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内容,来自城市规划杂志的“学术对话集锦”栏目,摘录其中关于社区微更新部分,一起了解下关于微更新七问的思考。
#微更新# 今日推荐关于社区微更新的“七问”思考,看看重庆的经验是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大家以后在应对微更新项目时,也可以从这七个部分进行思考,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1)微更新,微在哪。
随着我国逐渐迈入新型城镇化阶段,城乡规划建设在关注区域统筹发展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日常生活空间。“微更新”成为改善和提升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
“微”主要体现在对具体的人、街巷和社区的具体关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及“人居三”倡导的《新城市议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微更新首先涉及价值观念的转变,即将现状一切条件(包括人),视为珍贵的存量资产(asset)。激活这些资产,使其产生最佳综合效益(asset-based),必须尊重每一个“微”所具有的特征、需求和因地制宜的可能性。
(2)谁是微更新的主人。
按理说应该是拥有产权或居住其里的人。然而,由于经济、文化和治理水平的差异,谁来做微更新的主人存在较大差异。
以我们在重庆连续七年的社区更新实践为例,空间环境品质提升方面主要由区政府各相关部门、所辖街道及社区担任主要角色,市场力开始进入,而社区服务等软件提升方面由社区社会组织担任主要角色。
(3)规划师在微更新中起何作用。
规划师从规划设计师单一角色逐渐转向倡导者、组织者、协调者、设计师、教育者一体化的社会综合角色,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有了很大改变。
反过来,也对现有的规划教育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再者,规划师进入微更新的同时,还要思考何时“退出”的问题。
(4)微更新关注眼前还是长远。
在理解中国国情与国家制度背景下,需要从更长远的城市价值和意义来理解微更新的需求与行动。
目前实践中采用的“更新规划+行动计划”模式比较有效。
以重庆为例,城市中心区的社区人口密度高、空间层次丰富、网络状线性联系强等特征明显,但社区社会边界模糊,因此,识别社区价值,将社区和街巷微更新行动与更大范围内的片区更新发展相关联,从而实现城市区域整体更新就非常重要。
(5)如何得到居民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这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程序合法,告知居民是第一位的。
其次,要充分尊重居民需求,不仅包括共同需求,还要逐一了解困难户具体需求。
第三,要挖掘具有良好素质和愿意为民服务的“社区能人”,发挥社区人力资产的最大价值。
(6)如何认识社区微更新作为社会培育的触媒。
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细胞,社区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与己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载体。社区微更新需要社区人人主动参与,形成良性运行的社区生活共同体。每一个社区细胞充满活力,我们的社会也就充满活力。让每一个社区充满活力,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培育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和智慧。因此,每一个社区微更新都可当作是社会培育的触媒。
(7)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形成常态化的微更新。
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政策法规和公众参与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微更新的常态化和有效性。
同时,还要具有随情况和需求变化的快速调整和修正的灵活性,要有一定的“留白”。各地方的更新制度内容与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综上而言,微更新正在成为全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新举措,需要更加精细对待人本需求,尊重地方资源禀赋并建立长效行动机制。规划师的工作成效逐渐从专家评价转向社会问责。
——黄瓴(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规划系、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教授,“微事广议微更新”学术对话发言人 )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链接
城市规划杂志学术对话集锦
知识星球为大家推荐了
作者其他关于社区更新的文章
点击加入知识星球
拓展思维,坚持学习
点击查看知识星球详情
适用人群
希望掌握规划行业热点的从业人员
希望每日有新知,磨炼规划思维的从业者
考研考博,规划行业学生
提升自己知识面与综合能力的求职者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