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损害,导致了海平面上升、空气污染加剧、能源短缺、以及气候异常等问题,且很多问题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人类再发展的瓶颈。应对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建设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城市成为全球努力的方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生态城市”应运而生。全世界有很多生态城市,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实践大量开展,在绿色生态城首批共26个新城申报中,有八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获得批准。可以说,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全球趋势,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何谓生态城市?是生态化的城市规划还是生态城市的规划?关于生态城市的定义众说纷纭,且技术纷繁、流派众多,如仿真预测、生态格局、城市安全格局、自然通风设计、指标体系等,国际上的每个生态城市案例也是各有其不同的技术取向,然而迄今都未形成完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我们在疑惑中不能等待,这么多问题不解决才是问题,而且很多问题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想法是能做一点算一点,少犯点错误往前走一步,从自己的城市和家做起。
图片来自网络
这里将运用一些绿色实践和低碳生态规划的案例,通过客观性和数字化的诠释,阐述绿色规划和建设技术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并介绍建筑与规划的五个阶段:接触、缝合、嵌入、统筹和融合。
01 接触阶段
通过一些方法对规划设计进行验证
举例:晋江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里面应用的是建筑体系,主要用一些建筑的技术进行验证,对风速、空气龄、噪音、通风等进行优化。
绿色建筑:布利特中心(美国西雅图)
02 缝合阶段
技术集成体系与空间结构发生关系
生态城市的主要问题在于目标和实现路径的脱节,理念、想法和技术不能完全统一。规划的核心是空间结构,技术体系以及支撑方法须与空间的结构发生联系,把建筑、土地、基础设施作为空间结构的核心部分,进行数字化和普通性的描述并串起来。我们所有的技术都要基于规划图上的位置来提供服务,让规划方案更具有针对性。
举例:合肥的滨湖新区,在城市密度分区、通风、噪音、步行交通、指标体系等方面都做了相关研究。广州珠江新城,结合日照做了植物的配置、提高地下空间采光率、降低地下空间噪音等尝试。
广州珠江新城
03 嵌入阶段
通过系统的技术手段对规划设计做出引导、修正和补充
举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低碳生态规划研究》,思路新颖,实施性强。通过生态敏感性分析,将整个城市的密度分区进行重新排列,并且与TOD高度吻合;通过新的容积率分布方式,优化空间的结构;进行了光模拟,并对光污染进行控制;在通风上,结合规划设计增加风道,并对城市热岛与大气污染的扩散方式的关系进行模拟,指导地块的建筑;在指标体系上,应强调指标的可实施性,客观反映实际问题,并更好的放入到规划中。
绿色建筑星级潜力分布
来源:《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绿色建筑专项规划》
通过上述的做法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实现相关的目标,但是做比不做要好。把一个系统里面所有的简单的东西都能做好,能够起到质变的效果。
04 统筹阶段
做好事前诊断和相关政策的配套,指导政府将其作为设计的引导线索
规划目标的设计需合理,需具有路径进行实现,指标体系要能为下一步设计提供路径才具操作性。事前要先诊断,做好政策的配套和实施运维。
建筑学有一句话,巨匠是在限制中创造的。建筑需要和规划形成合作,规划在前期可以做好政府可以管的决策,这些决策的限制可以作为设计的线索,能够更好的做出有差别的东西。如果一块地四四方方没啥区别,反而难以进行建筑设计。
举例:在坪地的生态城,首先是对生态评价,生态安全、地质安全、环境安全的诊断,我们把各种因素进行区分,为后面的规划提供条件。
坪地沟谷侵蚀强度对总体规划的影响
以昆山市生态市规划为例,该项目在有些方面做得不错,但仍有些地方存在两层皮(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它认为低碳城市应该是隶属于生态城里的一块。我认为他们的目标定得相对较高,比如节能节到一定的程度是零碳,零碳的代价是只能做低密度、分散式的开发。
从它的理念和方法来看,实际上是一种放在昆山、花桥、上海、杭州都行的理念和方法。另外他们所提出的有些目标不太切合实际,没有实现的路径。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具有明确的实现路径,否则就比较没有意义。
指标体系全世界炒得很火,但是未必正确。河北有个新区做指标体系,两层皮的效果特别明显,理念和人文做得也不错,技术也谈得很多,但是和场址都没有关系。另外指标数量过多,很多指标难以落地。
生态性的技术难以统筹,目前为止没有看到完整的系统案例。
05 融合阶段
充分实现规划与建筑、科学与人文、理念与技术上的融合
举例:昆山项目主要谈了“科学”的东西,而曹妃甸项目主要谈“人文”的东西,在理念上该项目提出对各种各样的城市功能圈层进行混合,在城市的结构中提出都市农业、堤坝、城市森林。在技术方面,提出雨水、生态循环、能源、垃圾等。
其实这些东西放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一样的,理念性的东西虽然有用但只是一个基础,还需要更多适应性方面的考虑。在建筑,该项目提的很全,有些思路和设计还是不错的,但是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的承接方面则有所欠缺,比如资源管理的概念可能在这里并不适用,开发强度的分析在逻辑上尚有一些问题。
融合阶段需要充分实现规划与建筑、科学与人文、理念与技术上的融合,理念和实践不能脱节。因为如前面所述,我们所有的规划、所有的数据和客观上的描述都是应该能够落在空间规划图上,并提供指引和优化。
· · ·
推荐阅读:
袁奇峰:自然资源视角下的空间规划体系改革
西双版纳景洪热带雨林的具体修复方法
波特兰借鉴:对自然资源空间规划体系的启发
李迅:生态文明与城市转型
未来乡村:自由人的联合体
深圳:创新之土,有芒之种乃生
温哥华宜居城市大小观
作者 | 王欣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简介:王欣先生,是国内建筑界活跃的青年建筑师,现任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建筑师。本文根据王欣2013年6月7日在深圳分院的专题学术讲座整理删节而成,全文收录于中规院深圳分院三十周年系列讲座与主题笔谈《城事论道中》。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