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版总体规划实施以来,首都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证明总体规划提出的建设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速度还是大大超出了总体规划的预计。城市规模提前五年达到规划的目标,虽然户籍人口比预计的发展速度慢,但是,暂住人口却大大超出了预计的规模。
随着小汽车进入家庭,机动车数量大大超过2010年预测的规模。
房地产业的发展,城市建设速度大大加快,1992年,年均建筑竣工量突破2000万平方米,2000年突破3000万平方米,2005年突破5000万平方米。
随着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首都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大大加强,八五期间年均投资近100亿元,九五期间年均投资27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投资440亿元,大大加速了首都现代化的进程,使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现代化的要求。
城市的加速发展,建设体制的变化,促使城市建设中若干矛盾加剧。主要是: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争夺和郊区建设占地过大上。规划和开发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城市要求环境质量、保护历史风貌和开发部门追求高容积率严重降低环境质量和破坏传统风貌上。建设规模和城市基础设施的矛盾,反映在建设规模过大,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和资源缺乏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反映在首都建设要求高标准、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在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常常出现牺牲环境追求短期效益上。
所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如何正确处理现在和将来、整体和局部、需要和可能的矛盾。要求规划工作者了解经济发展规律,熟悉市场,参与宏观调控,在诸多矛盾中寻找平衡点,掌握城市建设合适的“度”,以推进社会、经济建设,引导城市持续健康有序地发展。
据此,遵照国务院的指示,2005年北京市政府又组织编制了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于2006年初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新的总体规划调整了城市发展规模,大大加强了新城的建设力度,开始实施京、津、冀之间区域合作;对历史城市保护进一步深化、细化;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更加科学系统;对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强调面向基层,面向农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