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京饭店(A座)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设的。随着当时国际交往的增加,中央决定建设接待各种国际友好访问团宾馆,仅钓鱼台宾馆规模不能满足需要,由外交部拟组建新国宾馆,开始选址在木樨地西北角。为此,外交部曾组团考察调研了香港所有老的、新的和正在建设的宾馆,为新建宾馆做准备。
后来中央考虑在北京饭店基础上扩建,位于市中心,建设条件好。
即在老北京饭店的东侧,搬迁现有单位再进行扩建。当时设计竞赛高度要求50米左右,方案确定后,北京饭店多次向经常去北京饭店的中央领导汇报不断增加标准层,大大超过原有规模和高度,直到周总理发现从北京饭店高处可以看到中南海建筑时,当时新北京饭店结构已基本完成(高度82米),只差一层结构停了下来,为了化解这一矛盾,在故宫内建了一幢三层的古建式建筑来遮挡视线,实际上破坏了故宫的格局。
由于新北京饭店高度的失误,成了后来东方广场的建设高度模仿的理由。
东方广场的建设这里我只谈三个问题:
1、建筑高度。
在东方广场的设计方案中,立面街景图的左边总以新北京饭店82米高的立面作陪衬,这样看东方广场的高度就不突出了。而东方广场的顾问、原新北京饭店设计人也认为东方广场高度没问题,实际上这样使得新北京饭店超高失误的问题也就不突出了。可是市规划院从长安街规划整体看东方广场的体量太突出了,就好比在1/2000比例尺的模型上放置了1/1000的建筑,太不协调了。这个问题我们曾将所有方案及规划模型带到市政府在宽沟的会议上,争取在市政府工作会间隙再次向市领导汇报,当时市领导十分听不进我们的意见,只讲建筑不能像人民大会堂式的一般高,要有高有低,我们讲高的要低下来,不能在高的上边再有高有低,最后市领导拂袖而去。后来有三封专家学者来信,致使这个问题反映到了中央。最后方案是将原一幢400多米长的建筑(从王府井到东单)分成三组而每组又由3-4幢组成,而建筑高度靠近王府井降到50米,后来降到49米,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写信后又降了一米为48米。最终确定,西边靠王府井一组48米,中间一组58米,东边靠东单路口一组为68米。