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武汉“中央公园”
滨江沿岸规划有轨电车
建设创享绿园……
6月20日,历史之城暨长江文明之心概念规划征集专家评审会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柯焕章、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必壮、东南大学李百浩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洪亮平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胡静教授、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黄平等7位专家,市政协、市国土规划局相关领导及政协1号建议案相关会办单位,以及英国仲量联行测量师事务所(上海)有限公司、法国阿海普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理想空间(上海)创意设计有限公司4家设计构代表共聚一席,探讨历史之城暨长江文明之心规划与建设。
图:武汉历史之城暨长江文明之心概念规划
项目征集专家评审会
根据规划,“历史之城暨长江文明之心”区域是以两江交汇的南岸嘴为圆心,以3.5公里为半径,以龟山、蛇山、琴台、武昌古城、汉口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汉阳归元片区、月湖片区等为主体,覆盖了两江四岸的核心区域,总用地面积约 33 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示意图
2017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将武汉建设成世界亮点城市,推动武汉从“三镇时代”迈向“长江时代”,提出“一轴(长江主轴)串三城(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以长江文明之心为重点,提升建设“历史之城”。今年年初,该项目被列为市政协1号建议案督办。
3月29日,武汉市国土规划局面向国际设计联盟公开发布概念规划项目征集公告,共收到20多家国内外机构报名申请。4月16日,市国土规划局完成了四个项目的设计机构申请文件比选工作,法国阿海普、英国仲量联行等4家机构入选。本次历史之城概念规划征集由市国土规划局组织开展,在国际设计联盟库内采用“总体概念规划+特色专题研究”项目征集的形式,4家机构的规划各有侧重点。
法国阿海普公司提出利用南岸嘴绿地,打造武汉“中央公园”,在长江大保护的大背景下,中央公园作为长江边和城中心的绿肺,将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同时,通过梳理武汉城市发展脉络,提出了文化谷和复兴江岸的设计概念以及“优化交通、文化保护、中央公园”三大规划策略;规划3条有轨电车线路,串联汉口和汉阳的滨江沿岸,连接武昌滨江CBD和武昌古城。
英国仲量联行公司以“文化输出、再中心化”为目标,以人口、产业、资本为历史之城发展的三大要素,将历史城区作为“下一代城市核心区”,打造面向未来的历史之城。还提出建议4条主题历史步道,与部分城市道路相连,增强趣味体验。
此外,武汉交通院对历史之城交通体系也提出了人本优先的规划策略。
理想空间针对长江文明之心的空间形态进行了规划研究,提出在龟北南岸嘴地区打造“创享绿园”的规划设想。
通过四家设计机构依次提交规划成果,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领衔的专家组为“历史之城暨长江文明之心”的规划建设出谋划策,一一点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指出,世界第三大河流——长江,是武汉最重要的身份。武汉历史之城应当从大格局、大尺度认识长江文明之心对于武汉历史之城的意义,为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大武汉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提出重要支撑。
钮新强院士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总工程师陈必壮提出,“共享交通”的理念、轨道交通TOD的发展模式、慢行交通等策略都应当在历史之城规划设计中得到重视,同时,交通体系应当与历史之城的产业布局、空间形态等内容相匹配。
陈必壮总工程师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柯焕章表示,在经过两个月的深化研究后,四家设计机构的规划成果有了更为细致的思考。历史之城的工作重点在于梳理凝练武汉市本身的历史文化,解读长江文明意义,再整合文化产业、空间形态、交通体系等专题,为历史之城落位做出支撑。
柯焕章副会长
东南大学李百浩教授提出“快速到达,慢行体验”,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李百浩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洪亮平教授也指出,在武汉建设历史之城过程中应当注重解决多个规划之间的割裂问题。
洪亮平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胡静教授指出,城市的发展应当是年轮式的,历史之城的建设是对武汉城市发展的回应和对未来的展望。
胡静教授
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黄平专家充分肯定了本次项目征集“总体概念规划+专题研究”的工作思路,历史之城规划研究应进一步挖掘33平方公里内所承载的内容和长江文明的内涵。
黄平副院长
下一步,历史之城暨长江文明之心概念规划将结合专家意见,吸收四家方案特色,优选设计机构,继续完成深化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