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提升设计以“张江4.0”空间范型为导向,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体系研究出发,构建创新空间组织新模式,并进一步落实为蓝绿生态网络、绿色交通网络和复合活力网络等系统的设计组织。
3.1整体提升城市设计
整体提升设计以“张江4.0”空间范型为导向,从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体系研究出发,构建创新空间组织新模式,并进一步落实为蓝绿生态网络、绿色交通网络和复合活力网络等系统的设计组织。

图4: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3.1.1基于 “张江4.0”空间范型,优化整体空间构架
细化“张江4.0”空间范型,以生态基础设施为骨干,布局高密度、低高度的坊巷式创新空间集群,形成“科技水乡,海派硅巷”的整体空间特征。将沿路发展模式提升为沿河沿绿发展模式,构建南北向绿色空间脊轴,串联创新功能中心,并通过指状放射的生态廊网联系各个复合创新板块,分别为科学城专业中心片区、农业科创活力区、转化应用研发区、创智宜居活力区、大科学设施预留区和存量提升发展区。同时提出“公共空间+”思路,植入人文活力网络,联动文化、休闲、商服等多元公共设施,以线带点,以点促面,以空间网络激发创新网络。

图5:张江南区整体鸟瞰图

图6:“活力硅巷”公共空间体系
3.1.2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体系,落实空间协同机制
以世界一流科学城为目标,研究构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圈层结构:围绕活细胞成像平台、海底观测网等大科学设施,由内至外布局科技服务平台层、技术应用和转化层、科技产业应用层等多级体系,同时突出大型科学装置与小微创新机构共生机制,构建小中大创新企业接力发展模式,建立多层级创新生态圈,并探索各类创新功能的空间组织特征,并进一步落实为空间布局方案。
针对张江职住分离问题,增加就地生活配套和租赁住房供给体系,基于15分钟工作生活圈规划复合创新单元,实现从房地产开发转向以“人才为本”的深度产城融合。

图7:张江科学城创新圈层结构图

图8:张江南区配套设施布局图
3.1.3织补在地蓝绿生态网络,构建科技水乡风貌
践行地缘设计理念,存续现状河道及湿地,织补蓝绿生态网络,强化纵向生态主轴,疏通横向生态廊道;依托现状湿地水网,构建指状绿地系统,完善弹性水系网络。同时基于水绿景观网络植入创新功能,营造多元活力的水乡情境式科创空间。

图9:蓝绿交织的科技水乡生态体系

图10:水乡情境式创新空间
3.1.4构建“轨交+步行”交通模式,布局绿色街巷系统
结合创新人群的交通流线分析,构建“轨交+步行”为主导的绿色交通组织模式,践行小街区规制,布局适合步行的小尺度街巷系统和绿道网络,倡导街巷创新模式,回归背街小巷生活。

图11:“轨交+步行”绿色交通组织模式

图12:活力创新街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