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东京都市更新时,有很多案例可谈可说,“大丸有地区”是上上之选,“大丸有”指的是东京重要的三个商务区——大(手町)、丸(之内)、有(乐町)中划订的一块都市更新实验区,有着详尽的城市设计,享受特殊的规划政策,皇城根下的这个片区聚集着东京高级办公楼和酒店,在介绍东京都市更新时是极重要的!

大丸有地区示意图(蓝色区域)。图片来源:大丸有社区营造协议会。

大丸有地区项目分布(粉色为三菱产业),图片来源:三菱地所。

大丸有地区景观

皇城根的大丸有地区

行幸通望向东京站
东京近代建筑经典作品汇集之地
紧挨着江户城,大丸有地区在江户时代是大名们的居住地,武家聚集之地,天皇从京都移都至东京,丸之内的皇居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明治天皇废除了幕府制度,大名的产业也变成了政府用地,大丸有地区的土地多作为军用,明治维新后推行《东京市区改正设计》,这里规划为特别经济区,1880年代开始策划兴建接待外宾的帝国饭店。

江户时代大丸有地区的土地利用
1890年,大丸有的政府土地逐渐出售给私人,三菱集团的创办人岩崎弥之助买下了大片土地兴建办公楼(三菱至今还是这里最大的地主!),聘请时任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的英国建筑师康德(Josiah Conder)作为顾问,设计了大批带有英伦风格的办公建筑,其中声名显赫的“三菱一号馆”于1894年落成,这条街道因为浓厚的红砖英伦风,得了雅号“一丁伦敦”。

明治末年马场先街景。图片来源:wikipedia。
二十世纪初东京近代化的脚步加速,大丸有的基础建设大幅提升,1903年开辟了日比谷公园,1914年,日本第一代建筑师辰野金吾设计的东京站建成,铁路开到了皇城根,东京站周边出现大批近代办公建筑,这一带被称为“纽约区”。1923年美国建筑大师莱特设计的帝国饭店落成!
大丸有地区可以说是日本学习与展示西方文化的集中地,要想了解当时日本建筑师对于西方建筑思潮的解读,看看当年在大丸有建成的房子是极佳选择。

1914年东京站景象。图片来源:wikipedia。

莱特设计的东京帝国饭店。图片来源:wikipedia。
东京近现代规划的示范区
皇城根下大丸有地区的发展是极其敏感的,一方面,靠近皇居的土地生来高贵,另一方面,大丸有的开发,特别是近代建筑在高度上的突破,对于丸之内的皇居景观有着重大影响。为了保障皇居的景观,以及皇室的私密性。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东京浴火重生,城市规划成为重要考量,1933年《东京都市计画:美观地区区域及建筑高限制图》对大丸有周边发展做了高度控制,这一地区的建筑限高31米(100尺),打造了整齐的沿街景观。
东京在二战后期美军轰炸中遭受极大破坏,所幸,大丸有地区的近代建筑采用红砖和钢筋混凝土材料,一些建筑得以幸存,三层的东京站被轰掉了一层,标志性的穹顶也消失了,但主体两层还在,战后东京经历困难时期,东京站被草草修复,加上了斜坡屋顶。
1960年代,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发展,迈开了国际化的脚步,越来越多外国公司在日本运营,大丸有地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日本开始引入容积率控制规划,然而,这也是让日本建筑史家痛心疾首的时期,对于经济发展的追逐,使得大丸有的一些近代建筑被拆除了,其中包括三菱一号馆和帝国饭店这些经典建筑,这为日本都市更新敲响了警钟,该如何平衡古迹保护与城市发展?大丸有地区无疑是商业开发与历史保护之间利益冲突最明显的地方之一。

今日的帝国饭店
当然,在经济腾飞的发展浪潮中,大丸有的更新换代中出现了不少日本建筑大师的作品,例如,前川国男的东京海上日动建筑、谷口吉郎的帝国剧场等,至今保留完好。

东京海上日动建筑

东京海上日动建筑

帝国剧场
面对大丸有地区的开发机遇与压力,1988年7月20日设立大丸有地区重新发展委员会,在与地权者进行深入探讨后,于1994年制定了《大丸有地区规划基本协议》,订下了七条指导原则。1997年,在东京市政厅旧址建成由Rafael Vi?oly设计的东京国际论坛(Tokyo International Forum)。

东京国际论坛

东京国际论坛
19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后果显现,都市更新从关注容积率开发转向建筑与空间的活化利用,古迹的保护与再利用受到重视,然而,谁来为古迹保护买单?
2000年后,在小泉政府的推动下,东京开始设立都市更新试验区,2002年推出特别容积率使用地区制度。在大丸有地区内实行容积率转让制度,允许区域内不同地块业主之间进行协调,在新措施的推动下,古迹保护与再开发出现新局面。

更新发展的东京站周边景象
古迹保护与再开发的新局面
东京站的业主日本铁路,自1950年代就希望能跟上发展浪潮重新开发,增加建筑面积,为此做过很多轮的方案设计,然而,东京站对于东京人来说是难以取代的城市记忆,民众激烈反对拆除。在两难之中,大丸有的容积率转让政策挽救了东京站,日本铁路将该地块规划下获得的容积率,转卖给了周围的地块,将收益投入到东京站的修复。

改造后的东京站

东京站面对行幸通的主入口
东京站的修复堪称日本近代建筑修复的经典。修复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否需要复原被美军炸毁的穹顶和三层楼?还是保留战后匆忙修复的样貌(也是一种历史记忆)?答案是要恢复到原来的设计!依靠历史档案做到了原样修复,恢复了东京站最辉煌的状态。
在修复技术上,东京站展现了细腻的处理,新旧材料和谐共处,又能看出彼此的不同。在功能上,东京站继续作为东京都内最大的交通枢纽运作,即使是在修复期间也没有中断。由于地下空间的利用,释放出一部分站内空间,加上复建的三层楼,东京站引入了精品酒店——东京站酒店,并对站前广场做了大幅整治,打造宜人的站前空间。

东京站修复时增加的抗震处理

东京站内复建的穹顶

东京站修复的细节,新旧材料之间求同存异

东京站酒店入口处理

东京站前广场交通安排
三菱一号被拆除半个世纪之后,借着都市更新的风复活了,将1970年代建的办公大楼拆除,重建三菱一号馆作为美术馆使用,这场复活付出了七百多亿日币的代价,这更让日本建筑史家痛心疾首,当初为什么要拆啊?!当然,这场跨世纪的复活为三菱赢得了容积率的奖赏,而三菱一号美术馆也成为东京的话题景点,与超高层建筑之间形成的室外庭院成为都市人徜徉之地。

复建的三菱一号馆

三菱一号馆庭院

三菱一号馆与高层部分的结合

三菱一号馆庭院空间设计
三菱一号的拆除与复建虽然被批判为反面案例,值得称道的是,在1964年拆除前,三菱地所做了详尽的测绘,保留大量历史档案,甚至留存了部分建筑材料,这使得三菱在豪迈出手复建时,有了坚实的科学依据,能够在建筑材料和工艺上达到原建的水准,虽然是个“假古董”,却也是个高仿的。难能可贵的是,原来设计为作为办公使用的空间,成功转型为艺术展览馆。

高规格复建的三菱一号馆
大丸有地区保留下来的近代历史性建筑中,与超高层建筑结合开发的案例还有1997年被列为文化财的明治生命馆(建于1881年)、1999年列为文化财的日本工业俱乐部(建于1920年)、日本中央邮局(建于1931年)等。结合超高层建筑与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大丸有地区呈现了不同的处理手法,在经济转型的年代,也释放出一些适应新业态的创新空间。

保护性修复的明治生命馆

新规划政策保留下来的明治生命馆与增建的超高层

明治生命馆新旧部分的衔接

明治生命馆内新空间的引入

明治生命馆内建筑保护细节

明治生命馆内新业态的注入

日本工业俱乐部的再利用

日本工业俱乐部前部得以保留

日本工业俱乐部新旧部分的处理

东京中央邮局得益于东京站的容积率转让

东京中央邮局保留与增建的对比
公民协调下的公共空间活化
大丸有地区作为中央商务区,高层办公楼林立,缺乏居住人口,却有着高达28万的办公人口,这原本是商务区的弱点,但大丸有由于民间团体的介入,打造了宜人的城市空间。2002年成立 “大丸有区域管理委员会”,这个非盈利机构协调推进大丸有地区的发展,包括组织各种交流活动、导览、社区巴士运营支持等,旨在发掘展示大丸有地区的魅力,促进公共空间的活化利用。

大丸有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措施,图片来源:ECOZZERIA。
大丸有区域管理委员会,配合大丸有社区营造协议会、环境共生型社区营造推进协会,2007年提出大丸有“环境愿景”,2013年更新为“大丸有地区可持续性发展愿景”,在区域内推广环保节能减碳设施。2014年推出“公的空间活化项目”,在国家战略的扶持下,推动道路的活化利用,减少区域内机动车的使用,鼓励街道空间的充分利用,例如,丸之内仲通的景观提升,将商务区转变为具有活力的MICE区域,推动区域的可持续性更新。

丸之内仲通景观

丸之内仲通公共艺术的引入

丸之内仲通将商业设施引入商务区
大丸有地区在新的都市更新政策下不断演进,除了历史建筑保护性再利用,公共空间活化,东京站的地下空间以及周边商业空间的结合,都是值得探索的地方,更不用说新的大型综合体的出现。2015年日建担纲设计的八重洲车站重建工程完成,2018年由Hopkins事务所设计的日比谷中城(Tokyo Midtown Hibiya)落成。

新近落成的日比谷中城

日比谷中城的公共空间设计

日比谷中城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ONLab在线查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