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规划建设】是由与《北京规划建设》杂志联合推出的栏目,这里有新认知与旧经验的碰撞,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聚合。《北京规划建设》创刊于1987年,迄今已有31年的办刊历史。期刊强调深邃的思想性、厚重的理论性、丰富的实践性及敏锐的新闻性。【北京规划建设】系列既有严谨洗练的学术论文,也有轻松活泼的随笔。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雨,我都等你。
摘 要:“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公众意见可以反映市民对特定时期内城市发展各领域的满意度,而前后两版公众意见的对比可以反映市民对该时间阶段内城市规划建设成效的判断评价。通过运用计算机文本挖掘技术对2004版和2016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公众意见文本开展对比分析,发现:其一,公众关注焦点从历史文化保护、居住转向交通、生态环境;其二,公众对住房、历史文化保护、市政设施的满意度有所提升,对交通、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下降;其三,公众趋向于支持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对城市发展的诉求从物质设施建设完善转向管理提升和政策机制保障。
关键词:总体规划 公众参与 文本挖掘 北京
引言
按照阿尔斯坦的阶梯理论,我国城市的规划公众参与大多处在“象征性参与”层次的第四档“征询意见”和第五档“安抚”之间【1】。现行《城乡规划法》规定,在规划报送审批前必须履行不得少于30日的公告程序。这一规定从法律上保障了公众参与程序的执行,但在现实中,这一程序的完成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既有态度上的主观原因,即一些地方政府和规划部门将公告视为“走过场”,也有技术上的客观原因:或因为宣传动员能力有限,收集到的反馈意见寥寥;或因为难以从庞杂的非专业表述中提取规划可用的有效信息。随着互联网、社交网络、自媒体等的兴起,公众参与的发起与响应已经越来越可期可控,但是公众意见的分析处理仍然以规划师主观判别为主,缺乏客观有效的技术方法。千姿百态的“市民语言”如何有效转化成“规划语言”,是公众参与进步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文本挖掘(Text Mining)是指对大规模文档集的处理和提取其中隐含的知识【2】。文本挖掘的主要过程是在对大量文档集合内容进行预处理和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开展结构分析、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等【3】。文本挖掘技术方法已在图书情报、宏观经济、中医药等领域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当前在人文地理领域,文本挖掘较多被用于旅游地理学的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中,研究者通过问卷调研、抓取游客网上评论等形式获取游客意见文本,分析研究游客视角下的旅游地形象【4,5】。目前在城乡规划领域,文本挖掘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应用还较少。张磊(2011)通过文献人工分类和计量比较了中美城市规划领域核心期刊中公共政策相关议题的变化趋势【6】。郑国(2017)对新加坡1991、2001和2013年三版概念规划纲要及相关公众咨询报告进行了文本对比分析【7】。以北京前后两版城市总体规划公众意见为对象开展文本挖掘研究,为科学分析公众意见、深入挖掘公众意见背后隐含的信息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同时提供了评价北京城市阶段性发展成效的新视角。
2004与2016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公众参与特点
2004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公众参与特点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下简称2004版总规)确立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编制工作模式。规划编制过程中建立了包括电话、网络、电视、调查及公示等多种渠道的市民参与机制。其中,2004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成果社会公告,参与人数达26000多人次,现场留言494条。2004年5月至11月,在首都之窗市规划委网站上开展“我为总规修编提建议”专栏,共收到长篇建议53篇。
2004版总规是北京首次在规划成果上报前采取公告的方式征集公众意见,并将部分公众意见及时吸纳到总体规划成果中,增强了规划的公开透明性,实现了公众参与规划决策,在全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在公众参与过程中,除了实物存档以外,实现了公众意见电子化存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016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公众参与特点
多群体、多形式的广泛参与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2016版总规)编制延续了上一版的工作模式。编制过程中的意见征询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召开系列座谈会,广泛征求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委员等的意见。二是委托专题研究和召开专家咨询会。针对总规中的具体问题,委托各领域专家领衔开展专题研究工作并将成果纳入规划,同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召开了40余次专家研讨会,邀请近200名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三是通过规划草案公告程序征集市民意见。2017年3月29日至4月27日,2016版总规草案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公告,前往参观人次总计25849人次(图1)。
图1 2004版(左)与2016版(右)总规公告展览现场
多元化、全覆盖的意见收集
为广泛收集市民意见,2016版总规在草案公告期间,一方面举办实体展览,另一方面综合运用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各种信息传播媒介开展宣传,国内外相关媒体报道逾850篇。在展览形式上,为兼顾不同人群的阅览习惯,现场采取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的表现形式,并将部分技术性较强的规划设计图纸以直观的三维效果图、意象图代替,力求简洁易懂。此外,现场发放2万余份宣传册。意见渠道上,提供了现场留言、网络留言、电子邮件、信件四种方式接收市民意见。
多维度、精细化的意见分析
2016版总规突破了以往对于公众意见简单化、纯人工的分析方式,实现了深度分析、精细处理。对于座谈会意见和专家咨询会意见,总规编制组进行全程记录,分别指派专人负责,逐条组织研究并回复采纳情况和理由,与意见人保持持续沟通。对于市民意见,首先对现场留言和信件全部进行了电子化,在此基础上引入计算机文本挖掘技术,对不同领域、不同话题、不同渠道来源的意见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文本挖掘专门针对此次公众意见进行了定制化处理,例如在预设分词条件时导入城市规划专业词汇库,以使“总体规划”“海绵城市”等被识别为一个词。与此同时,结合人工校验和人工分析研究,形成最终的分析结论。
分析方法
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将2004版和2016版公众意见转化成统一格式的txt文本文档,去除作者个人信息等无效数据。通过初步内容分析,剔除与规划无关的意见,形成分析对象文档。在此基础上使用python编写程序进行分析。
词频分析
使用随机抽取的10条公众意见样本,输入当前较成熟的几种python中文分词系统中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结巴分词系统”准确率较高。在该系统基础上导入城市规划专业词汇库并多次调试,使分词结果更准确。分词处理后,过滤代词、介词、连词、助词等不包含有效信息的词,统计其余各词条的出现频次,并进行排序。由于一条留言中可能反复出现某个词,故定义词条出现频率的两种计算方法。
其一,词条出现频率计算公式如下:
其二,词条出现频率计算公式如下:
此外,为便于比较2004版意见和2016版意见的分析结果,定义两种简化书写方法。
其一,词条出现频率表述如下:
其二,词条出现频率排序表述如下:
话题分类
根据文本整体词频排序结果,确定细分话题领域。每个领域按照相关关键词提取留言。由于部分留言同时涵盖多个话题,为增加分析准确度,对留言设置计算机判定和切分程序,一条留言涉及多个话题的,以句号、感叹号和段落分隔符为切分点。对于进行了切分操作的留言,通过人工校核确保分类准确性。对于无法通过关键词识别分类的留言,也通过人工校核确定具体分类。
共现分析
在词频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共现分析可以获知哪些高频词常常出现在同一条留言中,从而将不同词条的关联度定量化。采取Bibexcel软件构建高频词共现矩阵,通过可视化工具软件Netdraw绘制网络关系图谱,得到共现网络分析图。网络分析图中,节点大小代表相应词条的出现频次,节点间连线粗细代表共现次数。
2016版与2004版总规草案公众意见对比分析
综合分析
2016版总规公告期间共收到1.15万条意见建议。经筛选,与城市规划有关的意见7150条,合计82.9万字。2004版总规共收集有效意见547条,合计7.4万字。以7150条和547条意见为基础,主要对其完成了词频分析、话题分类和意见特征分析。
词频分析:公众意见焦点从历史文化保护、居住转向交通、生态环境
就前20位的高频词来看,2004版总规公众意见和2016版总规公众意见均包含:北京(1,1)、发展(4,2)、规划(2,3)、建设(5,4)、问题(15,5)、希望(13,6)、交通(8,7)、人口(14,11)、文化(11,12)、保护(3,13)、历史(6,15)、中心(7,17)。仅在2004版意见中出现的有“旧城”“居民”“政府”“建筑”“城区”“解决”“改造”“居住”。仅在2016版意见中出现的有“出行”“首都”“绿色”“环境”“功能”“治理”“疏解”“生活”(表1)。
对比发现,2004版意见对历史文化保护和居住条件改善的关注度更高,相关高频词包括保护(0.607/0.181)、历史(0.322/0.167)等。“旧城”“四合院”“古都”在2004版意见高频词中分别列第9、24、30位,而在2016版中均在百名以外。与居住有关的词汇,包括“旧城”“改造”“居住”“住房”“拆迁”等,在2004版中排名也更靠前。
2016版意见则相对更关注交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与交通相关的词在前50位中有“交通”“出行”“地铁”“道路”“单车”“拥堵”“自行车”“停车”8个,总计出现8175次,是公众意见的第一大话题。环境相关词“绿色”“环境”“宜居”“绿化”等与2004版相比排名也显著更靠前。此外,从2016版意见可以看出发展方式转型和发展理念转变的影响,绿色(0.013/0.199)、治理(0.015/0.159)、疏解(0.004/0.150)等词成为热门。
话题分类:住房、历史文化保护、市政设施、交通、公共服务受关注度变化较大
将2016版意见高频词按照涉及的规划话题领域进行整理,归纳出关注度前十位的话题:交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公共服务、住房、历史文化保护、人口、市政设施、京津冀、土地利用。按话题领域对意见进行分类,统计得出:有39.9%的意见涉及交通,21.9%涉及生态环境,18.4%涉及空间布局,15%涉及公共服务,14%涉及住房,9.6%涉及历史文化保护,9.4%涉及人口,4.3%涉及京津冀,4%涉及市政设施,2.3%涉及土地利用。
按同样的分类标准对2004版意见进行分类,得出前后两版的几个显著差异:涉及住房的意见占比由2004版的32.1%下降到2016版的14%,从第一大话题跌至第五;涉及历史文化保护的意见比例由28.2%下降到9.6%;涉及市政设施的意见比例由21.5%降至4%。与此同时,涉及交通的意见比例由27.3%增至39.9%,涉及公共服务的意见比例则由6.1%增至15%。生态环境、空间布局、人口、土地利用、京津冀等话题的受关注度变化不大(图2)。
图2 2004版(上)与2016版(下)公众意见按话题分类结果
意见特征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公众意见趋于简短化、分散化
从收集渠道来看,2004版意见中,展览现场留言意见494条,占90.3%;网站专栏意见53条,占9.7%。2016版意见中,现场留言意见1498条,占21%;网站专栏意见5571条,占77.9%;邮件和信件意见81条,占1.1%。随着网络的普及,公众了解规划和参与规划的方式已发生了巨大转变。考虑到2004年底北京市人口仅为2016年底的69%,且2004版总规公示展览时间仅有1周,实际2004版总规展览的观展人数占全市人口比例和人均意见数量均超过2016版。但由于互联网消除了公众参与的时空限制,大大提升了信息传递效率,公众参与的整体规模得到了极大提升,每万名常住人口所提意见数量由0.37条/万人增至3.29条/万人。
从意见长度来看,2004版平均每条公众意见136字,2016版为116字。其中,现场意见的平均字数差别不大,而网络意见2004版平均每篇660字,2016版仅为111字,体现出公众使用网络的情景和习惯发生了变化。在快节奏、碎片化的网络信息时代,公众意见呈现简短化、直白化趋势,意见中短句、简单语法、直接情绪表达的比例较高。从计算机语义分析的角度,这一趋势是有利于提升分析结果准确性的。
从意见内容来看,2016版与总规内容相关的意见占75%,针对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的意见占15%,另有4%的意见集中反映意见人自身居住小区的问题,以及4%纯称赞的意见和2%纯抱怨的意见。2004版现留存的意见已剔除纯称赞和抱怨的,与总规内容相关的意见占87%,详规及以下尺度的占13%。整体上,2004版意见与总规内容的相关性更强,可能的原因是由“材料作文”到“自由命题”的参与过程转变。2004版公示时大多数人是按照设计好的流程观看展览后写下意见,而2016版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和更自由的形式,既有全面反映总规内容的实体展览,也有“一张图了解总规”等精简版的智能终端图文资料,甚至也可不看总规内容直接在网站留言,因此大量意见直观反映了公众自身对北京城市发展感触最深、需求最迫切的问题,而不仅是对特定规划文本发表意见。
重点领域分析
综合前述分析,选取受关注度较高或关注度变化较大的领域开展进一步分析,包括历史文化保护、居住、交通、生态环境、市政设施、公共服务6个领域。
历史文化保护:风貌保护与旧城改造的关系得到改善
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关的有效意见2004版为93条,2016版为551条。两版高频词前10位中的共有词包括“保护”“历史”“文化”“建筑”“风貌”“胡同”“古都”,仅2004版有的词为“旧城”“保护区”“改造”,仅2016版有的词为“特色”“恢复”“传统”(表2)。
两版高频词中,在2004版出现频率大幅高于2016版的包括旧城(0.194/0.054)、保护区(0.194/0.020)、改造(0.183/0.047)、居住(0.129/0.034)、拆除(0.129/0.047)、平房(0.118/0.013)等。提取含有这些关键词的2004版意见,发现市民非常关注历史文化保护和危旧房改造的关系,从留言可以看出,当时古都风貌保护和居民渴望改善居住条件的矛盾是相当激烈的(表3)。“中共北京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的意见”(2004年10月29日颁布)中即提出:“妥善处理好保护古都风貌与危房改造、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关系,创新机制,运用公共财政等多种手段切实推进老城区危改和文物保护工程。”同时期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发表观点。在2016版意见中,一方面市民对该问题的抱怨声音大大减少,满意度大幅提升,可见危旧房改造工作有较大进展,例如有留言提及“现在的历史文化街区大多是经过重新改造修缮的”;另一方面市民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大部分人认为保护是改造的前提,并渴望北京历史风貌得到更妥善的保护。
在2016版出现频率大幅高于2004版的高频词包括特色(0.086/0.212)、疏解(0.022/0.096)、传承(0/0.096)、风韵(0/0.096)、管理(0.032/0.076)等。提取相关意见进行语义聚合分析以获取典型意见,并进行人工校核,得出以下结论:“特色”“传承”体现了新思想、新理念,市民对突出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加强文化传承发展表现出更高的期盼;“疏解”“管理”体现了新思路、新方法,相关留言普遍认为疏解非首都功能有助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同时未来应重点加强管理,建立历史风貌保护方面的专项管理制度;“风韵”体现了新形象、新概念,“古都风韵”这一表述深入人心。
住房:从渴望房屋品质提升到渴望房价可支付
与住房相关的有效意见2004版为106条,2016版为443条。两版高频词前10位中的共有词包括“改造”“居住”“居民”“政府”“生活”“住房”“改善”,体现市民对改善居住条件有较多期盼,同时认为政府在保障人民住房方面负有责任。
在2004版出现频率大幅高于2016版的高频词包括平房(0.302/0.050)、老百姓(0.274/0.041)、保护(0.189/0.036)、拆迁(0.160/0.047)、胡同(0.132/0.029)、破旧(0.094/0.009)等。除了老城区改造与风貌保护的矛盾,较多市民反映了房屋品质和居住设施方面的问题,包括人均居住面积过小、房龄过老、无独立卫生间和入户水表、保温挡雨性能差等。2016版同类意见大幅减少。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4年至2014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1.49平方米增至31.54平方米,农村由34.21平方米增至52.42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独用自来水比例由90.8%提高到98.4%,有独立厕所浴室比例由75.4%提高到90.2%。市民意见与统计数据反映的趋势是一致的,即北京市民居住品质获得了整体提升。
在2016版出现频率大幅高于2004版的高频词包括房价(0.065/0.244)、保障(0.011/0.115)、合理(0/0.081)、政策(0.019/0.074)、完善(0/0.065)、土地(0.028/0.063)等。有较多市民认为当前房价过高,保障性住房和无房家庭的自住型商品住房供应不足,希望完善相关政策。部分意见还明确提出希望政府通过加大土地供应力度或提高土地利用率来扩大住房供应。
高频词共现分析可以佐证上面的结论。2004版意见中“居住”“住房”与“胡同”“四合院”“危旧房”等相关词联系最紧密,而2016版意见中同时提及“房价”“政府”“经济”“治理”的较多。整体上,全市住房主要矛盾从区域性的居住条件问题转向全市性的房价问题;与此同时,市民对住房问题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明确提出当前应在土地供应端和政策端上作出改进(图3)。
图3 2004版(上)与2016版(下)公众意见住房相关高频词共现分析
交通:伴随拥堵加剧,绿色出行成为共识
与交通相关的有效意见2004版为90条,2016版为2290条。2016版意见中交通成为第一大话题,相关意见数量占意见总数的39.9%,达到第二位(生态环境,21.9%)的近两倍之多,与2004年相比也有大幅上升,反映了交通问题愈发突出(表4)。
2004版高频词大部分在2016版出现频率依然较高,体现了交通问题的累积。少量特殊词语在2004版出现频率大幅高于2016版,包括老百姓(0.078/0.016)、奥运会(0.056/0.001)、南城(0.056/0.016)等。2004版留言整体上以“老百姓”自居的留言者较多,留言中常有希望“政府”“领导”对自己生活中的困难和不便给予“关怀”“照顾”的表述,涉及住房、交通、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以下不再赘述。而2016版则有更多类似“希望政府更好地服务于民”的表述,反映了市民对政府角色定位的看法变化。2004版有不少市民认为治理交通拥堵是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重要工作环节,此外,南城交通发展滞后于北城也是市民反映较多的。
在2016版出现频率大幅高于2004版的高频词则非常多,包括绿色(0/0.200)、拥堵(0.056/0.142)、自行车(0.011/0.122)、管理(0.056/0.120)、共享单车(0/0.118)、治理(0.011/0.094)、严重(0.044/0.084)、区域(0.022/0.083)、自行车道(0/0.067)等。主要观点分为四类:其一,应加大力度鼓励倡导绿色出行以缓解交通拥堵,加密轨道交通建设,为非机动车出行创造良好环境;其二,共享单车的出现对解决“最后一公里”有重要贡献,应保障自行车道畅通,同时加强管理监管,促进共享单车健康有序发展;其三,交通管理是当前短板,应重点加强交通秩序、停车等方面的管理;其四,加强主要就业区、居住区的对外交通以及区域间快速联络廊道建设。从留言中可以看到,绿色出行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北京作为“自行车王国”的文化传统也有复兴之势。社会共治的理念在留言中也得到了体现,大量市民表达了自己要主动践行绿色出行、维护交通秩序的决心,而对政府的期盼则主要指向交通管理水平和实效的进步。
生态环境:持续增加绿色空间,改善空气质量
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有效意见2004版为66条,2016版为1257条,两版意见关注点均较为集中。2004版重点关注绿地建设、水环境质量及居住社区环境品质,出现频率大幅高于2016版的高频词包括居住(0.106/0.033)、缺水(0.0706/0.009)、胡同(0.076/0.006)、护城河(0.061/0.005)等。2016版则重点关注绿地建设和空气质量,出现频率大幅高于2004版的高频词包括治理(0.030/0.221)、雾霾(0/0.154)、空气质量(0.030/0.073)、空气污染(0.015/0.070)等。
从高频词共现分析来看,2004版意见有较多胡同居民反映生活环境脏、乱、差,需要改造。此外,加强公园绿地建设和加强河湖水系建设、水源涵养是比较典型的两组意见。2016版典型意见主要包括四组:一是加大雾霾治理力度、改善空气质量;二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通过功能疏解促进宜居城市建设;三是增加公园绿地设施,满足居民就近游憩锻炼的需求;四是增强对生态资源和绿色空间的科学管理、严格管理(图4)。
图4 2004版(上)与2016版(下)公众意见生态环境相关高频词共现分析
市政设施:关注焦点从水转向垃圾
与市政设施相关的有效意见2004版为71条,2016版为227条,占全部意见比例从21.5%下降到4%,反映了北京市民对市政设施整体满意度的提升。2004版意见高频词前10位中有5个词与给排水直接相关,2016版最高频的两个词均指向垃圾处理,体现了市民关注焦点的集中:2004年居民最关注与水相关的市政设施,2016年则为垃圾处理(表5)。
2004版典型意见包括:一是应针对水资源短缺采取更多措施,二是饮用水水质太差,三是加强污水处理能力。2016版意见也有部分涉及给排水,但并未出现类似2004版意见的极端描述,如“水质奇差无法饮用”,事实上市民的关注点已经转向了城市内涝问题。可见,北京的给排水设施和水质有所进步,已经不再是市政设施方面的显著短板。
随着发展理念的转变,大量北京市民关注到垃圾处理问题,关键词“垃圾”在2004版的6条意见中出现,出现频率为0.085,而在2016版中为0.286,即每3.5条意见中就有1条提到“垃圾”。2004版的6条意见中有3条描述了留言者自身居住地周边垃圾堆积的情况,另外3条建议北京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而2016版垃圾相关意见有76.9%均提出提高垃圾分类水平的建议。“小区”一词也有较高的出现频率,主要是由于居民对所在居住小区垃圾未有效分类的现状有深刻感触,渴望能有所改变。意见表明,北京市民的环保理念已经领先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实际建设,市民盼望城市更加绿色、可持续,并希望在自身日常生活周边率先落实。
公共服务:提高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均衡性
与公共服务相关的有效意见2004版为20条,2016版为865条,占全部意见比例从6.1%提高到15%。按词频排序,2004版意见对各项公共服务的关注度为医疗>公园绿地>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养老,2016版为教育>医疗>公园绿地>文化娱乐>养老>体育。
从高频词共现分析来看,2004版由于意见数量较少,除了医疗相关意见较为突出以外,也出现了一些区域名称如通州、顺义等,有一定的随机性。但被提及的区域主要都在郊区,一定程度反映了公共服务在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区域不均衡。2016版意见中教育相关问题凸显,“教育”与“资源”“疏解”“均衡”“孩子”,“教育资源”与“优质”等均有较强关联性(图5)。与2004版相比,市民对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感受加深,且关注度超越了其他领域。
图5 2004版(上)与2016版(下)公众意见公共服务相关高频词共现分析
结论与讨论
主要结论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将公众的整体感受和集体意志转换成规划技术语言和宏观分析判断,进而指导规划编制和实施,应当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一种新技术路径。总体规划编制公众参与已逐渐成为市民表达对城市发展看法的综合平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公众对城市发展理念的认识、对城市建设管理短板的感受、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期待。通过文本挖掘技术了解公众对不同城市发展领域满意度的变化,可以从侧面评估城市发展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和不足以及规划实施效果,为规划修编提供依据。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城市的需求和期待,在总体规划编制阶段应加强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并丰富公众意见分析的研究方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公众意见的关注话题焦点从2004版的历史文化保护、居住,转向2016版的交通、生态环境。在2016版总规编制期间,公众对于城市发展最关注的领域依次是交通、生态环境、空间布局、公共服务、住房、历史文化保护、人口、市政设施、京津冀、土地利用。与2004版相比,公众对住房、历史文化保护、市政设施的满意度上升,对交通、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下降。
通过两版总规公众意见对比发现,在发展理念上,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认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城市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在对城市问题的认知上,2004版意见偏向于现象描述和情感抒发,而2016版意见中有较大比例的公众能够对现象背后的原因作出判断,并对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出理性建议。在城市工作的环节上,2004版意见对住房、给排水系统等物质设施建设提出较多需求,2016版意见相对更注重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和政策机制保障。在参与意愿和方式上,越来越多的市民了解并主动响应总规公众参与,通过网络提意见的人群比例上升,意见本身趋向于简短直白的表达方式。
讨论
分析采用的2004版意见合计7.4万字,2016版意见合计82.9万字,文本规模差距较大。出于隐私考虑,未收集意见人的年龄、性别等属性信息,无法分析意见人结构与全市居民结构的差别,只能基于参与规模来推测,2004版意见大概率在反映市民观点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方面误差超过2016版。未来随着规划公众参与规模的扩大,可以进行有意识的宣传引导,使意见人在年龄、地区等构成方面趋近于全市常住人口构成,以进一步提高公众意见对于全体市民意见的代表性。
由于市民的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千差万别,不同人的书面表达能力和习惯有巨大差异。未来随着居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计算机文本挖掘技术的进步,语义分析的准确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Sherry R. Arnstein.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1969, 35(4):216-224.
【2】 王丽坤, 王宏, 陆玉昌. 文本挖掘及其关键技术与方法[J]. 计算机科学, 2002, 29(12):12-19.
【3】 袁军鹏, 朱东华, 李毅,等. 文本挖掘技术研究进展[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 23(2):1-4.
【4】 汪芳, 严琳, 熊忻恺,等. 基于游客认知的历史地段城市记忆研究——以北京南锣鼓巷历史地段为例[J]. 地理学报, 2012, 67(4):545-556.
【5】 赵振斌, 党娇. 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太白山背包旅游行为研究[J]. 人文地理, 2011(1):134-139.
【6】 张磊, 王晨.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中美城市规划公共政策议题比较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11, 18(11):33-38.
【7】 郑国. 基于文本分析的新加坡概念规划述评[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7(2):272-276.
原文发表于《北京规划建设》杂志2018年第1期。
获授权微信首发,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