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规划背景
十堰位于湖北西北部,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山地地区的特殊地形使得十堰的城市建设一直以“削峰填谷”的粗放模式为主,较高的土地开发成本使得建设追求高强度效应,遮挡山体,山地空间特色并不明显。
图1:粗放的土地开发模式
熊家湾-七里沟片区位于十堰市中心城区东北部,东距在建的武当山机场仅10公里,距汉十高速东风大道出入口仅2公里,规划范围12.80 平方公里。规划中西武高铁站初步选址在林荫大道二号线延长线,汉江路、北京路、浙江路为中心城区的重要主干道,直接通向十堰市核心区。
随着东西拓展框架的拉开、周边建设的加快、宏观语境变化,城市对规划区门户性、形象性要求增强,对建设质量与特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熊家湾-七里沟片区作为未来十堰市东部发展的焦点区域,对于十堰市新时期整体城市形象的打造、空间结构的优化、地区功能的协调,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2:十堰城市空间拓展转型
图3:规划区区位
图4:规划区范围
二
总体思路
由于整合区对于中心城区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本次规划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层次,从以下三个层面,对规划区、整合区进行充分的研究与论证。
图5:研究层次体系
三
主要内容
1
规划定位与目标
十堰城市东进、北拓的联系纽带,中心城东翼核心区域;
十堰市新时期山地生态城市的展示窗口;
集现代产业服务、高端商业、养生休闲、生态居住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片区。
2
规划内容
本次规划站在十堰市整体发展架构优化的视角下,从控规层面优化片区的发展建设模式,从城市发展格局、城市功能、方法体系、开发模式、文化传承、指标体系六个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综合分析,确定片区规划定位,形成富于山地特色的功能格局、交通组织以及城市特色空间。
图6:六项核心内容
3
规划理念
有机组团,共生城市
“有机组团”来源于生物学中的有机体,以拥有有机的组织结构并能够新陈代谢、成长拓展为特征。本规划将依托地区的生态基底以及发展要素,将城市主要功能按生态有机的模式进行组织,促使各要素之间动态关联,打造以生态、有机为特征的组团化布局。在有机组团城绿共生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结构的衔接、功能的共生布局的融合,使规划片区能够和所在地区、城市的发展,协调一体,共生融合,打造“共生城市”。
图7:生态有机组团模式图
图8:生态有机组团示意图
4
规划结构——“两横三纵五片区”
两横:发展大道产业发展轴,沿线布局产业发展用地和居住配套;火箭路城市形象轴,对接机场与城区,分段展现不同特色。
三纵:北京路公共服务轴——延续城市公共轴线,功能拓展,主要为体育、办公、商务、商业功能;浙江路公共服务轴——更新地区职能,加强公共服务,强化节点处的公共服务职能;林荫大道产业服务轴——补充产业服务,强化产城对接,强化商务办公、科技研发、商贸市场等功能。
五片区:七里沟生活服务区、北京路文化商务综合区、浙江路公共服务综合区、发展大道产业服务综合区、熊家湾生态休闲区。
图9: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10:规划总平面图
图11:规划结构图
四
规划特色
以片区发展引导城市战略转型
梳理十堰城市发展脉络,分析从带状城市向网络化城市拓展的结构路径,提出十堰市“一体两翼”的发展新格局,明确熊家湾-七里沟片区的重要作用,引导十堰城市空间拓展的战略转型。
图12:“一体两翼”的发展新格局
分析目前十堰山地特色不突出的内在原因,城市建设仍以规模扩张为主。在熊家湾-七里沟片区规划提出“生态有机组团”的规划引导建设模式,引导十堰城市开发建设模式的转型,从“增量”转向“提质”。
图13:规划建设模式图
图14:空间效果示意图
综合因子法——评定片区用地
熊家湾-七里沟片区内地形复杂,坡度普遍较大,而十堰市新的总体规划正在修编,建设用地范围仍不明确。为合理确定该片区的用地规模与界限,最大化保护山地空间特征,规划综合地形、植被、水体、道路、市政设施等方面影响因子,对于片区用地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采用“严禁突破禁建区范围、充分利适建区用地、适度开发限建区用地”的策略进行建设用地选取。该部分成果,在规划编制之后,已纳入最新一轮的十堰市城市总体规划当中。
图15:评价因子体系
图16:综合评价结果
山地城市功能·空间组合的新模式
熊家湾-七里沟片区地形限制严格,道路是空间发展的依托,在地形分隔的基础上,重要道路交叉口的四周用地形成片区的空间单元。
规划以山地空间特征为依托,结合各区域不同的发展要素;以化整为零、分区协作为原则,提出了组团渗透式、沿线轴线式两种功能空间组织模式。
空间模式一:组团渗透式布局
图17:组团渗透式布局
空间模式二:沿线轴线式布局
在重要的城市发展廊道区域,采用沿线轴线式布局的策略,满足城市发展轴线的功能与景观要求。
图18:沿线轴线式布局
综合十堰市汽车、公共服务、商业等发展现状,规划三大功能主题——休闲商务区、公共聚集区、产业商务区,促进区域整体的功能优化与协调发展,并进一步与山地空间结合,形成七个功能与空间组团,分别采用组团式与轴线式进行功能空间组织与布局。
图19:空间组合模式分区
凸显山地特色的山地利用与微改造模式
根据规划片区内众多山体的山脊走向、高程、坡度、坡向等因素,将区内自然地形划分为大山、小山、浅山三个类别,并提出大山为景、小山为园、浅山为用的总体策略。
图20:现状山地条件分区
图21:山地利用策略
大山为景——将山脊线较为连续、坡度较大、植被覆盖率高、与谷地相对高程较大的山脉定义为大山。对于大山进行严格保护,严禁大开大挖的开发方式出现。作为重要的景观点和城市背景环境,设置游览和观城线路,以及由城观山的主要节点,打造整体的景观视线系统。
图22:大山为景
小山为园——将小山、近山作为城市公共绿化,形成山体公园,保证不同地区都有可进入的绿化开敞空间,布局运动休闲功能,成为未来居民活动的户外场所,打造城市内绿化景观系统。
图23:小山为园
浅山为用——针对浅山的可建设区域,分别提出了台地建设模式、坡地建设模式以及适度平整用地模式三种城市建设模式,针对性提出不同模式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组织策略。并通过城市设计进行空间分析,构建凸显山城特征的指标体系,合理确定用地的建筑高度与开发强度指标体系。
图24:浅山为用
5
文化特色与城市空间特色相结合
挖掘十堰的城市文化内涵,以“堰”这一空间概念为出发点,提炼城市文化空间的感知基本单元——曲水而成的“口袋型”城市空间。将这一空间形式,在熊家湾-七里沟片区的用地规划中进行传承与表达,将城市的文化特色与山地空间特色相结合,塑造新时期的山地生态城市特色。
图25:口袋型”城市空间
6
山地交通模式创新与利用
以“口袋型”组团空间为基础,尊重山地城市的交通特征,采取以主干道为骨架,组团路网挂靠的山地城市道路系统进行交通组织。强化不同组团内的交通组织与分流,增加辅路形成“前路后街”的模式。前街强调交通组织与疏散作用,后街强调生活服务与公共空间,塑造“通达”兼顾的交通体系。
图26:“前路后街”空间示意
图27:交通模式创新
利用组团联系主路组织公共交通,提升运送效率。利用保留山体以及组团辅路组织慢行交通,形成环山景观休闲慢道,串联各组团慢行系统。
图28:公交系统规划图
图29:绿道系统规划图
7
山地区域的分布式公共设施
充分尊重山地区域公共设施服务覆盖难以反映实际需求的特殊情况,规划提出结合山地功能空间单元,进行分布式公共设施以及基础设施的布局,保证组团内部的生活便利性。
图30: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图31:居住社区规划
图32:中小学布局规划 图33:幼儿园配置规划
图34: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图35:交通设施规划
图36: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图37:绿地系统规划
五
规模与指标体系
规划总用地面积1380.08 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981.47 公顷,特殊用地面积14.63 公顷,水域用地面积6.10 公顷,农林用地面积377.88 公顷。
表1:规划用地平衡表
项目地点
十堰市
编制时间
2014-2015年
项目规模
规划区范围12.8平方公里
整合区范围19.65平方公里
项目主持
江浩波
项目团队
规划设计八所
团队成员
刘磊、刘峰成、吴怨、刘生权、刘文奇、张健、吕钊、杨阳、
顾亚兴
合作单位
十堰市规划设计院
所获奖项
2017年度湖北省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