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知网以“规划院”“设计院”“规划设计机构”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剔除非城乡规划领域论文、信息发布文章或广告后,城乡规划院相关主题的学术性论文合计有 52 篇。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新常态下规划设计单位转型发展的对策及其实证研究,提出了新常态下我国城乡规划市场的主要特征、规划设计单位面临的新问题及转型发展的建议对策,如杨晓光、韩列松及周茂刚等人的研究;二是对新型空间规划体系、“互联网+”、“改革深水区”等新背景下我国规划设计机构未来发展的新思考,提出“多规合一”过程中规划院必须多专业整合发展转型、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的规划院信息化升级发展等,如张永波、张正康、刘先杰及范晓磊等人的研究;三是规划院机构体制改革等传统领域研究,提出追索剩余权、形式服从功能等观点,如王唯山、李晓江、陈鹏及赵燕箐等人的研究。
对于“城乡规划院如何转型发展”这一问题,必须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城乡规划院转型的本质可以理解为规划院对我国城乡发展转型推动下的城乡规划行业转型要求以及我国深化改革总体要求等多元生境变迁的响应与回应,但准确理解这一本质的前提是搞清楚规划院的本质。从我国城乡规划院的产生与发展变迁看,规划院是落实计划经济时期“五年计划”而生的“半行政”部门,改革开放后演变为“事业化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政、市”分离部门,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发展成为城乡建设领域的规划咨询智力支持机构。然而,不管是百度还是中国知网,目前都还没有对“规划院”概念的解释。
从构词法角度看,笔者结合规划院演变历程认为规划院的本质可以用“规划院=规划+院”予以简单表达,其中“规划”是功能属性,“院”是组织形式。但从上述既有研究成果分析看,“院转型”是关注重点,包括规划院的发展环境探讨、规划院内部机构组织改革分析,然而关于“规划转型”部分的分析则相对薄弱。形式服从功能,从功能性演化和组织性进化双视角耦合对规划院转型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还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