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4月21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发布。《纲要》的编制,充分体现了用新体制、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规划建设的思想,树立起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对规划理念和实践发展都具有重要而积极的示范意义。为此,本刊编辑部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包含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及规划体制创新等内容,对中国规划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示范性以及对规划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
周俭(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在城市规划的专业理念上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那就是“返璞归真”,回归城市的本质。关于城市的概念和内涵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有不同的诠释,但其生活工作的高度集聚性、城市发展演变的持续成长性、地方传统的显著人文性则是城市不同于其他人类聚居形式的基本属性。
宜居宜业是当今我国城乡规划的主题词之一,雄安新区的规划也不例外。绿色发展和人性尺度是新区规划为实现宜居宜业目标而构筑的两个空间骨干体系。白洋淀的生态保护在规划中的地位十分突出,目的是为雄安新区营造一个安全、生态、绿色的发展环境;把绿色出行作为新区实现宜居宜业目标的重要规划策略,并将公共交通作为绿色出行的核心体系,营造慢行系统,是一种对城市未来生活方式回归人性化趋势的指向。
组团结构、密路网和开放街区的规划策略体现了新区规划向人性尺度的回归。20—30万人左右的城市组团、密织的路网体系和街区的开放性吻合了人的生理和心理尺度。雄安新区回归绿色和人性尺度的思想实践将为我国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先行的范例。
城市发展的不可预见性需要规划提供具有韧性的城市空间和管理机制。雄安新区规划为应对新区成长型城市的特点,以总体层面的复合用地、兼容布局,适应空间和土地使用功能的更替。尊重城市发展演变基本规律的规划思想对我国城市更新与城市开发的机制和政策设计转型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也是城市研究和规划绕不开的议题。雄安新区规划将新区作为中华传统营城文化传承的空间载体,因地制宜地构筑了南淀、中苑、北城的空间格局,规划了方灵相融的城市街区和城市空间轴线,用心探求传承中华传统营城智慧的方法。可以预见,强化文化传承的规划思想在中国的城市空间规划与城市设计领域将产生很大的扩展效应。
作为一个参与雄安新区规划的规划专业人员,最深的感悟是把城市规划成一个“真正的城市”。返璞归真、回归城市的基本属性是规划专业人员在规划中需要坚持树立的指导思想。被政策、机制、效益、规范所异化了的模式、形式甚至包括价值观念,使我们的规划设计不同程度地丧失了方向。为谁规划城市?城市为谁而存在?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来自哪里?回答这些城市规划的基本问题需要我们再次回到“原理”本身。
延伸阅读:
转载|《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全文(附图)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官方网站:http://www..org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Email: @vip.126.com电话:021-65983507传真:021-65975019微信号: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官方网站:http://www..org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