;加强绿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等。从规划到施工图,建立一体化、一条龙服务。把乡村建设的更漂亮,乡村产业做得更好,是践行“两山”理论新的“大花园”乡村。
其二是发挥小城镇独特作用,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融合。浙江是从乡村工业起步,浙江经济近一半左右是由镇及镇以下单位产出,小城镇人口也占60%左右。所以小城镇在浙江的地位非常重要。浙江目前正在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至2020年前,全省要完成1191个整治单位的整治任务。整治重点是“一加强,三整治”(加强规划引领,整治环境卫生,整治城镇秩序,整治乡容镇貌),主要目标是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功能持续增强,乡容村貌大为改观,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乡风民风更文明,使小村镇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同时,特色风貌是小城镇外在形象和精神内在的有机统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因素、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民宿文化等长期积淀形成的结果。因此,整治的时候要融合当地的自然风情、地域人文、产业特点,把其独有的特色风貌表现出来。同时小镇是当地人生产生活的场所,不能脱离人而特色化,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
3 规划方法与乡村振兴
规划方法怎么做?浙江省提出“望、闻、问、切”:“望”,就是对问题要梳理清楚;“闻”,就是对特色要与传统、产业、自然结合,彰显特色,提出“三有两结合”(有保护、有挖掘、有传承,与产业相结合,与自然相结合);“问”就是分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中心镇、一般镇、乡级镇,景观分平原的、海岛的、山地的;“切”就是专业协作、多规衔接。
规划方法如何落地?浙江省建立了“1+1+X”模式。第一个“1”就是综合性整治规划;第二个“1”是实施计划,以镇主要发展诉求为主,跟进实施项目,建立考核机制;第三个“X”是专项规划方案,根据需要设计交通、景观、产业、风貌等多项内容。
规划如何保证落地?设计单位全面参与和乡镇全力配合。浙江省挑选了百家设计院、百名规划专家团,历史半年,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建立驻镇规划师制度,执行严格的建设项目管理,无设计不动工,按照设计样式,颁发“一书三证”,程序规范、合理。
学术热点深度讨论
焦点1 | 传统乡村建筑风貌元素如何在现代乡村建筑设计和管理中应用?
特色乡村建设过程中,文化传承非常重要。浙江在乡村传统风貌方面做过一些尝试,主要通过翔实调研乡村传统建筑风貌,挖掘和提炼历史建筑元素,制定一系列的样式和图集,形成“一县一图集”,同时在建筑风貌元素、建筑材料方面采用奖励机制,结合土地审批优惠政策,为农民建房提供指导和依据。
焦点2 | 规土合一背景下,乡村振兴相关规划如何开展?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用城乡之间的“差异化”发展来化解当前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浙江省规划和土地虽然是两个部门分管,但浙江省的村庄规划有独立的体系。从县市村庄布点规划开始,到村总体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每个设计都有导则。法定规划层面,村庄规划是规土合一的,村庄新增建设用地,划定生态控制线等都需要与国土层面衔接。浙江省农村宅基地的建设需求很旺盛,基本上每年有总户数10%的新增需求,如何处理好新增宅基地与基本农田、生态用地的关系,需要在编制村庄总体规划时做好衔接,为村庄建设规划提供指导。
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输血阶段”,重点是改造“脏乱差”的环境。而产业发展是乡村真正实现振兴的根本。规划师在编制村庄规划时,应明确自己的定位,要清楚村庄规划编制的主体是村民自己,规划师仅在技术上、理念上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想法。决定村庄规划产业振兴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村干部是否有公心;另一个是村干部是否有号召力,能否把全体村民团结起来做事情。乡村产业类型基本相同,基本是一产为主,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影响乡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区位、自然环境禀赋、村干部能力等。
焦点4 | 乡村规划作为一个空间规划,如何考虑抵抗外界的冲击,通过哪些手段体现对环境新变化的适应?
乡村是有生命力的,几百年几千年存续下来的。所有的生命都有抗外界冲击的能力和适应环境改变的能力。但现在乡村面临着一个剧变的时代,大量的乡村正在灭绝,乡村产业正在变动、规划上的撤并,就像气候变化一样,大规模地消灭了很多原始村庄。同时资本的介入,更像一种基因的注入,改变了乡村的发展机制。乡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现比较好的一个地方,要抵抗外部风险,要回归传统文化,强调对自然的尊重,同时重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人的需求和人与人关系的改善,最终才能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互动的结果。此外,乡村要聚焦特色发展,包括城乡差异和乡乡差异两个方面,从而提高农村的单位附加值,刺激市场消费农村。

图4 专家们在会场进行技术交流
本文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师办、发展研究中心、规划三所供稿
本稿件经专家本人审核,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