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乌托邦,它既是托马斯·摩尔笔下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与国度,也是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我们每天拼搏于高楼大厦里,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正是这种对乌托邦向往,让我们把压力转化成动力,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生存于城市之中,而又共同推动城市不断发展。
现实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它努力地保留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尽管有时候这些印记在城市新旧更迭中作出妥协,但总体上它试图最大程度地延续城市的发展文脉,使之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城市。
我们发出的不是时代最强音,而是通过最普通的生活,发出对城市的点滴思考,希望能让人们更多地感受和阅读城市。因此,『城市迷恋』栏目将会不定期地出现在未来的日子中,敬请期待!
引言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自古以来,人类对水体有着偏执的爱。哲学家丹尼斯·达顿解释了达尔文主义的“美的理论”,他通过探讨理性、哲学以及心理学,认为人类对水体的执爱是一种简简单单的普世情怀,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而非后天培养的意识形态,早已渗透到人类的深层意识中。水在孕育人类文明进程中确认了其对人类的生存的重要性。从美学角度来看,人类普遍欣赏滨水风景的现象可通过文艺和设计作品得到充分反映。
的确,海洋和河流同属于水文明,人类文明的曙光总是与这两者相伴而生,无论是希腊文明、爱琴文明还是黄河文明,都与滨水环境息息相关。世界上约70%的人傍水而居,在人类城市化进程中,滨水区往往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起点,畔、湖滨及海岸带都是利于城市形成的地区,在远古时期,河流、海洋附近几乎都有一条小径或道路、河堤或海岸线从远处引领人类走向水体,人类聚落都是选择逐水而迁,傍水而居。
古代繁忙的河道运输(?搜狐)
此外,河流历来就是重要的运输通道,而且又是工业用水和饮用水的最佳水源地,这些条件都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
世界上大多知名的城市都是因水而兴,从上海、纽约、伦敦等城市的发展不难看出,水对城市的兴盛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其滨水空间不仅构成了城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一部分,还对于城市精神的塑造功不可没。
黄浦江滨水生态景观空间规划(?花瓣网-朝生)
“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逃离拥挤、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呼吸清新空气的疆界的机会。”正如查尔斯·摩尔所说,城市在经历了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工业文明之后,城市空间得到了急速的外延式扩展,人类像蝼蚁般匍匐于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对自然环境抱有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他们对于滨水空间的执爱势必与日俱增。
西雅图中央滨水空间规划(?中国风景园林网)
现在,城市滨水空间已成为公共开放空间的一种、人们休闲活动的最佳场所之一。其未来设计的出发点更趋于人的情感,让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芝加哥,有一种不言而喻叫“滨河步道”,它一改常规的设计思路,不以建筑为导向,而是围绕河流,根据其特点设计出不同形状的6个休闲空间。
芝加哥滨河步道(?网络)
它恰如其分地躺在繁华的楼宇之中,那里有最惬意的闲暇时光:如果你在那里仔细观察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午后阳光下,总有零星几个穿着讲究的职场人士坐在岸边,细细嚼着干面包,你猜不透他们的视线究竟是落在波澜不惊的河面、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还是偶尔浮出水面的鱼儿上。我不知道他们是异乡人,还是……不过,大抵都是心灵的“异乡人”。
电影《怦然心动》中梧桐树上看到的广阔视野(?网络)
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都应该有一棵树、一条河,大家的生活仿佛就围绕这些事物而生。“坐在树上,放眼望去一片美景,她爱上了这里,在这颗高高的梧桐树上看到的一切。”正如电影《怦然心动》的主线——梧桐树——陪伴男女主人公从两小无猜到心心相印。
随着时间的流逝,梧桐树所承载的记忆越发深厚。在男孩童年的记忆画面中,永远有一位女孩每天都会爬上那棵大树,被微风轻拂脸庞,在这棵树上可以看见全世界,她迷恋这份独一无二的乐趣。有一天男孩也爬上这棵树,终于感受到了女孩的心境。可是有一天,树被砍了。女孩每时每刻都在想念那棵梧桐树,她无法忘记。直到有一天,男孩亲手为她栽了另一棵树。
电影《怦然心动》(?网络)
这些承载着美好童年情愫的事物或许留存于故乡,抑或在城市化的洗礼过程中随之消失。长大后的我们为了生活营营役役,曾经如此亲近的大树早已不知不觉地藏匿在乡愁里;在城市的新旧更迭中,房子变得耳目一新,可是那棵有着欢声笑语的大树早已消失。城市记忆的消失让生活在城里的人深感自己是“异乡人”,儿时的记忆虚无缥缈,不管是对于客居他乡的外来者还是久居此地的原住居民来说,都是一种无奈。城市滨水空间,对于常年处在激烈竞争和喧嚣环境中的人而言,加上儿时对大自然的理解与记忆,更渴望这一片“桃花源”。
巴黎塞纳河畔规划设计(?HUAIER)
在巴黎,有一种不期而遇叫“塞纳河左岸”,塞纳河左岸是一个分布着咖啡馆、书店、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的滨水文艺之地,其空间规划和开发让市民和河水关系更密切。
塞纳河畔休闲的滨水生活(?网络)
十二月的巴黎,一下雨就变得阴冷,风会夹着一股寒气透过衣服,流窜全身,使得头皮一阵发麻,全身一阵寒栗。可在塞纳河畔,依然有些孤零零的身影在河岸边漫步,抑或躲在岸边的屋檐下弹着黄旧的木吉他,就连冬雨都弥漫着浪漫的气息。
月光下的塞纳河畔左岸(?网络)
随意走进一家咖啡馆,暖暖的空气夹着香醇的味道扑面而来,我挑了一个靠近窗户的位置,想象着过去常常出没于此的作家、艺术家、诗人从窗前匆匆而过,这是只属于巴黎的浪漫。依偎在窗前,放眼望去,对岸优雅的历史建筑与河道两者相互渗透,历史的厚重感和文艺气息在塞纳河骨子里细细流淌,我不由感叹这座城市与水结下的不解之缘。
作者 / 张玥
编辑 / 梁司青、陈程
封图 / Claudia Bordin作品,来源于beh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