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局长黄伟纶先生城市化已经成为影响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全球趋势。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全世界约有50%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2050 年,预计大概有另外的30 亿人到城市居住,到时将有70% 的世界人口是城市人口。人口老化、基础建设的落后、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等问题将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而变得更严峻,同时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增加了城市政府的负担。
在这方面,香港也正面对挑战和机遇。对外,我们面对全球竞争激烈的环境、气候变化、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这让我们必须思考未来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广东自由贸易区、“一带一路”、大湾区等等的发展,还有在未来数年内将相继落成的区域性的基建设施也会为香港带来难得的巨大机遇。对内,我们需要处理香港面对的种种内部挑战,包括老化的人口、楼宇,土地供应非常紧张,群众对改善生活环境有非常强烈的诉求。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2015 年初展开了跨越2030 年的规划策略研究,简称为《香港2030+》,以前瞻、务实和行动为本的方针,拟定香港2030 的规划策略和空间发展方向,对香港内外的形势做策略性的回应。

▲ 《香港2030+》愿景页面形象《香港2030+》的愿景是希望香港成为宜居、具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亚洲国际都市。我们建议三大规划元素,分别是:规划宜居的高密度城市、迎接新的经济挑战与机遇,以及创造容量以达致可持续发展;并将三大规划元素转化为概念性空间框架以及配套的网络带领香港持续发展。
面对土地紧张的情况,《香港2030+》建议推动不同的策略发展区和建立合理的土地储备,同时确立香港集约城市和铁路为本的发展模式。我们明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管齐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在10 月份公布的2017 年施政报告中提到,“发展智慧城市可以改善市民的生活,令香港成为更宜居的城市”。而《香港2030+》提出了智慧、环保、具抗御力的城市发展策略,包括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城市设计、智慧出行,以及建设同时具备智慧、环保及具抗御力的基建系统。
集约型发展已被联合国认定为21 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它为市民,特别是长者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同时有助减轻碳排放和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集约式发展模式也让香港约3/4 的土地得以妥善保存,保留丰富的水体以及绿化资源。但这种发展模式带来其他问题,包括职位地点分布失衡、狭小的居住和工作空间、交通拥堵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妥善规划土地用途,采用低碳绿色的城市设计模式,从而改善生活环境,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 概念性自然资源空间规划框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会在今年之内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蓝图和推展不同的项目。另外,加强城市管理,我们计划革新电子政府系统的开发技术和设立大数据分析平台。
我们也将智慧城市这个概念落实到不同的工程项目。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建设地下蓄洪设施的时候安装实时水平传感器,确保最佳时间内蓄水,防止大量的雨水因为太早或者太晚流入蓄洪池,出现渗漏的情况。再举个例子,我们采取积极步骤活化水体,在改造旧机场项目中提高河道排水量,同时美化河道与附近景观,以提供休闲空间,供市民使用。我们还在安达臣道石矿场重建计划中,引入防洪湖的设计,减低下游雨水泛滥的风险。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在2017 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到:“智慧出行是香港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元素”,我们的目标是利用科技减轻交通堵塞。举个例子,我们在规划不同新发展区过程中,均采用公共交通为主的发展概念,我们也鼓励步行和使用单车代步。在部分新发展区内,超过80% 的人口将在铁路站500 米范围之内居住。并且,我们建议在新发展区内,兴建环保交通走廊,提供环境友善的运输服务和行人道等等,连接居住和就业的地点,改善交通枢纽以及主要的社区设施。

▲ 智慧出行
大家在幻灯片上看到的是我们在去年刚开放的一个设施,名字叫T.PARKI 源区。这是一个结合了教育、休闲和自然生态项目的综合基建系统。它除了有每天处理2000 公吨污泥的污泥焚化炉,还有热能发动设备,提供热水、温水和冷水,供市民使用。

▲ 综合智慧、环保和具抗御力的基建系统在未来,我们会继续努力,建一个整体的框架,涵盖的范围包括垃圾管理、可持续的城市排水和排洪设施、全面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另外,我们会加强各种关键设施和基建的设计和操作要求,提升香港面对极端天气的抗御力。
最后,我希望再次感谢大会,也感谢各位嘉宾,让香港有机会在这里跟各位分享我们在规划和城市方面的努力,祝愿世界城市日的各项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