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搬家后,本人每天要在寒风中骑着自行车飞奔2公里来往于地铁站和家之间。面对着小区门口东倒西歪的自行车停放区,时不时与汽车抢道的路途、不得不逆行抵达地铁站的无奈,不禁开始思索,这样的囧途还需持续多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是城市的马路上还是乡村的土路上,随处都能看到自行车穿梭的身影。机动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小汽车对路权的挤占与骑行环境的恶化,导致自行车的身影越来越寂寥。
自行车无污染、低能耗,还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自行车作为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适用于中短距离的交通出行。同时,由于其个人交通工具的属性,大力发展自行车交通是解决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的绝佳良策。
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北京的马路上跑的多是卡车,仅有的几辆小汽车也多来自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统计数据显示:1986年,北京市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为62.7%。每日上下班时壮观的自行车流,使中国成为外国人眼中的“自行车王国”。
从1993年开始,中国政府公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第一次正式认可了在中国私人购买小汽车的合法性,自此,私人小汽车开始持续增长。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宽阔的自行车道逐渐被机动车蚕食,自行车交通环境持续恶化。此阶段的交通政策已经开始侧重于以解决小汽车的出行和停放为主。

图1 北京市历年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图片来源:《北京市自行车与步行交通规划》)
而2004年以后,自行车交通出行环境恶化的速度放缓,同时政府开始关注并重视自行车交通问题。近几年来,随着交通与城市、交通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自行车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交通工具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时至今日,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仅为12.6%。


图2 摩拜骑行OD数据热力图
(上:早八点,D点多集中于地铁站附近;下:早9点,D点多集中于岗位集中地区,如金融街、国贸、望京等)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共享单车的发展,更多的人回到了骑行的行列中来,根据摩拜(mobike)一日出行数据,到达和离开轨道站点的骑行者中,85%的出行距离在2公里内,骑行时间约为12分钟。使用自行车出行的人群正随着城市轨道的延伸而逐渐扩大。北京作为中国轨道交通发展领头羊的城市,已拥有345个轨道交通站点。345个轨道站点的2公里半径内覆盖了全市60%的人口和70%的岗位,也就是说这60%的居民都是潜在的骑行者。如何为这样庞大的群体提供更好的骑行体验呢?

图3 现状地铁站半径2公里内覆盖人口情况(图片来源:自绘)
保障自行车出行的主要有两大类设施,自行车停放设施以及自行车道路网。先来看看自行车停放设施的情况。轨道站点周边缺乏自行车停放空间,有限的土地资源并没有优先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尤其在地铁车站出入口最近的地方,没有给大量的接驳地铁的自行车设置充足的停放空间,自行车只能停放在距离轨道站点较远的道路的人行道上。导致行人没地走,路内空间,自行车、机动车流相互交叉,交通秩序非常混乱。这就是“没地停”带来的现状问题。
再看自行车道路网方面,北京市有着先天优势,每条城市道路在建设时均同步实施了自行车道。目前,北京市拥有总里程全球第一的自行车道路网。可是56%的自行车道被机动车停车占用,75%的自行车道有效宽度不足2.5米,国标达标率仅25%。社会管理水平的低下导致骑行者“无路可行”。


图4 五环内自行车道有效宽度分布(图片来源:《北京市自行车与步行交通规划》)
除此之外,地铁站周边2公里内规划道路实施率仅为60%的现状恐怕也不为人所知。新房入住了、地铁开通了,可若没有路,连接起地铁站和家的,只能是乡愁。如此惨痛的现状让不少居民放弃了“B+R”的出行方式,不得不转向机动化的出行方式。
针对这些问题,从宏观的各个交通子系统协调发展,到微观的自行车设施规划保障,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师们持续开展了一系列的规划和研究工作。
早在2004年,我们便开展了《北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基础研究》工作,此后陆续开展了《基于绿色出行理念的北京中心城重点区域慢行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DB11/1116-2014)》、《北京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北京市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停放研究》等十几项规划和研究工作。其中,《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DB11/1116-2014)》对自行车道的宽度做出了详细规定,保障自行车有路可走;《北京市自行车和步行交通规划》旨在建设一个自行车友好城市,为出行者提供更安全、便捷、舒适、包容的骑行环境。此外,2017年编制的《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再一次明确了自行车在活力街道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图5 街道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
2017年9月,国务院批复了北京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即《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有史以来首次在总规中明确提出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要构建连续安全的步行和自行车网络体系,保障路权,开展人性化、精细化道路空间和交通设计,创造不用开车也可以便利生活的绿色交通环境。积极鼓励、引导、规范共享自行车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市民公共交通接驳换乘及短距离出行中的作用,结合轨道交通车站、大型客流集散点等地区优化落实共享自行车停放区设置。上述规定为北京市加快完善和建设自行车交通系统提供了重要保障。
目前,针对TBD等重要功能区,回龙观、天通苑等大型居住区,我们正在稳步开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的编制和研究工作。
除了上述工作外,我们也在重点关注地铁车站周边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接驳系统的改善。对于尚未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从2016年开始,我们对每一条纳入建设计划的线路均编制了《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规划》,保证轨道交通站点开通时,自行车停车场、公交站点、人行步道等接驳设施均有地可落。

图6 轨道交通接驳设施规划示意图(图片来源:《地铁16号线北段交通接驳设施规划》)
对于已经建成的轨道交通线路,为了让现状地铁站周边那60%的居民也同样享受到良好的接驳设施、顺畅的接驳组织,我们即将对345个现状站点“下手”,依托全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手机信令数据、共享自行车骑行与停放数据等大数据,深入开展地铁站周边自行车交通特征研究,进而研究制定各轨道站点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接驳系统改善提升规划设计方案。目前,这项工作正处于调研阶段,我们正在对全市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及梳理,以此为基础,2018年这项工作将全面展开。
我们希望通过这项工作,让地铁站周边“没地停”、“无路行”、管理无序的现状逐渐成为过去,真正地为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添砖加瓦!

图7 三元桥等现状轨道站点接驳问题示意图(图片来源:自绘)

图8 典型站点共享自行车轨迹分析图(图片来源:自绘)
规划师们正在努力打造一个舒适、安全、绿色的骑行环境。尽管从规划编制到规划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北京的规划师们一直在关注,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