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建筑中也有符号学?
按照符号学的理论,建筑符号揭示了符号的性质、成因、使用方式,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生成的文化意蕴,它是由诸多建筑元素的集合和建筑规则所组成的代码构成,并通过建筑代码生成一定的意义,同时表达“能指”与“所指”两方面的功能。
兰溪庭建筑屋面形态
(来源:联创国际提供)
能指即是符号本身,是我们第一反应就能感受到物质要素,诸如建筑造型、细部构造、色彩装饰和空间形态等;所指是我们通过看到、感受到以后所产生的联想,在现代建筑创作中通常表现为设计者通过符号想要表达的设计理念,支配着更高层次的精神含义。
上善栖联酒店入口造型
(来源: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
作为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四川传统建筑是四川独特文化的具体表现,传达了四川多民族地域特色,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社会特征,也形成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建筑符号。这些建筑符号和所传达的引申含义、精神意向等,是在千百年来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通过人的符号化能力创造、感知并稳定下来形成的,是当下的我们了解四川地域文化的有效途径。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的传承也包含了对建筑符号的传承和发展。
九寨黄龙机场借鉴藏式建筑台的形制
(来源:九寨黄龙机场航站楼建筑设计. 建筑学报. 2004.06)
建筑符号有哪些种类?
建筑符号的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类。
图像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基本吻合,具有形态传达的显性要素,换句话说通过使用者的感官可以在第一时间捕捉到相关信息的符号类型,比如建筑物的装饰构件、色彩搭配或者材质等。例如在万科金域西岭项目中,多层建筑立面设计利用了红砖,青砖,白墙等传统建筑材料及元素,与环境融合统一;高层建筑立面材质与多层建筑相统一,设计师利用建筑的整体配色方案进行视觉信息的传达,使用者在接收建筑色彩符号信息的同时满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也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审美享受。
醉墨堂屋顶下部的“灰”空间
(来源:熊唱摄)
指示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联,表达的是建筑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比如在传统建造技术下的多种构造方式,反映的是当时的施工技术或对自然环境的回应。
皇城老妈总店入口的汉阙造型
象征符号通过建筑要素传达表象之外的引申含义,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某种约定俗成的关系。就像少数民族地区某些特有的装饰构件,已被固化下来用以表达宗教信仰或精神崇拜。例如北川羌族自治县抗震纪念园幸福园展览馆是抗震纪念园的主体建筑,建筑以富有雕塑感的“白石”形体凸显于场地中,呼应并共同形成抗震纪念园的主题,以含蓄现代的手法表现传统羌族文化,暗喻“神圣”、“庇护”、“吉祥”。
北川抗震纪念园幸福园展览馆营造的“白石”意象
(来源:北川抗震纪念园幸福园展览馆. 住区. 2012.06)
图像符号是建筑符号的显性传达,表达了形而下的具象物质,通过形态、材质、色彩、构造等方面的约定被继承了下来;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是建筑符号的隐性传达,表达了形而上的意识形态,通过对符号的“转码”和“译读”可以理解蕴藏在符号逻辑或特征中的地域特征、设计手法、营造技术和传统思想内涵。
青城山六善酒店客房院落空间
(来源:存在建筑摄影工作室摄)
在今天的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通过设计者的符号化能力,运用建筑符号学的相关方法,将传统建筑符号进行归纳、总结、抽象、提炼和运用,通过传统建筑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和表达,来获取大众的文化认同感,表达更深层次的精神意义,传达地域文化。
红色年代章钟印陈列馆的“廊”空间
(来源: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建筑符号传达地域文化实例
成都金沙博物馆的主馆建筑建筑中庭围绕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符号组织空间,纤细的柔索结构将神鸟图腾悬于建筑中庭顶部,图案的光影投射于大面积的弧形壁面上,提供了一处积淀情绪、静思冥想的精神场所,具有十分强烈的文化象征意义。
金沙博物馆主馆的“四节玉琮”意象
建筑设计与三苏祠古建筑氛围相吻合,体现古朴儒雅的建筑气质。修新如旧的设计理念贯穿真个设计中,使建筑色彩、质感、材料、装饰细节等都具有深远的年代感和深厚的文化感。建筑还原了川西传统建筑的精髓,即从细节入手,将古建的椽、柱、梁、廊等等恢复到古建筑原本的尺度和结构。提炼漏花窗、歇山屋面、穿斗构架、长出檐、天井等传统川西民居的典型形态,体现出原汁原味、古朴儒雅的四川传统建筑的气质。
眉州东坡酒楼三苏祠店院门建筑
(来源:王砚晨提供)
在成都清华坊项目中,设计师提取了一些典型的民居建筑符号作为拓扑的基本要素,对屋脊、檐口瓦、屋面小青瓦细部造型、美人靠、围墙、门坊、风火墙、景窗、斗拱、雕花、门头、抱鼓石、花窗、灯饰、木作等细部符号进行了结合现代审美和使用需求的表达,营造了浓郁的川西地域文化特色。
清华坊
(来源:成都清华坊)
更多内容,请查看↘
四川卷编写组
组织人员:蒋 勇、李南希、鲁朝汉、吕 蔚
编写人员:陈 颖、高 静、熊 唱、李 路、朱 伟、庄 红、郑 斌、张 莉、何 龙、周晓宇、周 佳
调研人员:唐 剑、彭麟麒、陈延申、严 潇、黎峰六、孙 笑、彭 一、韩东升、聂 倩
订阅购买
以上内容均来自《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四川卷》的原文,本文仅为本书的缩略,若想要了解更多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
购书戳下面
可单册购买,也可成套购买
或者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本系列丛书第一批和第二批已经出版上市,第一批共九卷,分别为:安徽 、广东、贵州、湖北、江苏、四川、云南、浙江、内蒙古。第二批共十卷,分别为天津、湖南、甘肃、江西、广西、陕西、山西、上海、福建、辽宁。
本系列丛书共31卷,北京卷、河北卷、吉林卷、黑龙江卷、山东卷、河南卷、海南卷、重庆卷、西藏卷、青海卷、宁夏卷、新疆卷还在出版发行的路上,敬请期待!
系列丛书推荐:院士带您全面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目录欣赏
内文赏析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