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李潇在“2017年度CAUPD业务交流会”上做的报告,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会议主办单位总工室等部门提供的资源支持!
(一)烟台特征与站位
1、基本情况

山东省中的烟台

烟台市域城镇体系现状
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市域除了中心城区外,还下辖包括蓬莱、龙口等在内的7个县级市和一个长岛县。整个海岸线占山东省的23%,市域面积全省排名第3,市域人口全省排名第7,GDP全省排名第二。
2、烟台蓝、烟台造、烟台文化、烟台的开放
烟台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烟台蓝”、“烟台造”、烟台文化和烟台的开放。
“烟台蓝”指的是烟台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全省最高,大气、水环境质量优良,被誉为中国最具有生态竞争力的城市。

八仙过海

烟台的文化源远流长、别具特色,以仙教文化、海洋文化、葡萄酒文化著称,2013年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烟台造”指的是烟台制造业实力强劲。2016年二产生产总值全省第二,并且工业发展质量高,万元GDP能耗全省最低。烟台的产业结构十分清晰,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的后半段,转型趋势明显。

烟台是1984年我国第一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目前烟台在这些城市中的开放程度排名居中。在全国300余个地级市、70个大中城市和首批14个开放城市中,烟台综合经济实力处于第二梯队。
(二)战略规划编制特点
关于本次烟台战略的编制,首先是要适应时代背景,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定位“新时代” ,关注“新特点”, 秉持“新思想”, 实干“新征程”。
另外,也借鉴了一些国际国内新一轮中长期远景发展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突出战略引领全局,秉持前瞻远见、动态发展的视角,重视全球竞争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线索;其次,注重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传统中心城区外,更加关注一些新兴战略区位,推动多节点、网络化布局。此外,在发展理念上更加强调内生要素,突出创新、效率、绿色、人本;在技术路线上,包括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价值导向等方面。
(一)总体技术路线

总体技术框架
本次烟台战略规划采用了一种主题导向的总体技术路线,建构“坐标—主题愿景指标—对标问题—战略策略—空间支撑—政策行动”的纵向对应连贯体系。第一步,以目标导向切入,根据世界坐标、区域坐标、历史坐标,并结合烟台自身的禀赋条件,来研判烟台的定位和主题。这个主题可能是多元的,也能量化成指标体系。第二步,以问题导向延续,对照各个分项主题的指标数据,找出其中的差距。第三步,针对这些差距制定战略,配置策略,明确重点突破的抓手。第四步,基于战略建布局,落实到空间上。最后则是实施布局要政策。

定位与主题
在这个思路下,我们研判出烟台的总体定位和主题体系。总体定位为“古今仙境胜地,国际海湾名城”。包括四大主题,一是毓秀钟灵,是讲生态和文化;二是开放汇聚;三是示范引领,是讲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四是健康便利,是讲城市公共服务。分别对应四大城市发展愿景:文旅名城、磁力枢纽、智造之都和宜居家园。对应每个主题找到问题,制定战略。这四大主题都可以进一步分解成量化的指标数据体系,对应烟台不同的部门管理职能,反映五大发展理念。
(二)重点突破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只讲主题体系中的其中一项:“磁力枢纽、开放汇聚”,是关于烟台未来空间区位竞争力的重点突破。
·?历史坐标:烟台在国家历史沿革中的角色
从这个主题的研判过程开始。首先来看历史坐标,烟台在国家历史沿革中承担什么角色?

唐宋时期的海丝之路起点

明清海防体系的重要节点

南粮北运中转枢纽
从国家层面来看,从春秋到宋元时代,烟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北部的芝罘港和蓬莱港都是我国对日韩进行文化交流和产业输出的登陆地。到了明清时代,它们又都是国家海防体系上的重要结点。1861年烟台开埠,是我国第二批开埠城市,也是当时山东省唯一的对外开放口岸。从地区层面来讲,烟台一直是南粮北运的转运枢纽。
总结起来,烟台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到底哪些变了、哪些没变。合纵联盟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姑且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即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区域联盟。烟台一是连横不断,像北部沿海的芝罘、蓬莱、威海等港口密切互动,在不同的朝代共同组成了海运、海航、海贸和海防的体系;二是合纵常变,烟台和青岛从几经合作到后来成为竞争关系。另外府城,即行政治理中心的选址也是几经变化。从一开始的文登挪到牟平,再挪到蓬莱,再挪到现在的烟台芝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内在的发展轨迹和逻辑,那就是城市发展重心逐步向滨海区位靠近,根据港口设施条件来定,一步一步占据海权,从而提升区域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烟台历史进程中,千年不变的要素是区域关系中的开放与枢纽角色,一直都是东西向对外口岸,沟通我国与东北亚地区的海外交流。另外还一直是南北向的桥梁角色,连接南方与京畿地区的物资转运。
·?区域坐标:烟台能为国家和山东做什么

三大国家级通道的战略意义
再来看区域坐标,烟台在未来能为国家和山东做什么。通过梳理大区域交通格局,在国家“八横八纵”通道格局下,烟台将直接面临三大国家级通道的建设契机。一是环渤海高铁通道,连接山东半岛、京津冀、辽东南三大城市群。二是中韩轮渡通道,连接环渤海地区和日韩。三是东部沿海通道,包括烟台到大连跨海段和烟台到青岛段,这个通道向南和向北在更大尺度上可以连接第一和第二亚欧大陆桥。在这样一种格局下,烟台需要统筹并借力三大国家级通道,沟通南北,连接东西。对烟台自身来说,这一点是最有机会改变它现在的末梢交通区位,而走向十字枢纽区位。

环渤海地区空间格局
在空间上来看,烟大通道拟在蓬莱登陆,中韩通道拟在烟台开发区西港区登陆,而环渤海通道贯穿两地。烟台需要做的一是连横,促进烟台和蓬莱之间的空间连通,向西向北陆向拓展,对接东北至亚欧大陆桥再到丝绸之路沿线。另外,要加强烟台威海协同,向东延续并强化海向,对接海上丝绸之路,提升与日韩交流的纽带。二是合纵,烟威通过青岛,沿青银通道向西与济南、与更远的“一带一路”区域联系,形成山东沿海城市西向开放的新格局。这样一来,烟台作为磁力枢纽,与济南青岛共创三核引领,打造新旧动能转换主引擎,促进山东半岛更好地融入环渤海,也支撑环渤海地区进入更高层次的湾区经济时代。

海陆双向开放
放在国家层面,烟台沟通南北、连接东西,成为磁力枢纽也能更好的发挥双向开放作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发展议题,提升在东北亚的地位,也更强化面向国际的战略价值。
·?磁力枢纽—辐射带动不强
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在现实中,如果作为磁力枢纽的话,将烟台与山东其他城市进行指标数据对比,差距在于辐射带动不强。一是重大区域性交通设施辐射能力不足,空港、海港在区域竞争中不占优势,存在短板。咽喉受阻制约了开放程度,比如说空港、海港能级不足,腹地市场严重受到挤压。疏港交通薄弱,存在港城矛盾,还有空港可达性不佳等等。
2016年济南、青岛、烟台市辖区经济实力比较

二是全域中心在区域中的能级有限,弱中心。因为长期以来的单一 “末梢区位”缺乏多元化发展机会,使得烟台主城区首位度不高,汇聚度不足。通过数据指标比较可以看到差距,比如说市区对市域的带动能力,在山东省内排名处于中下水平。
·?制定开放融合战略+策略

区域坐标指向的战略引领
针对上述这些差距的局面,我们制定了开放融合战略,明确城市未来突破竞争力的核心战略空间。前面已经说过了统筹环渤海通道、烟大通道和中韩通道三大国家级通道的重大意义。烟台需要主动作为,空间西进,连横蓬莱、长岛,全面把它们纳入烟台主城区管理体系,高度一体化统筹,为烟台及山东省对接东北腹地,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等提早做出准备。
如果说主动作为是从区域坐标指向的战略引领,那么从内生的客观环境来说,一是也回归到前面讲过的历史发展轨迹,烟蓬之间的不断互动。二是也符合当前的现实发展趋势,顺势而为。从用地条件的分析上可以看到,烟台的北面是海,南面和东面的生态制约都相对比较大,不适宜集中开发,且近十年的建设用地增长动力也来自于西部。也就是说,烟台和蓬莱已经出现了相向拓展的态势,且势不可挡。

纳入蓬莱和长岛以后,也需要注意一个问题。烟台本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带形—组团城市,东西向跨度达到70公里,纳入蓬莱以后东西向跨度更是达到了100公里。这么长的战线,会给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都带来难度,应该如何解决?

对此,通过对深圳、宜昌等原本典型的带形——组团城市的研究,得到一些空间组织模式的借鉴。如果城市不得以战线拉得太长,就要采取分段组织,增设中心控制点,中心对外围形成不同尺度的圈层统筹模式。将这些规律应用到烟台,采取了中心提升、双城联动的空间优化模式。蓬莱打造城市副中心,增强综合服务职能,形成新的中心控制点,保障必要的公共服务还有公交可达的范围覆盖。当然,为了避免蓬莱现在的旅游职能单一,规模弱小,撑不起副中心,本次规划提出将蓬莱和烟台开发区的西港区融在一起组织,组建烟蓬新区,加强产城融合。这样一来,烟台市区和烟蓬新区双城联动、双核并举,再结合多个片区中心共同形成了多心共支的局面,也从原本单一的带形——组团城市,走向一个更加趋于网络化的组合城市。
为了夯实双城联动,进而配置了支撑策略,强化重大交通设施一体化支撑,包括调整港区的职能、高铁城际线接驳设站、构建城市轨道交通体系、构建城市快速路体系等等。将战略策略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在市域层面形成了一体两翼、双向互济;一带两轴、海陆统筹;一片多级、生态保育的新格局。连横方面,烟蓬一体,烟威协同,强化滨海发展带,扩展烟台对日韩的区域联系轴。合纵方面,延续传统的烟台青岛发展轴,并且拓展烟台到大连的跨海区域轴。这个市域空间结构更加面向区域开放,也突出了对市域中部生态绿心的保护,强调生态优先。
在新的主城区层面,烟蓬一体化从更大尺度框架统筹要素的配置,包括优化港城和产城关系,统筹文旅、交通、生态等要素的配置,严审增量空间,做优存量空间,形成城市相依、产业相接、服务互补的局面,提升烟台的中心实力。
当然,要实施空间布局,还需要争取政策机制的保障。本次规划建议将蓬莱、长岛撤县,而进行设区管理。规划编制、空间管制、生态保护、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由烟台市政府统一全面管理。同时在下一步总规修编中,适时调整城市规划区。
以上则是对烟台主题体系其中的磁力枢纽分项,从研判过程到战略再到布局进行主要结论性质的简述,也是本次烟台战略的重点突破。
(一)主题导向方法论
主题导向方法论一方面来自于本人之前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从1989年到1999年,德国人对鲁尔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更新整治运动。在这个过程中,自上而下的区域规划还有自下而上来自地方层面的项目实施行动,全部由事先制定的六个主题体系捏合在一起。在最新的鲁尔2035+战略中,也延用了“主题”这个逻辑价值观。德国人如此诠释到,主题即多个并存的有针对性的“城市性”,是从这个区域自身发展条件和潜力分析中提炼出来的,是存在于其独特结构中的既有潜质特质,将是区域和地方治理行动的指引宗旨,贯穿在整个行动过程中。
另一方面是源于对中央精神的学习,中央在制定十三五规划时向党外人士征求意见,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其中第一条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理清到时间结点必须完成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
将以上所学运用到烟台项目中的探索中,建构了主题导向的方法论:一是主题导向试图建构一个整体系统,统一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将倒推和顺推结合。二是这个系统立足对城市研判而形成若干主题愿景,这些主题之间是存在关联的,也是可以量化成指标的,能够找到问题突破,有抓手可以落实到空间,也有路径可实施。三是这个系统突出了一个多元广度化、纵深实施路径化和高质量化的特点。
(二)烟台城市发展路径
像烟台这样一个不是国家中心城市,不是省会的沿海二三线城市来说,当前发展阶段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发展路径,与其去模仿北京、上海、天津等特大城市,不如从自身的发展规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主题。
烟台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守住不变的就是区域关系中的开放和枢纽角色,以及不断的连横合纵。开放,指的是与外部环境的呼应关系,一是区域格局本身在变化,二是城市尺度层面,空间结构开放,需要融于变化的区域环境;枢纽是目的,是城市新经济地理区位;而连横合纵是手段,在区域变化的格局下,采取建联盟和空间重塑的方式去享有、占有更大的动力要素和产品市场,以谋求达到更高的枢纽地位目的。所以说烟台的发展路径之一,实质上是应对区域格局变化后进行重新定位,主动通过统筹更大的动力资源重塑空间,强化新经济地理区位,提升区域协同水平,在山东省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也在更高层面彰显对东北亚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不久刚刚颁布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中,对烟台的发展布局指引是“发挥环渤海地区重要港口城市、先进制造业名城等优势,强化中心引领作用。以烟台金山区、高新区、蓬长协作区发展为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名城、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等等和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这些其实与本次烟台战略的核心思路不谋而合。
最后以诗结束本次的交流:
磁力枢纽联陆桥,
海上丝路新坐标。
仙境栖居享生态,
合作连横历千载。
报告整理:马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