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复兴——
宁国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
申报所:风景园林二所
协作所:风景园林三所、生态城市研究所
项目地点:安徽省宁国市
面积:1447.6公顷
完成时间:2017年10月
01
规划背景:
山水小城的生态文明困境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要求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上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本项目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一个原本被古人称赞为“锦绣山河江南地”的秀美小城--宁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充满了矛盾。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边陲,素有“皖东南门户”之称。本次规划涵盖流经城区的四条河流,河道全长24.4公里,总用地面积1447.6公顷。
规划区位
宁国地处两山余脉之间,规划范围内的河流分别从黄山与天目山流向城区,并在城区形成“七山嵌城、四津绕郭”的山水格局。
市域山水格局
城区山水格局
河流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河流承担了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职责,也是生态环境的命脉;河流提供了丰富的人类活动空间,也是重要的生物栖息地;河流承载了重要的城市记忆与乡愁,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而对于宁国这样一个山水小城,河流的地位尤其重要。首先,城市因河而起,宁国地处皖南山系与长三角地区的交界,从南宋起便一直是重要的水运集散地。其次,百姓伴河而居,虽然宁国已经是现代化的工业城市,但市民的生活仍与河道息息相关。再次,飞鸟依河而栖,河道上游有鸟类天堂青龙湾,而在城区的滩涂和洲渚上,飞鸟随处可见。最后,元竹临河而生,如画卷般沿河岸生长的元竹林,为宁国赢得了元竹之乡的美名。
宁国水阳江畔的大片竹林
可以说,河流是城市的灵魂,河流兴则城兴,河流衰则城衰。因此,本项目的核心矛盾也清晰显露,那就是宁国的河流正在全面衰落。而这不只是宁国的困境,更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代表性缩影。
首先是历史传统的衰落,随着城市产业转型,辉煌不再的水运古镇缺乏保护与利用,历史认同日渐模糊。其次是乡愁记忆的衰落,高耸的堤墙阻碍了伴河而居的生活方式,巨型尺度的新建绿地反而加速了城市记忆的流逝。再次是生态环境的衰落,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造成了生态破坏,而粗暴的水利工程阻断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循环与交换过程。最后是元竹之乡的衰落,标志性的竹林被大面积砍伐,甚至被开垦成农田菜园。这就是本次规划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河流正在全面衰落
02
规划思路:
提出河流复兴的规划体系
规划以“河流的复兴”为出发点,通过抓住核心矛盾,针对性提出五大策略,即保证水利安全、强化生态保护、深挖文化名片、创造城市活力、衔接全域旅游。并依此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形成一套宁国河流复兴的规划体系,兼顾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宁国营造为生态宜居型城市。
宁国河流复兴技术路线
03
规划重点:
五大复兴策略
1. 保证水利安全
防洪是山区河道的根本问题,洪水涨落快、历时短、破坏力强。因此,现状河道都是遵循传统的快速过洪思路来建设的,导致城区内的河岸堤墙高筑。而这种方式会给下游城市带来巨大的防洪压力,以致位于下游的宣城等地近年来水患频发。本规划从流域角度转变防洪思路,借助滨水绿地构建阶梯式滞蓄洪区,为河道增加调蓄能力。通过构筑“弹性河道”的设计模式来重塑河岸格局,更多采用路堤结合的方式扩大过洪断面。并利用滨河可淹没区的生态弹性来组织空间设计,既满足人的使用、动物的栖息,也辅助滞蓄洪水,是“会呼吸有弹性”的滨河绿地。
弹性河道模式
弹性河道设计模式探索
2. 强化生态保护
在识别生态格局的基础上,本规划找出宁国生态保护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即湿地、林地、鸟类栖息地。湿地保护基于科学筛选识别潜在湿地,通过梳理地形营造湿地环境与栖息地。并针对不同湿地条件,设置生态堰改善水环境,设置净水湿地处理内河外排水体。林地保护基于宁国特有的竹林特征,划定两级保护体系,对后续开发形成地域性控制导则。鸟类保护通过结合湿地与林地栖息地,划定保护控制区,确保河流生态廊道的连续安全。最终,与基本农田的保护范围相结合,形成宁国的生态保护红线,实现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筛选识别9片滨河湿地
湿地营造模式
跌水堰、生态堰、净水湿地模式图
生态安全格局与生态保护红线
3. 深挖文化名片
本规划提炼出宁国的四大核心文化资源:河沥溪老街的商旅文化、元竹文化、本地的儒释道文化、自然山水文化。在河沥溪文化的打造上,本规划与古镇保护规划相结合,恢复古码头体系,打通水上游线,激活水岸的活力。在元竹文化上,借助水阳江边的绝美竹林,打造元竹文化园与竹千里画廊风景带,提供丰富的竹文化体验,拓展元竹旅游、元竹产品、元竹餐饮、元竹体验等。在儒释道文化方面,挖掘状元宰相吴潜、大惠禅师宗杲、道教真人葛洪等历史人物,打造多元文化节点。同时,结合滨水绿地的规划,提出宁国十二景的规划设想,将山水与文化结合起来。
宁国四大核心文化名片
开发元竹文化打造元竹产业
宁国十二景设想
4. 创造城市活力
滨河绿地是天然的城市活力空间,规划首先补足绿地功能,增加五类特色开放空间,实现总量翻倍。并建立城市观景与眺望系统,得到五个最佳观景界面,突显不同景观特质。同时与城市设计相互协调,梳理城市规划中的九条控制视廊,构建城市地标系统。在夜景照明方面,明确了“南幽北柔中段明”的总体风格布局,实现功能与特色的双重激活。
绿地功能对比
城市天际线与视廊控制
丰富的城市开放空间与观景界面
5. 衔接全域旅游
本规划是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开展的,而宁国是处于“皖南川藏线”这个全域旅游热点上的重要一环,城市建设亟需与旅游产业衔接。规划分析旅游市场与客源地,判断竞合关系,定位宁国为面向长三角的皖南旅游集散地,为皖南旅游发展打开新的突破口。为了改变宁国“旅游过境地”的现状,规划通过深挖宁国的文化和资源,利用滨河空间落位六个旅游项目,提供商旅会议服务、自然文化观光等多样旅游产品,留住过境游客,形成区域旅游目的地与集散中心。
宁国旅游市场分析
滨河旅游项目规划
湿地研学旅行设想
04
规划成效: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本规划在充分认知场地特征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用地功能与主题,形成“两湾八区十二景”的景观空间结构,并打造六大重点项目助力城市旅游与产业发展。规划准确把握住现状问题与市场机遇,很快形成规划影响,推动了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平面图与部分分区方案
1. 规划协调方面
通过与主管部门的沟通,本规划直接推动了防洪规划的堤线修改。修改后生态驳岸长度占比超过70%,此举将大大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并有助于下游城市的防洪应对。
推动防洪规划调整驳岸类型
2. 规划实施方面
在本规划引导下,正在建设的硬质驳岸均被替换为生态驳岸,保住了河岸滩涂的自然肌理,为涉水鸟类留住了栖息地,也拉近了市民与河流的亲密关系。
西津河规划前后堤岸施工对比
3. 在规划的延展方面
本规划还间接推动了城市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规划中的六大重点项目成功吸引旅游市场对宁国的关注,已有多家社会资本介入,拉动城市投资与建设。
本规划是一次系统性的河流规划实践,展示了宁国文化特色,满足市民休闲康体活动,融合城市旅游发展需求,并以海绵城市技术,改善河道自然调蓄雨洪能力,提供生物栖息环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水活力文化绿廊。将宁国市的“四江八岸”营造为对话自然、对话人文、对话历史、对话未来的城市画卷,实现城市河流的复兴,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相关链接
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概念规划
为儿童而设计:雅安市熊猫绿岛公园景观设计
秦皇岛市石河南岛保护与发展规划
贵阳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利用专项规划
清华同衡专家解读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与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