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心区持续集聚的过程中,高端职能及高端机构的集聚区形成了主中心,进而推动了主中心门槛的提升。而对一些中小企业及机构来说,主中心过高的成本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已经超过了其所能获得的收益,因此这类企业与机构会从主中心向外扩散。这种扩散不是单一路径的,而是发散型的,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会以主中心为圆心向不同方向扩散。而这类企业与机构又必须借助良好的资源环境及大型企业与机构的知识溢出才能得到很好发展,因此多在城市交通可达性相对较高的地区形成新的集聚点,而这些集聚点多是依托交通主干道、重要轨道交通枢纽站点等地区形成,以保持与主中心的良好联系。而新的集聚点会逐渐发展成新的中心,并集聚原主中心相应职能的扩散及外围地区相应职能的集聚。这也是推动中心区由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结构发展,并构成中心体系的重要因素,而集散对流效应的持续作用也是中心区规模得以不断扩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在空间等级规模的框架及集散对流效应、商业发展模式与交通可达性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服务等级体系的主中心极化与其余中心扁平化的特征(图8)。

对于集聚与扩散效应,一般认为规模的收益递增产生集聚经济,使得集聚效应增强,而集聚到达一定程度后,会产生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并使得地租水平提升、成本的增加大于集聚的经济效应,由此产生集聚不经济效应,进而使得扩散作用增强。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角度看,这种集聚—扩散效应是真实存在的,但从空间角度看,中心区特别是城市主中心的发展过程始终是一个强集聚的过程,推动其空间规模及强度不断增加。以集散对流效应的观点看,则是在原有产业扩散的时候,有更加强势的产业向中心区集聚,产业的扩散在发生,但同时空间的集聚也在发生,只是推动集聚的产业发生了变化。在产生集聚不经济效应的扩散时,中心区会在市场机制及空间自组织机制的作用下改善环境和交通条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强化空间的集聚要素,甚至这种调节在尚未产生集聚不经济效应的时候就会发生,这也是中心区自身发展的需求。但这一强化集聚过程是有选择性的,交通、环境等的改善会带来中心区生产成本的提高,进而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也使中心区对产业的需求与产业自身区位的需求出现变化。在综合成本及收益的考虑下,部分原有产业选择分散到中心区外围,而部分新的产业进入中心区,且进入的产业一定具有更高的盈利水平及附加值,以平衡更高的生产成本。在此基础上,中心区的空间演进就形成了集聚—集聚扩散—再集聚的循环演替过程,推动了城市主中心的不断更新、演替及升级,形成了极化发展的格局(图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