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意大利历史城镇保护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出,意大利历史城镇的保护与发展始终与时代需求相顺应、与建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问题相呼应,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方法及策略,其经验可为中国历史城镇(乡村)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1)“整体性”作为城镇与乡村建设的首要原则。
从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到现在,“整体性”的内涵不断被扩充,“整体性保护”在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保护实践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整体性保护”的保护范围从纪念物单体扩大到街区、地段、历史中心区和城市景观;其次,“整体性保护”的规划理念从传统以物质空间保护为核心,扩展到跨越精神层面、综合时间维度和协同产业共构;再次,“整体性保护”的保护方法从现状分析扩展到时间梳理、文脉解读、风格提取重组;最后,“整体性保护”的保护成果从建筑修缮改造拓展到区域空间功能调整,保护周期从阶段性抢救延续到全生命周期管控,保护形式从应对危机过渡为长效管理。
(2)“新旧关系”是城镇与乡村保护和更新的重要课题。
在具体实践中,“新”与“旧”一直是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需要妥善处理的一对矛盾,也是体现保护理念的重要对象。在意大利的保护规划中,区域层面采用了新旧分开并行的方式 — 历史区与新建区明确区分开,历史区以保护为主,新区以延续发展为主;中微观层面采用新旧缝合的方式 — 旧建筑与新建筑以类型为标准重现或置换,清楚标示新旧的界限。各种类型的保护、修复都必须尊重历史及现状,不盲目地拆旧建新,而应通过调研、分析和论证,采取最合适的手段,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可读的内容,绝不为了保护而保护,拒绝“假古董”。
(3)“普特兼顾”是城镇建设的基本策略。
中国的城镇与乡村一直在应对时代变化的过程中寻求兼顾普适与特质的发展模式,其实无论是整体与局部、新与旧,还是历史与现存,都是对“适应性”不同维度的解读。现阶段,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富有时代性的新课题,当同时面对“瞻前”与“回顾”的需求时,很多乡村不具备足够的自信与准确的判断,只重视“瞻前” — 经济发展,而无力“回顾” — 保护历史资源,导致乡村传统文化与民俗遗产的消亡。
借鉴意大利历史城镇保护的经验,中国乡村建设可运用“合理性灵活”的理念,将多重目标置于同一平台上,以城镇与乡村的发展作为总体目标,将经济产业转型、环境整治美化、居住条件提升、村民生活充实和特色风貌保存等各项发展指标作为分项子目标,在各种需求之间比较、权衡,选择最适合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促进城镇与乡村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