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层控制+分类控制”的更新规划管理体系,应对动态变化与精细化管理需求
我们针对资源型城市独立工矿区老城区的特征,提出面向规划控制、管理与实施的差异化的管控方法,才能达到适应动态变化与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分层控制”,总量有控制、管控有差别:单元层面框定总量,预留弹性。树立不同地区实施不同深度、不同侧重的差别性控制的理念,进行“地域化的控制”[1]。主要任务是以更新规划为指导,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对本单元的控制要求。主要确定规划编制单元的主导功能、人口规模、建设容量、功能布局、道路交通、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市政设施布局、“四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特别控制区(更新区块、历史保护区、土地整备区、生态安全控制区等)的控制要求,为单元内下一层次的地块控制提供指导。
地块层面限定容量,刚弹结合。强调依据产权单位划分地块,在刚性控制方面,主要侧重于土地用途与规模、建筑高度(上限)、容积率(上限)、绿地率(下限);在弹性控制方面,主要侧重于用地兼容性、建筑密度等;将空间塑造(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界面、开放空间)、环境风貌(建筑色彩、开口设置、广告标识)等作为引导性设计要素控制。规划确定的地块控制指标作为提出规划条件或行政许可的法定依据,必须动态管理维护,以应对日常调整。
“分类控制”,差异化更新:结合综合评估与差异化更新模式,对老城区各类更新区块采取分类控制方法。
拆除重建类:尊重土地权属,划定更新区块范围,明确更新主导功能,通过综合评估及城市设计等方法,重点确定区块整体开发容量、配套设施、交通及市政设施,引导确定绿地率、建筑高度等指标。
综合整治类:以土地权属单位为主体,明确地块用地功能、容积率、绿地率指标,以及配套设施、市政设施,明确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控制要求,引导确定建筑风貌、交通设施等要求。
土地整理类:对于维护生态安全的土地整理,需要严格明确土地管制与建设控制要求;对于预留城市发展空间的土地整理,主要考虑发展弹性,明确主导功能、不宜进入产业类型、开发容量,引导确定绿地率、建筑高度等指标,以及交通、市政设施要求。
现状保留类:一般以保留为主,不增加主要使用功能建筑面积,确需加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需经过论证及相关程序批准。
“通则+图则”,刚弹结合:推行务实规划,搭建面向规划管理、控制与实施的工作平台,实现“通则+图则”的管理方式。
“通则”的方式是对发展条件相同的用地控制,采用文字表述,有利于体现公平,对规划管理有一定的操作灵活性。“图则”的方式更多强调与通则的区别,体现个案要求,能直观表达出地块控制要求,方便管理,但是容易出现管得过多、控得过死,无法应对复杂的变化,需经常调整图则[2]。
(2)“双向匹配”的公共服务配套,推动社区管理创新
建立社区管理单元与规划物质空间单元相匹配的管理边界。规划参考国内老城区或同类地区控规编制经验,按照50-150公顷规模划分管理单元,结合独山子片区现状行政管理边界与实际发展情况等因素,将现状居民区管理范围进行整合、调整为9个规划管理单元。同时,相应的根据管理单元边界推动居民区管理范围优化调整。
建立规划管理单元与人口匹配的公共服务配套。老城区人口规模的确定,主要从增量开发建设规模、产业带眷及服务人口等方面综合预测。然后根据国家及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要求,以规划管理单元范围、人口规模及分布为标准进行配置,从而确保各类现状及规划公共配套设施在规模与布局上更加符合地区使用需求特征、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
(3)“入微式”公共空间系统优化,提高宜居性
营造“密路网、小街区”特色小镇交通环境。通过抓取百度热力图上下班高峰期等时段的通行能力,并对主要道路的整合度与选择度进行模拟,识别出老城区需要完善、改造的道路,形成更具由活力、更安全小街区,加强老城内外交通的连贯性和通达性,增加路网密度,改善城市微循环。

城区夏季街道体感温度分析图
构建“5分钟可达”特色小镇开放空间。模拟分析老城区夏季体感舒适度及热岛效应,以街道空间环境较好的区块为参照,从街道尺度、沿街绿化开敞空间营造、建筑空间围合等方面进行综合改善。建立起串联不同层级公园、街头绿地、附属绿地等为主体的绿地系统,构建连通文化、体育功能的特色慢行空间体系、5分钟可达重要公共场所的日常活动系统,以平衡街区尺度,协调社区公共配套、公交站点布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