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历史文献、城市图以及实地调研可以看出,“襟湖”的规划模式在中国古代各地的规划实践中有着广泛运用,其中杭州西湖在历史上最为典型,除此之外,另有广东惠州通过西湖之营建,而成“左合双江,右并长湖”“广袤十里,汪洋千顷”的城市图景;浙江义乌通过浚治绣湖而成“西带绣湖”的空间格局;湖南湘阴通过桥堤联结东、西两湖与城市而达“物产蓄泄”“人材蔚兴”“毓秀钟灵”的人居盛况;安徽巢湖通过疏改河道而成“襟带巢湖”“水与城湾环相顾”的湖城秩序等等,亦足具启发。本期栏目从诸多案例中,遴选浙江平湖、山西运城、浙江杭州三处典型案例,对“襟湖”的传统规划实践予以进一步阐释。

▲ 义乌市绣湖图[引自清嘉庆七年(1802年)《义乌县志》]平湖东湖,位于浙江省平湖市东门外,又名当湖。它由“九川汇流”而成,宛然“九龙弄珠于沧溟瀛海间”。论及东湖之功用,其为城中用水之源,有“通舟楫往来,资灌溉田亩”之利。在湖滨环城一带,民居稠密、商贾不绝,有“市廛鳞比,商务甚繁”之盛。东湖风光秀美,更为城市“众秀所钟”之区,城内、城外营建有诸多塔楼倚湖相望,或与东湖相互因借,有机融汇。其中如学宫,位于城东门内,其内泮池之水与“东湖九水相通”,从学宫远眺,有“九山九水,映带在目”之胜景。再如弄珠楼屹于当湖(东湖)中小洲之上,于楼上“南望则九山列翠,东眺则九川汇流”,使得“洲与亭成而湖宜胜”。除此之外,城外诸多人文建筑,如报本塔、镜漪堂、影三阁、十杉亭、显忠庙等均分布于当湖之上,由此形成了“湖倚成周,塔楼对望”的湖城一体格局。程端麒《忆江南?东湖》中有赞曰:“东湖美,塔影漾清流。九派潮来添秀色,三春花发遍芳洲。舟在镜中游。”

▲ 平湖市东湖图[引自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平湖县志》]运城盐池,位于中条山北麓,是天然内陆盐湖,包括三个部分:大盐池(即今运城盐池)、女盐池(即硝池)和附近的一些小盐池(后人称六小池)。古时称为“解池”或“河东盐池”,大盐池幅员辽阔,东西长而南北狭,据《安邑县盐池赋》载:“(盐池)幅员广敞,百二有奇,涾沲迤延,众脉委输。”在元末凭借大盐池,围绕其区域形成了安邑、运城、解州“三城并峙”的区域空间结构,使三城与盐池相互联系。其中运城更是将盐池纳入城市整体格局中,盐池中禁门与运城城池相通,位于运城南北轴线的延长线上,并营建有池神庙与之相对,形成了中条山、盐池、池神庙、钟鼓楼、城阙高低起伏的空间序列,为湖城一体格局营造的又一典范。

▲ 运城县境全图[引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解州全志》]杭州西湖,位于杭州城西,因泥沙淤积逐渐成为内湖,经过历代古人对其治理与营建,日渐由天然湖转变为人工湖,并成为杭州人居格局的重要构成,有“杭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之美誉。具体而论:一是通过引西湖水凿井、修筑湖堤、挖掘淤泥等人工实践,使杭州原本“沮洳斥卤,而其水苦恶”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解决了杭州居民饮水、农业灌溉、水利泄洪等多重生活需求,对此清雍正《西湖志》中记:“实资其利,莫如西湖,盖江与湖相为表里,而江水不至之处,皆湖水之所灌疏”,“而盐漕转输,商贾辐辏,公私利赖,其明效大验,彰彰若是”。

▲ 杭州市西湖图[引自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杭州府志》]二是伴随着对西湖的历代浚治与人工内化,西湖与杭州城市一体化的空间关系逐渐形成并日渐完善,形成了“左薄湖浒,右掠江滨”、“全形式而周脉络”的湖城形态互补关系。如清雍正《西湖志》中载:“夫西湖,天下所在有之,而杭独著者,丰于水者啬于山,此则环山为岸;行于水者沮于陆,此则隄亘梁接。水放于荒远寥阔,而此则丽于城郭,错于园尘;水虞其波涛湍悍,而此则净如练、平如鉴,其源不涸,其流不厬,其土宜种植,其风气藏聚,其水清甘露,哲所云‘天造地设’者也!”

▲ 杭州府图[引自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浙江通志》]三是围绕西湖点缀有诸多庙宇、亭台、寺塔、园林等人工建设,其或立于湖心、或布于湖畔,并多与城内空间或周边山岳具有对位关系,有强化空间秩序、丰富山水构图之功效。此外,这些地段普遍成为了杭州重要的人文标志与近郊活动胜地,吸引了诸多文人于此吟咏兴叹,留下诸多如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词佳作。

▲ 杭州西湖格局示意(改绘自《南宋临安行都临安概貌图》)时至今日,杭州湖城一体的格局关系依然保存,而西湖更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杭州重要的城市特色所在。

▲ 杭州西湖格局现状实景总之,“襟湖”作为一种联结大面积湖池、润泽城市生态、塑造城市文化的规划模式,折射出古人对于人工与自然相融汇的理想人居环境的不懈追求与自觉实践。在今天的建设中继承并发扬“襟湖”的规划传统,就需要加强对城市周边自然湖池的保护与维育,同时将其视为城市结构的组成部分,充分激发湖池的功用、生态、风景效能,并结合城市发展不断调适湖城之间的整体秩序关系,构建湖城一体的当代城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