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1日,由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和《规划师》杂志社联合主办,九江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和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协办的“特色小 ( 城 ) 镇规划与建设发展探索暨《规划师》·南昌论坛(2018)”在江西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 88 家规划设计单位和高校共计3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论坛开幕式由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院长闵忠荣主持,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贾俊芳和《规划师》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徐兵出席会议并致辞。出席会议的嘉宾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原司长、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规划师》杂志顾问编委李兵弟,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华侨大学副校长、教授、《规划师》杂志编委刘塨,北京五合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裁赵云伟,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规划师、《规划师》杂志编委温春阳,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晓光,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副院长林辉,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党委书记刘天华,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梁燕、九江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院长吴健和《规划师》杂志社副社长熊元鑫。
此次会议以“特色小(城)镇规划与建设发展探索”为主题,包括主论坛和分论坛两个部分。
主
论
坛
主论坛由刘塨教授主持,李兵弟副主席、沈迟副主任、赵云伟总裁、温春阳副总裁、杨晓光副院长和闵忠荣院长分别作了发言。现将他们的发言简要整理如下:
李兵弟 · 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宜居村庄建设
乡村振兴战略是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这个问题的导向,是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的战略部署安排,是习近平“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田园综合体和生态宜居村庄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的重点推动领域,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发展短板,也是地方发展矛盾的焦点。
为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村庄,首先应全面贯彻实施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其次,应从五个方面着手,即确立乡村振兴战略长期发展目标,以生态宜居村庄建设为主推进全域整治,全面提高村庄规划驻村驻点的实施能力,创新乡村地区发展制度,以系统的乡建思想整体推进乡村振兴;再次,需重点完成六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任务,即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厕所粪污治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最后,我国乡村振兴建设应掌握 “七句诀”,即一体“化”城乡 ( 城乡功能互补、城乡空间融合、城乡用地混合、城乡服务共享和城乡社会共治), 二“农”为主(农民主体、村支二委主体), 三“建”齐发 (村庄建设、农业建设和党群建设),四“本”为要(本地材料、本地工艺、本地工匠和本地习俗),五“全”共识 (全领域、全过程、全职能、全部门和全体人 ),六“事”同举 ( 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和维护),七“素”统规 (山、水、林、田、路、村、房)。
特色
小(城)镇
规划与建设
发展探索
沈迟 · 特色小镇发展路径与关键
特色小镇规划是典型的目标导向型规划,是不同空间载体在“特色小镇”目标引领下的规划实施路径探索。特色小镇通过产业重构 ( 产业特色化转型升级 )、功能植入 ( 单一功能变为复合功能 )、空间重塑 ( 梳理空间格局 ) 和环境修复 ( 提升风貌特色 ) 引领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特色小镇建设创新需从四个方面着手:①构建新思路、新机制。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应力求“活而新”,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②形成新的运营机制,实行“企业主体”。特色小镇的成败不在于政府是否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度。特色小镇建设应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摒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③形成新的制度供给,以创建制代替审批制。特色小镇创建不应再采用审批制,而应采用“宽进严定”的创建式;转变政策扶持方式,从“事先给与”转变为“事后结算”。特色小镇只有在年度考核合格或验收命名后才能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的支持。④打造新的发展平台,打破原有行政架构。特色小镇不是政府再办一个有行政级别的开发区、产业园区,而是按照市场化原则,建设非行政的名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平台。在管理和服务体制方面要实现完全市场化、公司化运作,要凸显企业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此外,特色小镇建设要注重八大关键,即选择区位、选择产业、选择盈利模式、选择好管理团队、整体谋划、有效分拆、分期实施、精益管理。
赵云伟 · 文旅小镇的规划设计实践
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不能盲目地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及行政建制镇戴上特色小镇“帽子”。一般而言,文旅小镇侧重于对生活场景的创造,重点发展休闲、度假和会议等产业,通过深入挖掘文化特色,塑造空间意境、配套高端设施,获得了市场认可。文旅小镇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其创新了休闲度假产品,满足了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结合休宁齐云小镇、常州东方盐湖城、曲阜鲁源村和汉中汉人老家的实践可以发现,文旅小镇规划的技术要点包括营造文化意境、挖掘空间特色、明确业态模式和构建活动场景,文旅小镇项目的操作模式是螺旋上升式的。同时,D+D(Developer + Designer) 模式将是文旅小镇规划设计的主旋律。
温春阳 · 特色小镇的广东之路 — 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导向与实践探索
目前,广东省共有国家级特色小(城)镇20个,其中有12个镇为省级中心镇。从实施效果看,中心镇建设存在三个问题,即政策实施缺乏连续性、土地和资金紧缺、中心性未得到明显加强且带动作用不突出。基于上述分析,并结合茂名市电白区沙琅龟鳖养殖与南药种植特色小镇、广州沙湾瑰宝小镇的实践,可以总结出以下特色小(城)镇发展建议:对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供给应从单一的“硬” (土地、税收优惠等)转为“软”环境的供给;与其花精力规划小城镇产业,不如认真规划小城镇本身,让其具备发展特色产业的能力和资格;在产业选择上应该兼顾政府与市场的共同作用,强调单一特色产业不是其发展的主要途径,应该处理好做“强”与做“特” 的关系;小城镇发展应以为广大乡村地区提供基础设施和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为基础条件,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
杨晓光 ·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实践
特色小镇产生于我国发展动力转换、区域创新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转型大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新技术,新发展的需要,是城市发展动力转变的需要。浙江省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三类特色小镇:①新兴产业型,大多位于大都市区辐射范围,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易于接受大都市核心区人才、资本和创新要素向外围圈层的扩散与辐射;②传统块状经济转型提升型,依托地方传统优势产业,通过整合资本、文化和环境等优势资源要素,寻求产业升级乃至区域层面的功能转型路径;③历史经典产业型,基本分布在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依托历史经典产业,叠加生态、文化旅游功能,打造旅游景区型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规划的供给侧改革内容涉及到政策法规、体制改革及规划的技术要求,有巨大的改进空间。特色小镇规划必须以新理念、新思维和新方法来应对。浙江省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和“在地化”的特色小镇建设思路,对于国内其他地区在新常态下推进产业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闵忠荣 · 江西省建制镇类特色小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当前,江西省已建成特色小镇66个,整体上看其特色小镇新格局初具形态,阶段性成效逐步显现。
为了促进江西省特色小镇科学合理、健康有序发展,在江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牵头组织下,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参与构建了建制镇类特色小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特色小镇建设采取动态监管的方式,以年度统计数据、项目推进情况为依据,评出年度优秀、合格、不合格特色小镇。其中,对年度考核优秀的特色小镇,落实省级财政、土地扶持政策并予以适当奖励,推荐上报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名单;对年度考核合格的特色小镇,落实省级财政扶持政策;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特色小镇,次年取消其省级财政扶持政策,调整进入观察名单,并向设区市政府发函督促问责。对进入观察名单的镇,一年后由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对其整改情况进行实地复核,对整改不到位的,终止观察并通报全省。
此外,为了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建设还应从政策角度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加大产业扶持和加强用地支持等。
分
在分论坛上,乐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赖志国作了题为《大都市区时代中国特色小(城)镇发展策略》的报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讲师张凡作了题为《特色小(城)镇下的冷思考 — 基于当地人力资源的产业规划策略研究》的报告;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杰作了题为《“热潮”中特色小镇发展的警惕与规划反思》的报告;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李建学作了题为《从工业区到共享平台:制造业特色小镇推动珠三角村镇工业化地区转型升级的实践思考》的报告;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建筑设计院第二设计所副所长卞晓俊作了题为《暖心圣泉乡,醉美八里罕 — 内蒙古赤峰市八里罕特色小镇概念规划设计手记》的报告;武汉市规划研究院规划师程晓夏作了题为《科学规划,始于策划 — 江西铜鼓特色小镇实践与思考》的报告;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副所长曹靖作了题为《从战略到行动:特色小镇规划路径探索 — 以安徽省界首市光武镇为例》的报告;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主创规划师李亚洲作了题为《国内外航空特色小镇发展模式及广州规划实践》的报告;九江市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规划二所所长江东桂作了题为《传统旅游特色小镇转型期发展策略研究》的报告。
当前,我国在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虽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成效,但仍存在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此次论坛从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文化旅游、政策导向、产业发展和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深入分析探讨了我国各地特色小(城)镇的建设实践,既有经验介绍,也有反思,希望能为特色小(城)镇的相关建设提供借鉴。
来源:2018年06期《规划师》
本刊记者:李木子
新媒体编辑:肖莉
审读:郭敬锋
近期文章推荐
【规划师论坛5】问题导向下的陕西规划智库建设探索
【规划师论坛4】新型智库建设与省级规划设计院转型应对策略
【规划师论坛3】机制创新与模式变革:规划设计院建设新型智库的思考
【规划师论坛2】基于功能性和组织性解构与重构的规划院转型研究
【规划师论坛1】新型智库建设背景下城乡规划行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规划师》杂志社
地址: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月湾路1号南国弈园6楼
邮编:530029
邮箱:planner@21cn.net
网址:www.planners.com.cn
电话:0771-2438012
传真:0771-2436269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公众号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