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空间》34辑:透视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作为引导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规划管理部门的认同,但对于如何将城市设计的成果有效地运用到规划管理当中去,却是城市设计实践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以福建长乐市首占新区城市设计及其导则的编制过程为例,介绍详细规划阶段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内容和方法,并从城市设计实施的情况出发思考城市设计导则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首占新区城市设计编制过程
1.项目背景
长乐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入海口南岸,是福州市域的次中心城市,闽江口城镇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城市新一轮的快速发展,长乐城市空间发展不足问题显现,从城市用地发展和空间结构优化角度看,越过南侧的龙门山,进入宽阔的上洞江水网平原,发展首占片区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占新区城市设计的规划范围就处于首占片区的核心区域,根据2006年6月编制完成的《首占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该区域内将包括长乐市未来的行政中心、地区的商业中心、体育中心以及一定规模的商务办公用地,城市设计范围用地面积共202.38hm2。
2.编制过程
2006年9月长乐市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对长乐首占新区城市设计方案实行公开征集,并确定了5家设计单位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2007年5月长乐市政府邀请国内专家对征集方案的进行评选,并确定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同济规划院)的方案为第一名方案,同时针对该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2007年11月,同济规划院完成了城市设计方案的调整和深化,并于2008年4月依据城市设计方案,完成了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与此同时,首占新区的建设也有了实质性的推进,2008年8月,首占新区首个建设项目开始启动,城市设计成果被作为重要的依据运用到该项目的规划管理当中。
3.城市设计方案介绍
城市设计方案首先从外围的山水格局入手,力图将外围山水融入到城市空间的塑造中,营造生态化的城市中心区。为实现这一构想,规划确立一条以水体、绿化为载体,连接东部森林公园和西部三汊港,形成山、城、水一体,自然与人工景观结合的连续开放空间。并将规划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社会文化特征融入这一开放空间序列当中,打造一条“地脉、文脉、血脉”三脉合一的空间主脉。
围绕这条空间主脉,结合不同功能区块的活动特征,运用不同的空间处理手法,营造特色鲜明的六个核心空间,即:体育公园、政务公园、金融广场、商业中心和创智公园、亲水湾,并通过连续步行路径加以串联。同时强化垂直于空间主脉的活动路径,增加主体空间与整个新区的联系,提高核心空间的可达性。
在此基础上,设计力图通过建筑和空间语言对长乐的城市文化进行回应,以大尺度的滨水空间表达“七下西洋”的宏大气魄,用小尺度空间的商业氛围体现玲珑精致的水乡韵味,借万卷大厦回味“海滨邹鲁”的书香气息,凭创智天地联想开拓进取的长乐精神。
城市设计方案得到了长乐市政府和专家的认可,并根据专家和领导的意见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强化了对规划区功能定位研究,明确首占新区是长乐中心城区的功能组团,是大福州空间拓展的关键节点,是海外投资创业的重要平台。拓展了城市设计的范围,向西推展到三汊港河滨地带,使从山到水之间的空间资源得到有效控制。此外,结合后续实施的要求对方案作出了相应的调整。
想要原稿请点击喜欢作者→打赏2元哦
打赏者可获得本篇文章的高清电子版,打赏后请在文章留言区留言(并留下您的邮箱地址),或电话联系我们。
随手转发,让更多小伙伴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