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深圳位于珠三角,但是他不属于珠三角,原因很简单,他是全国城市。深圳在城市发展、壮大、以及引领的未来方向上,应该成为更具有开放性的共同体。
理想的城市是什么?第一个是安全,二是要有爱,这个爱是博爱,是意义、是生活。爱是和他人之间的交流,爱是社会各界的融合剂。三是自由。
规划师不能够过多的去追捧高大上,未来我们应该更多将目光投向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审视他们在这个大变革时期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对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态环境的留恋、相互关怀的情怀;个人自由的发展、相互的扶持……这些东西将获得更多的认同,从而形成我们的普世价值。……这是人对城市社会的最高追求。
图片来源:www.huitu.com
01 开放的共同体
过去的城市都是按地域划分成为地域城市、地域中心城市,但深圳却不一样。虽然深圳位于珠三角,但是他不属于珠三角,原因很简单,他是全国城市,今天的条件和过去不一样了,深圳在城市发展、壮大、以及引领的未来方向上,应该成为更具有开放性的共同体。过去的共同体是靠宗庙和祠堂,今天的共同体是靠什么?我们要重新观看历史,重新定义未来。
图片来自网络
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去研究历史,肯定是基于当下我们的认识、经验、困惑,然后渗透到观察对象上,寻找我们的要素和解释。
全世界一些国家的城市,他们也都在谈在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力,竞争力的构建中和过去有所不同,一个城市如何去彰显自己的特色、魅力、认同感,这很重要,它一定要激发市民对自己城市的热爱,发生一种认同,最后是一种自豪。过去的城市,在大规模城市化之前,基本上是地域属性,我们可以叫做地域城市、本地城市,这些人语言、文化、价值观、生活习俗,人们判断一件事情是与非,大体是相似的,地域文化越强劲,他对于异质物常常是防守、排斥、拒绝的心态。当今中国的城市发生本质的变化,已经变成移民城市,大量外来人不再是单一的文化价值取向,所有的心态、所有的文化都要调整,学着心平气和的欣赏别人的文化。深圳没有强大、主流的地域文化对待外来人,慢慢形成自己的文化,这种人文特征,首先就是开放的心态。
02 爱与自由的共同体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 ;“历史是可以建构的” 。——深圳是什么?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创造什么?深圳在未来二三十年给中国贡献什么,它在引领什么才能创造更好的自我价值?
理想的城市第一个是要安全,二是要有爱,这个爱是博爱,爱是意义、爱是生活,爱是和他人之间的交流,爱是社会各界的融合剂。三是自由,这是我们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
深圳处在后现代社会中,宽容和价值跨度极高,多元的观点、立场都可以在这儿同时共存共享。这里存在很多的逻辑在运作,第一个资本的逻辑,第二个权利的逻辑,还有情感的逻辑和科学理性的逻辑,所有这些思想都在里面博弈,到最后基本上大部分被资本逻辑和权利逻辑占据了上风。但再过十到二十年,这种情况会发生变化,因为科学与信仰,人文情怀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扩大。
纵观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
1. 人类的合作与创新是人产生的价值与财富的源泉,远远大于那些暴力者带来的财富;
2. 人的理性与科学精神是文明的基础;
3. 人类需要爱甚于恨(因此产生信仰的力量);
4.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组成多元的世界,生态的有机生长带来了生命的共享共存。
未来我们应该更多将目光投向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审视他们在这个大变革时期的意义和价值。规划师不能够过多的去追捧高大上,我们的视角应该关注在这样的变化时期,某一些边缘的弱势群体,不为人所知的人与空间。例如目前大部分城市没有深刻认识城中村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价值和意义,这些方面深圳可以提供很多经验。
03 精神的联合体
为什么深圳走在前面?可能因为深圳有点小东西,不仅有外部性,还有建构未来的意义:在认知中铸造精神之间的联合体。
这个共同体,它可能是精神,也可能是一种庇护,也是生态体系:人类的共同价值在不断的重复,同时我们有共同的经历和对事物的看法,在大家的互动感受中加强了情感的纽带。过去叫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现在就叫共同体,社团、社区可以多元发展,这种情感中心从原始的血缘与阶层生态系统走到建构一个新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多元的,开放的和平等共享的,有强联系的如宗教团体,也有弱联系,例如,我们对于认知的相互认同学习小组,或者是一些兴趣爱好组成的朋友群……
图片来源:
经过慢慢探索以后,深圳将要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面对未来的社会,有可能是某一种普世性的价值能激发我们的共鸣获得人们最大的归属感——人们对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态环境的留恋、相互关怀的情怀;个人自由的发展、相互的扶持……这些东西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认同,从而形成我们的普世价值。文化认同以后,就可能形成自豪感:“我作为深圳人我感到自豪,因为我为深圳美好的未来我贡献了我自己的一份辛苦和力量。”----这是人对城市社会的最高的追求。
本文根据2015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规院发起的“珠三角2.0三人谈”第一场“社会文化”谈话录的第四部分整理删节而成。
对谈嘉宾:
杨保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冯原: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
南凌: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 · ·
推荐阅读:
深圳性:城市空间的生产逻辑
深港双年展庙会式漫游指南
双城双年展:再寻原点,回到未来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