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北京街道设计导则》是
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组织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的课题
自推出「最美街道」系列
陆续收到多位热心读者的回应,
同时感谢多方平台的支持与关注。
现已发布:国子监街、烂缦胡同、南池子-北长街、
丰盛胡同、六铺炕地区、后海片区等文章,
详情请看文末「往期导读」。
课题组持续面向公众征稿,
邀请大家推介「您眼中北京的最美街道」,
诉说街道的变迁故事,
谈谈您的街道行走体验。
【征稿信息可点击“原文链接”查阅】
最美
街道
007
街道位置
海淀区从白石桥至颐和园,
现分段改名儿为:中关村南大街、中关村大街、中关村北大街
课题组按
白颐路,是阿兰·雅各布斯在
《伟大的街道》中唯一提到的中国街道,
曾是通往西北郊的公路,
也是名贯京城的风景大道。
尽管“白颐路”这个称呼已不复存在,
但每提及这个消失的路名,
总能唤起几代人的芳华记忆
以及关于道路的思考与共鸣。
本期作品将带您忆往昔,
回溯这段街道演变的历史。
本期投稿人
郭婧,辛萍
LEARN MORE
▼
如今打车跟司机说“到白颐路”
多数会被问“去哪儿?”
白颐路(后来的中关村大街)
一个无法从地图软件上查到的路名,
更是一个深藏在几代人脑海中的地方。
白颐路改造前后同角度街景对比
(图片来源:上图-公众号四九城,下图-作者同角度拍摄)
01
思考缘起:雅各布斯眼中的伟大街道
阿兰·B·雅各布斯(美)在《伟大的街道》一书中,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百条街道进行比较。白颐路是其唯一提到的中国街道,被称为:一条由树木成就的伟大街道。
北京的伟大街道:白颐路
(图片来源:《伟大的街道》)
在中国的北京,有许多仅由树木成就的伟大街道。在那座城市,这种类型街道的数量颇多,都具有不同的宽度与设计,但是最明显、最突出的却是经过友谊宾馆综合建筑群前的那条街道,它是一条进出市中心的干道。
——节选自《伟大的街道》
友谊宾馆
(图片来源:网络)
在街道的沿线紧密第种植树龄不同、种类不同的树木,两排甲种树木,有30年树龄,旁边是几排乙种树木,或许10-15年树龄,还有其他几排丙种树木,或许刚种上不久。
白颐路平面图
(图片来源:《伟大的街道》,经同事石闻上色加工)
当你在北京内城或周边地区的道路上行走之时,是树木在引导你前进。吸引人们目光的不是日益增多的、沿街退后的建筑物,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视觉焦点,而是那些枝杈与茎干。人流如潮涨潮落般经过这些街,其通行的方式不是开车,而是步行,或者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汽车。运货卡车则会自成一列地行驶。
白颐路剖面图
这是一些多么美好的街道啊,在线性的数列中间穿行,茂密的枝叶会遮住夏日的骄阳,斑驳的树影瞬息万变。还有声音,街道中最大的声音就是自行车的铃声。人们都在以一种温和的速度行进,他们能够看清彼此的形态与面貌特征。他们或许会相互交谈,至少他们有机会这样做。
02
回溯往昔:还原“白颐路”的演变历史
白颐路,这个诗情画意的路名
得名于:从白石桥通往颐和园
这条路上曾有六排高大杨树
绿树成荫,骑行宜人
作为上个世纪名贯京城的风景道路,
陪伴了无数人的年华。
白颐路上开往颐和园的小公共
(图片来源:公众号“四九城”)
回溯到清代,白颐路是皇家御道的组成部分。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西直门外“修治石道,西北至圆明园二十里。每岁圣驾自宫诣园”。皇家御道出西直门经高梁桥,在魏公村与现在的白颐路相汇,直通西郊苑囿。高梁桥一带更是景致盎然:“水从玉泉来,三十里至桥下,夹岸高柳,丝垂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岁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早在明代《帝京景物略》便载有顺天王嘉谟《白石桥》诗:“纷衍石桥路,西山野望初。中流白鹭起,两岸绿杨疏。泉贮团仙籁,钟鸣隐佛庐。所嗟尘市远,不得更踟蹰。”
御道从西直门高梁桥通往白颐路,图为高梁桥
到上个世纪中期,白颐路成为一条通往西北郊的乡村公路,只有六七米宽,路两旁是大片的田野,种植着庄稼和蔬菜。春日里走在这条路上,远处的田野麦苗返青,一片葱绿。而每到金秋,路边是麦浪滚滚,一望无际的金黄色麦田,与微风中舞动的白杨树,成为“白颐路”边最美的秋色。
1950年友谊宾馆前的白颐路
(图片来源:北京市规划院老照片库)
到70年代,经过改造,拓宽到10米,1982年再次改造拓宽至双向四车道,道路两侧植有高大的白杨树。白杨树有三排,道路中间是一排,道路两侧又各有一排,自南向北延绵数里,高高的参天白杨伟岸、挺拔,构成一条绿色长廊,遮天蔽日,享有“京西小长安街”之称。这应该就是雅各布斯所看到的白颐路。
白杨树构成的林荫大道
(图片来源:老北京网)
而我们还发现,白颐路在更早时,原有她另一番美貌呢!王军在《拾年》中,曾转述胡亚东院士的回忆:“那条老老的白颐路才叫美呢,石块砌路,两侧垂柳。五十年代改建了,石块被拿去修天安门广场,柳树伐掉了,成了杨树。”可惜,我们并没有找到种植垂柳时期的老照片,只能暂且闭目想象一下了,sigh。
(如有这方面的图片资料,欢迎大家联系我们噢,732238633@qq.com)
除了令人沉醉的美景,白颐路还有她独特的文化气质,沿线汇聚了众多的文化、教育、科研单位及文物古迹。
不仅有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等留下了众多学子的求知足迹;还分布着五塔寺、大慧寺、畅春园、圆明园、蔚秀园等文物古迹;以及首都体育馆、国家图书馆、海淀影剧院等文化场所。
白颐路沿线分析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正如《白颐路,他们在场》书中所记述:伦敦牛津街孕育了西方近现代文明最精深的智慧,美国“常春藤大学联盟”则代表了当今国际最前沿的文化与科技。白颐路就是中国的牛津街、常春藤。翻开中国百年历史地图,我们吃惊的发现:无论是精神的启蒙、文化的创新、政治的探索,还是科技的突破、艺术的重生,它们的种子大都萌芽于同一条街道,这条街道如同现代中国历史暗夜中的银河,那些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先知先觉们,如同闪亮的群星萃集于此,熠熠生辉,照亮了这个古老民族的曲折而艰辛的新生之路。
——节选自《白颐路,他们在场》
1997年3月到10月,随着中关村的拔地而起,“白颐路”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一条宽阔的城市主干道替代了原来的乡村公路,道路两侧的高楼大厦替代了那些高大的白杨树,使古老的“白颐路”呈现一派都市景象。
如今这段路由三部分组成:中关村南大街(白石桥-北三环四通桥)、中关村大街(四通桥-北四环中关村一桥)、中关村北大街(中关村一桥-北五环厢白旗桥)。
2000年,扩建后的白颐路,即中关村大街
改造后的“白颐路”,也就是中关村大街,承担了全新的使命,伴随着中关村这个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见证了我国科技在二十年间的飞速发展。尽管夹杂了空旷突兀、拥堵难走、拥挤排队等多种情绪,这条路依然成为人们脑海中对中关村的不二代名词。
03
芳华记忆:几代人寄情于白颐路
尽管白颐路在今天已经不常被提起,
但关于她的记忆并没有随着时间消逝。
在很多文学作品里,
我们可以读到文人们对她的种种情愫;
在媒体平台上,
也可以轻易搜到市民们对她的怀念。
一段段文字都呈现了旧时的场景,
仿佛我们也身临其中。
慢慢品读这些记忆,
白颐路的轮廓也在脑海中更加清晰。
梁实秋《北平的街道》
城外还有一条极有风致的路,便是由西直门通到海淀的那条马路,夹路是高可数丈的垂杨,一棵挨着一棵,夏秋之季,蝉鸣不已,柳丝飘拂,夕阳西下,景色幽绝。我小时读书清华园,每星期往返这条道上,前后八年,有时骑驴,有时乘车,这条路给我的印象太深了。
王军《拾年》
《白颐路忆旧》
像我这三十来岁的人,提起笔来就忆旧,确有让人笑话之嫌。但是,说到白颐路,就是从白石桥到颐和园的那条路,我确是有资格来忆旧的,相信北京的许多年轻人,包括比我还小的,也都有这个资格,因为那条老白颐路的消失,只是在8年之前(文章写于2006年),它被拆宽成了一条车流滚滚的大马路,现在很多行车人是怕去那儿的,因为一堵起来就成了停车场。……我在人民大学读过四年书,从1987年到1991年,那条老白颐路就在我眼前。这是一条有着六排高大杨树的道路,两排杨树为一组,共三组;道路中间是一组,道路两侧又各有一组;每一组是这样安排的,两排杨树之间是一道不深不浅的沟,沟是露土的,雨水可以回灌大地。北京的地下水已严重超采了,是多么需要这样的路啊。
1988年 白颐路街景
微博@康国平
我喜欢过去的北京,喜欢白颐路的大白杨,斜插在中关村西区的海淀图书城。
2000年 海淀图书大厦
微博@阿忆
想起多少前在北大读书,春天里从首都体育馆向北骑车归校,一路尽是丁香花气,可惜,扩建白颐路,老树全拔了,修了条虚无宽阔的大道,夏天热得要死)。
微博@DK在北京
初中时的白颐路是一条林荫大道,双向的行车道中间有宽宽的土沟作为隔离带,隔离带以及人行道两旁长着参天大树。从学校门口出来,往北一点的黄庄路口的街心矗立着 DNA 双螺旋雕塑,街边的一片小平房里是热火朝天的电子市场。当年的一大乐趣就是跑到市场里瞎逛,听人聊配置、侃价钱,然后看着柜台里的组装机配件YY留口水(说不定和当年的柳传志刘强东都曾擦肩而过呢)。往南走,过了人民大学就是北理工的东门,大门外常有摆地摊卖盗版光盘的小贩,不光卖游戏,还卖系统盘、杀毒软件和各种游戏修改工具。有时候我也会和同学一起骑到这里,七嘴八舌左挑右选,最后集资买那么一两盘游戏然后换着玩。只有在午休时段我们才有时间去电子市场闲逛或者理工东门买盘,但即便是北京最热的夏天里骑行在白颐路上也丝毫不会觉得热,参天的树荫遮蔽了阳光,微风偶尔吹过带来树叶的沙沙声和植物的香气,会让人有种穿行在丛林中畅快感。 97年的夏天,白颐路进行了整体改造。街变宽了,路变直了,树被砍了,拿到了屎一样的中考成绩的我骑行在街上也第一次有了被太阳炙烤着的感觉了。
微博@贵族乞丐
1995年深秋,在北京中关村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竖起一块巨大的招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中关村的发展为白颐路带来了新的活力。
1995年白颐路南端广告牌
(图片来源:微博@贵族乞丐)
繁华的中关村电子城
微博@洪家春
我们来的时候,白颐路中央还是绿树葱葱,而现在哪里都朦胧的像来自未来世界的废墟;太平洋海龙依然人山人海,但攒电脑的一代已经换成了解锁修手机的,热销品从IBM变成苹果;风入松国林风都不在了,买书要重新去新华书店;朋友和我,那时的少年,都不知道为什么时间像断了一样。
微博@北农路的夜
单位里年纪大一些的同事给我讲过海淀区白颐路(如今的中关村大街)改造时,砍伐树木的故事,当时我只是感到十分惋惜,如今过了十几年这样的事再次发生在我的家门口,我十分痛心。再见,树先生!
1997年 白颐路被砍伐的大树
(图片来源:微博@上风上水尚海淀)
微博@刃一风
332开线于1947年,是北京第一条郊区线路。332路被誉为“白颐路之魂”,332路车穿梭在白颐路的白杨树荫里是很经典的景色。332当年是北京最火最牛的线路,换车进程和大1路平起平坐。332有慢车、快车、区间等等,等车的人什么时候都人山人海。332当年就是这么辉煌。
曾经的白颐路与332路公交
微博@阳冬--BJ
外地的朋友问我最喜欢北京的哪条街,我回答说20年前的白颐路和现在的南长街。白颐路的白杨树影里融入了自己青春和蜕变,南长街则完全能看到张恨水笔下《五月的北平》的影子。
白颐路上的树影
(图片来源:微博@阳东--BJ)
微博@胡宁扬
走过的白颐路、坐过的320、出生地海淀医院、逛过的海淀图书城、吃过的长征食堂、拍摄过的鸡鸭佟宅院……修的修了,拆的拆了。一个海淀人的挥之不去。
04
拓路宽更名街道:
更加伟大,还是走向平庸?
白颐路在世纪末的那次大规模改造,
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社会各界都有自己的看法。
为中关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道路的拓宽,无疑为地区发展提供了优越的交通条件;树木的砍伐,也为雨污等市政管线建设腾出了地下空间,这些都是中关村地区发展所必要的举措。
如今繁华的中关村南大街
(图片来源:上图-汇图网,下午-视觉中国)
不少专家质疑城市交通是否能靠马路拓宽解决
说到底,解决城市的交通,单靠马路的宽度是不能成功的。北京是想在一个高密度的城市环境里,通过拓宽道路使小汽车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导,这是犯大忌的。如果这是城市发展的真理,恐怕欧洲所有的古城都要被拆光,因为它们的道路也都“不够宽”。那么人家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的呢?就是以公共交通为主导。我在法国的波尔多看到,人家把道路面积的三分之二辟作公交专用线,靠的是这个。
——节选自王军《拾年》
巴黎市中心的主干道
(图片来源:汇图网)
道路拥堵确实是市民们最直观的感受
今中午十一点半左右偶遇入职以来所未见之中关村南大街堵车奇观,想起王军老师《拾年》书中讲到的《白颐路往事》一篇,双向四车道的拓宽马路根本无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微博@博识斋
拥堵的中关村南大街
(图片来源:微博@博识斋)
城市丧失了最宜人的尺度
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路口,比小时候住的胡同还要长的过节距离,这样的尺度让人不由得迷失,内心的落寞更是无以复加。
中关村南大街(白石桥北看,2004年)
05
争论博弈:
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后更好地发展
白颐路并不是个例。在上个世纪末,城市迅速发展带来机动车交通量急剧增加,道路的拓宽在当时是一个不得不为之的选择。在拓宽过程中,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我们选取了一部分案例,简要介绍其始末,供读者思考。
北京平安大道的扩建
——对历史遗迹保护的考量
1997年,北京市政府开始计划如何扩建平安大道。工程师们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修建一条宽度达70米的大道,另一个是修建宽度为40米的道路。由于计划中的扩建对沿街一部分历史著名建筑造成了威胁,决定其确切的宽度和路线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通过政府、居民、开发单位各方博弈,媒体的介入,最终,1998年2月,市政府决定,北京市将耗资约1亿元来修建一条平均宽度为38米的大道。
平安大街改造前后对比
在当时,38米的方案较之70米的方案,确实保护了沿线的和敬公主府、孙中山行宫、南新仓、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欧阳予倩旧居、贤良祠等重点文物幸免于难,是:
“兼顾交通与历史城市保护的两全举措,但(今天看来)道路空间还显得宽了一些,但是,两害相较取其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节选自董光器《全古都北京50年演变录》
平安大街
鼓楼西大街扩建
2004年6月11日,政府决定对现状宽度10余米的鼓楼西大街古街进行改建,改造后宽30米。北京一家媒体报道:旧鼓楼大街的拓宽通车将在年内完成,这是北中轴路环境整治工程的一部分,工程结束后,鼓楼原有的红墙将部分露出。
“鼓楼的红墙还要怎样露出呢?它在历史上就就是现在这种景观呀。”正在投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清华大学教授毛其智表示不解,“不是说好了不再在古城区内通过拓宽道路的方式解决交通了吗?怎么现在还要这么做?”
扩建前的鼓楼西大街东段
(图片来源:《拾年》王军摄)
扩建后的鼓楼西大街东段
南礼士路的扩建——行人路权的缺失
2004年,为了满足交通量的增长需求,南礼士路进行拓宽改造,压缩了人行道、增加了一条机动车道,时至今日,有更多的人开车经由此路去儿童医院就诊,与来此上班的车辆在早高峰相汇,导致了极为严重的拥堵。
儿童医院门前极度拥堵,甚至有车辆停在了人行道上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与此同时,道路扩建后,建威大厦前的内部停车场占用了公用人行道的通行空间,绿化带挤占人行道。
南礼士路扩建前后影像图,及其带来的诸多问题及现状问题
(图片来源:北京市规划院影像图资料+作者自绘,图中红色线框内为道路用地)
东花市大街拓宽——高大乔木的保留
东花市大街的扩建,无疑是令人欣慰的。从影像图的变迁来看,街道北侧边界未变,向南扩建,原先路南的那排老槐树得以保留,成为改建后大街的中央绿化带。时至今日走在大街上,浓郁的绿荫仍旧令人身心愉悦。
(当然,大街南侧有大量的传统平房被全部拆除,显然是有问题的,但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东花市大街(规划次干路):改造前后对比
(图片来源:北京市规划院影像图资料+作者自绘)
东花市大街路中绿化隔离带
(图片来源:百度街景)
06
「结语」
白颐路的消失固然令人惋惜,
但这一切也都是那个年代发展所带来的客观结果。
借用《芳华》中的旁白:
“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
或许,对于白颐路等的改变,
我们不必急于去下结论。
我们与城市的每一次互动,
都会留下痕迹,
我们去观察、记录和谈论她,
这本身就很重要。
这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知道,
在以后能更慎重和真诚地去对待她。
★ 痕迹 ★
白颐路改造前后卫星图
(图片来源:北京市规划院影像图资料,作者整理)
没过正月都是年,
课题组在这里给大家拜年啦!
感谢过去一年中大家对课题组的支持!
去年课题组共发表了11篇文章,
还记不记得征稿启事中的福袋?
我们邀请了「帝都绘」的核心力量们为我们现场签书
同时准备了各式福袋,
投稿的大大们都已经收到惊喜啦~
帝都绘宋壮壮-现场签书
帝都绘李明扬-现场签书
部分投稿者领取福袋认证照
向您发出征稿邀请
参与形式:您可以推介北京的最美街道(体例可参考往期内容,也可采用更加灵活的形式)。
或者,您也可以为我们推荐您心中最美/最舒适/最喜欢的街道(体例:街道名称+推荐理由+街道照片/历史事件/感人故事/点滴心情……)
投稿方式:投稿邮箱1270056885@qq.com
另外,欢迎关注我们在微博互动话题 #您来说说北京的街道# 。
天下没有免费的稿子:您的投稿一旦被选中,课题组将联系您提供地址,发出我们精心准备的福袋。福袋里有什么?先保密,但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往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