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少城市强调城市交通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这反映出管理者希望充分吸收国际发展经验,进一步推进交通系统建设的愿望,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要防止比较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对标肯定离不开指标,而指标的背后是组织的价值观。所以,对标过程中必须注意对比指标的选择。注意所采用的整体指标内容与国际上主流情况的对照,而不是仅对一些指标项对比数值。即暂时不考虑指标所需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而对比我们与国际类似城市所采用的指标的异同,哪些指标是共同所有的,哪些指标是是我们所缺少的,所缺少的指标背后是否涉及重要的价值观内涵。当然,对比也需要考虑我们的国情。中国的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及两者的关系与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交通体系则是一种历史过程的产物,盲目地切断历史看问题,简单照搬是错误的。不过发展历程的差异并不否定自然和社会规律决定的未来城市发展方向,强调特殊性而对指标引导的方向性偏差视而不见,同样将导致极大的错误。
与此同时,也必须注意指标的内涵。许多城市还习惯使用平均值进行水平比较,但是到了城市进入存量规划、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阶段,指标往往是作为发现问题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偏离平均值的问题部分,而不是用平均值掩盖问题。而作为发展目标则需要采用85%、90%的分位值,以避免社会分化。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政府的工作能否跟上发展的要求,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管理价值观基础上的工作目标和指标,城市交通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在指标体系的建立方面亟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